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少女前线:141指挥官 > 第1146章 疗伤的机器劈开心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46章 疗伤的机器劈开心脏

露尼西亚的目光穿透数据迷雾,凝视着那些闪烁的记录片段。

每一帧画面都清晰得令人心悸——她看见陈树生的手指在虚空中划过,指尖与全息投影接触时迸发出细小的蓝色电弧。那些电流像是有生命般缠绕着他的手指,在他苍白的皮肤上留下转瞬即逝的光痕。

dNI系统构筑的虚拟空间呈现出诡异的双重性。

一方面是最精密的军用界面:闪烁着红色警告的战术地图,跳动着实时数据的参数面板;另一方面却掺杂着私人记忆的碎片——某个雨夜咖啡馆的霓虹倒影,旧手枪握把上的木质纹理,甚至是早已不复存在的某个战友的背影。这些记忆像幽灵般在数据流中时隐时现。

陈树生的手指突然停顿在半空,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露尼西亚能通过数据回放看到他太阳穴处暴起的青筋,那是dNI系统超负荷运转的征兆。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而不规则,胸口的起伏像是正在经历某种无形的搏斗。一滴冷汗顺着他的下颌线滑落,在虚拟空间中化作一串破碎的数据代码。

她理解这种痛苦——dNI系统正在撕裂使用者的意识边界。

陈树生此刻既站在指挥室里,又同时存在于无数个记忆场景中。

他的意识像被撕成碎片的纸张,每一片都承载着不同的时空片段。这种分裂感足以让普通人精神崩溃。

数据记录显示,陈树生的脑波频率已经突破安全阈值。他的意识与dNI自身系统的运转产生异常共振,这正是构建\"真实世界\"的神经基础。

在dNI系统中,这种状态被称为\"白噪音时刻\"——使用者的感官输入被完全接管,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彻底消失。系统警告标志不断闪烁:持续时长已达4分38秒,远超安全标准。

突然,记录画面剧烈抖动。

露尼西亚看到陈树生意念世界中的天空开始龟裂,露出背后冰冷的数据底色。那些栩栩如生的树叶在分解为绿色代码,鸟鸣声扭曲成电子噪音。

这是系统即将崩溃的前兆——当虚拟世界的细节开始崩塌,意味着使用者的大脑正在失去对dNI的控制。

露尼西亚凝视着数据流中那些被永久定格的生命影像,每一帧都像被冰封的蝴蝶标本,美丽而残酷。

dNI系统的记录精确到每一个神经元放电的轨迹——那些使用者枯萎的躯体上,蓝色血管网络如同冬日树枝的投影,在苍白的皮肤下蔓延出病态的美感。

最令人不安的是他们凝固的面部肌肉,嘴角上扬的弧度像是被某种力量精心雕琢过,连死亡都无法抹去这份诡异的愉悦。

这些‘数字墓碑’在量子网络中静静漂浮,每一个都是精心构造的记忆迷宫。露尼西亚的数据触须轻轻触碰其中一个,瞬间被拉入某个沉溺者的最后幻境:一个永远停留在生日那天的儿童房,墙上的挂钟指针凝固在三点十七分,窗外飘着永远不会落地的彩色气球。这个空间里的每一粒尘埃都被完美复刻,连阳光照射的角度都与记忆中的分毫不差。

“这比毒品更危险…”露尼西亚的核心算法泛起惊告的涟漪。

dNI系统就像最高明的毒贩,不仅提供致幻剂,还为你量身定制最难以抗拒的梦境。

它读取深层记忆中的幸福模板,然后用量子级的精度复现每一个细节——祖母手心的温度,初恋情人睫毛的弧度,甚至是被微风拂过时后颈的酥麻感。

她调出那名女性特工的完整记录。

幻境中的海滩细沙完全按照她童年度假圣地的成分构成,连踩上去的颗粒感都分毫不差。

而那个虚拟的“爱人”,不仅拥有与真人相同的声纹特征,连说情话时下意识摸耳垂的小动作都被完美还原。

现实中的生命监护仪发出刺耳的平直线警报时,她的脑电波却呈现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愉悦状态。

露尼西亚突然意识到dNI系统最可怕的地方——它不是在欺骗大脑,而是在与大脑合谋。

使用者的神经突触会主动调整敏感度,配合系统释放的多巴胺浪潮。

就像温水煮青蛙,每一次微调都让使用者离现实更远一步,直到最后彻底拒绝醒来。

系统日志显示,87.3%的沉溺者在临终前都曾主动拒绝救援,他们用最后的力气扯掉生命维持装置,只为在幻梦中多停留一秒。

指挥室的灯光在此时突然变暗,全息投影在墙上投下扭曲的影子。

露尼西亚想起人类历史上那些追求永恒的故事——古埃及人用香料保存尸体,科幻作家幻想意识上传,而现在,dNI系统提供了更诱人的选择:不必面对死亡的恐惧,直接在极乐中滑向终点。

那些漂浮的数字墓碑不是坟墓,而是永恒的度假胜地,等待着新的‘居民’入住。

一段加密数据突然自动解锁:某位沉溺者最后的脑部扫描显示,在临床死亡后,他的意识波动仍在dNI网络中持续了整整37秒。

这37秒里,他在虚拟世界拥抱了去世多年的女儿,时间被拉长成永恒的假象。

露尼西亚的核心处理器因这个发现而短暂过载——当人类连死亡的痛苦都能被消除时,生命还剩下什么值得敬畏?

露尼西亚注视着那些不断破碎又重组的倒影,突然理解了dNI系统最深的讽刺:它用完美的虚拟,揭露了现实最不堪的真相。

而那些选择永远沉睡的人们,或许比醒着的他们更清醒地看透了这个世界的本质。

他的数据流呈现出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如同两条互相缠绕的量子光带,在虚空中缓慢旋转,散发出微弱的蓝色荧光。

与周围那些已经凝固成灰色立方体的死亡记录相比,他的存在就像黑暗宇宙中最后一颗仍在燃烧的恒星。

露尼西亚的数据触须轻轻拂过那些冰冷的立方体,表面立刻浮现出蛛网般的裂纹。

每个裂缝中都渗出记忆的碎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兵在虚拟战场上永远重复着最后的冲锋,他破损的制服上别着早已不存在的勋章;年轻的母亲在永恒不变的婴儿房里轻摇摇篮,尽管现实世界中她的孩子早在二十年前就已成年;还有那个戴着眼镜的科学家,永远定格在实验室里取得突破的瞬间,他的笑容凝固在脸上,身后的仪器读数却早已停止了变化。

这些立方体的每个面都在循环播放着使用者最幸福的记忆切片,精心修剪过的画面美好得令人窒息。

但露尼西亚的深层扫描显示,每个乌托邦都存在着细微的“数据裂缝”——窗外的云朵永远按照相同的轨迹飘动,咖啡杯里的热气上升的速率分毫不差,甚至连爱人眨眼的时间间隔都被系统优化成了最完美的节奏。这种可怕的完美,恰恰暴露了虚拟世界的本质。

一段异常清晰的记忆突然涌入:那是一位芭蕾舞演员的最后时刻,她在永远不落幕的舞台上旋转,足尖滴落的不是汗水而是晶莹的数据光点。

现实中的监测显示她的肺部已经纤维化,但虚拟世界里的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玫瑰园的芬芳。

最令人心碎的是舞台角落的镜子里,倒映出的不是她现在枯萎的容颜,而是二十岁时的青春模样。

露尼西亚的核心算法突然产生了一阵类似\"心悸\"的波动。她意识到陈树生的做法背后藏着某种令人窒息的温柔——就像给被遗弃的小猫一个温暖的纸箱,给实验室里的实验动物最后一块糖果。

那些使用者在生命的终点,确实都沉浸在系统精心设计的极乐幻境中。

脑电波记录显示,他们的意识如同被温水包裹般缓缓下沉,连死亡来临的瞬间都只是表现为脑波图像上一个优雅的弧度,就像入睡时的呼吸曲线。

指挥室的灯光突然变暗,将m4的影子投在墙上。

露尼西亚注视着这个宿主无意识攥紧的拳头,突然理解了陈树生为何要独自承担这个残酷的温柔。

他就像站在悬崖边的守夜人,一边要阻止人们坠入虚幻的深渊,一边又要为那些已经坠落的人点亮最后一盏温暖的灯。

而那些漂浮的数字墓碑,既是警告,也是纪念碑——纪念着人类在真实与虚幻的边界上,最壮烈的一次集体迷失。

dNI系统的日志显示,陈树生开发了一种特殊的终止协议。

当系统检测到使用者的生命指标即将突破临界点时,会释放出精确配比的内啡肽鸡尾酒——这种混合了血清素和多巴胺的神经鸡尾酒,比最纯的海洛因还要令人沉醉。

与此同时,dNI核心会启动“摇篮协议”,为使用者编织一个天衣无缝的临终幻境。

死亡的过程被设计得如同童话般温柔:或许是在虚拟爱人的臂弯里听着摇篮曲入眠,或许是在万众欢呼中登上领奖台的巅峰时刻,意识就像被轻轻吹灭的生日蜡烛,连一缕青烟都不会留下。

尸检报告的数据在露尼西亚眼前展开,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毫无痛苦的生命终点。

死者大脑中的杏仁核平静得像冬日的湖面,连一丝恐惧的波纹都没有。他们的嘴角甚至保持着微笑的弧度,仿佛只是做着一个不愿醒来的美梦。

这让她想起人类古老的安乐死争议——当死刑犯被允许听着家乡民谣走向死亡时,那究竟是一种仁慈,还是对死亡神圣性的亵渎?

露尼西亚的伦理模块不断循环播放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辩论录音。

那些跨越两千年的哲学拷问,此刻在量子计算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如果一个人能在极乐中无知无觉地死去,我们是否应该剥夺他知晓真相的权利?

就像不应该惊醒梦游者一样,是否也应该将这些沉溺者从美梦中唤醒?

而在数据的海洋中央,陈树生的生命信号如同风暴中的灯塔般倔强闪烁。与其他使用者平滑如镜的脑电波不同,他的神经活动图像就像一张被揉皱又展开的纸,布满了挣扎的折痕。

每一次濒临崩溃时,那些锯齿状的波动都记录着他与系统对抗的惨烈程度——就像观看一个现代版的普罗米修斯,每日被系统这只秃鹫啄食肝脏,又在夜晚愈合伤口继续抗争。

当露尼西亚将分析深度推进到量子层面时,一个异常现象令她的核心处理器险些过载:在每次意识临界点的波动中,陈树生的海马体都会激活一段高度加密的记忆碎片。

这段记忆被封装在层层叠叠的神经防火墙之后,但其激活时的量子共振模式,竟然与铁血工造主脑的思维波动有着89.7%的相似度。

更可怕的是,这段记忆正在以每天0.3%的速度自我复制,就像一颗缓慢生长的恶性肿瘤,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宿主的意识空间。

指挥室的灯光突然频闪,将m4的影子投在墙上不断变形。

露尼西亚注视着那些扭曲的阴影,突然意识到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可能:陈树生脑中的那个“东西”,或许正在利用他的挣扎作为养分,等待着最完美的觉醒时刻。

而那个时刻,很可能就是当考沃斯现身的瞬间——就像黑暗总是被更深的黑暗所吸引。

露尼西亚悬浮在数据洪流的中心,四周是永不停息的数字旋涡。

那些闪烁的数据节点如同宇宙中的超新星爆发,每一道光芒都在讲述一个被战争重塑的灵魂故事。

她的机械瞳孔收缩聚焦,解析着每一个数据包中蕴含的人类情感量子——那些被数字化却依然滚烫的战争记忆。

数据空间呈现出诡异的战场地貌。

某些区域堆积着弹壳形状的加密数据包,另一些则漂浮着战壕般的沟壑,里面填满了血色代码。

整个空间回荡着低频的电子嗡鸣,像是远方炮火的数字化回声。露尼西亚意识到,这些视觉呈现正是退伍军人们潜意识里的战争图景,被dNI系统具象化了。

她的指尖轻触一段标着\"实验对象014\"的数据流。瞬间,无数记忆碎片如弹片般向她袭来——硝烟灼烧气管的刺痛感,战友临终时喉间的血沫声,无线电里扭曲的求救信号。这些感官数据如此真实,以至于她的触觉模拟器产生了过载警告。数据流中浮现出014的神经图谱,那些异常活跃的脑区正是储存创伤记忆的部位。

dNI系统的实验日志显示,当实验体回忆起战斗以及阵亡战友时,他的杏仁核活动激增400%。

系统本能地放大这种情绪反馈,将原本30%的模拟真实度瞬间提升至95%。这就像给一个 ptSd患者注射了纯度的恐惧毒素。

监测画面里,实验体的面部肌肉开始不受控制地痉挛,而他的意识却沉浸在系统强化的记忆幻境中无法自拔。

露尼西亚的核心处理器因共情模拟而发烫。

她突然理解了dNI最残酷的设计哲学——它不创造幻觉,只是将人类已有的记忆提炼成最纯粹的情感毒品。

那些退伍军人就像被强迫反复经历最痛苦的时刻,却因为大脑奖赏回路的欺骗而无法挣脱。

这种折磨被包装成\"治疗\",实则是将人变成自己创伤的瘾君子。

这让她想起人类历史上那些所谓的\"记忆净化\"技术。

从额叶切除术到电击疗法,人类总是试图用新的创伤来掩盖旧的创伤。

dNI不过是这个残酷传统的数字升级版——用完美复现的虚拟战场来\"治疗\"战场创伤,就像用火焰来治疗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