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二月二十三的晨读声,裹着初春的风,从红星队小学的窗里飘出来,绕着屋檐转了两圈,落在村口的槐树上。

教室里,赵文山站在讲台前,手里的课本举得端正,领着重叠的童声读:“禾苗绿,稻谷黄,农民伯伯种田忙……”

前排的丫丫坐得笔直,小拳头攥着铅笔,跟着念得格外响,嘴角都翘到了耳根;中间的小宝偷偷把搪瓷杯从水杯架里拿出来,摸了摸杯身上的小红花,又赶紧放回去——昨天林阿姨说“上课要专心,杯子不能随便动”,他记着呢。

教室窗外,围了不少乡亲。王翠花挎着菜篮,本来要去菜园摘菜,听见书声就停住了,扒着窗框往里瞅,眼神落在黑板上的字里行间,小声跟身边的刘婶说:“俺要是能认这几个字就好了,上次队里分大棚分红,账本上的数字俺都看不懂,只能让林丫头念给俺听。”

“可不是嘛!”刘婶叹了口气,手里的锄头扛在肩上,“俺家那口子去公社买农药,看不懂说明书,差点拿错了药,幸好林丫头及时拦着。要是能学几个字,咱也能自己管账本、认农药,不用总麻烦别人。”

两人的话刚好被路过的林薇听见。

她手里拎着给娃们洗的苹果,刚从河边回来,水珠还沾在苹果上,亮晶晶的。“王婶,刘婶,要是想学认字,咱就办个扫盲班呗!”林薇走过去,笑着说,“

学堂晚上没人用,咱就晚上开课,赵老师教,俺们再凑点旧课本,不用花钱,还能学本事。”

“真能办?”王翠花眼睛一亮,菜篮都忘了拎,“俺第一个报名!俺要学认‘账本’‘分红’‘黄瓜’,以后大棚的事,俺也能帮着记记!”

“俺也报!”李二哥扛着石碾子路过,听见这话,立马凑过来,嗓门大得差点冲进教室,“俺要学认农药说明书,还有‘水渠’‘竹筋’,以后修水渠、盖房子,俺也能看懂图纸!”

围在窗外的乡亲们都动了心,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俺也报”,没一会儿就凑了二十多个人。

教室里的赵文山听见动静,停下讲课,走到窗边,看着乡亲们热切的眼神,主动说:“林同志,扫盲班的课俺来备!俺有旧的扫盲课本,再结合咱村的情况,教点‘大棚’‘校舍’‘水渠’这些常用字,乡亲们学了就能用。”

林薇点点头,心里暖得很——赵文山是真的沉下心来了,不仅教娃们读书,还想着帮乡亲们扫盲,这就是她想要的“后花园”模样,大伙都往一处奔,日子才能越来越红火。

中午歇课时,陆衍从水渠工地回来,手里还沾着点黄土。

他刚走到学堂门口,就看见林薇在跟赵文山商量扫盲班的事,王翠花和李二哥在一旁记报名名单,娃们围着他们,叽叽喳喳说“俺要跟俺娘一起学”“俺叫俺爹认字”。

“这么热闹,咋了?”陆衍走过去,伸手帮林薇拂掉肩上的草叶,动作自然又温柔。

“要办扫盲班!”林薇笑着说,把手里的报名名单递给他,“乡亲们都想学认字,以后管账本、认农药都方便,赵老师愿意讲课,晚上就在学堂开课。”

陆衍接过名单,扫了一眼,二十多个名字,密密麻麻的,都是村里的壮劳力和妇女。他点点头:“好主意!俺下午让壮劳力们把学堂的桌椅再摆摆,晚上上课能坐得开;再去公社供销社,看看能不能借两盏马灯,晚上光线暗,别影响看书。”

“俺去借!”李二哥拍着胸脯说,“俺跟供销社的老张熟,借两盏马灯肯定没问题!俺还能凑点煤油,不用队里花钱!”

王翠花也说:“俺晚上带点红薯过来,给上课的乡亲们垫垫肚子,熬到半夜,别饿坏了。”

说干就干。下午,陆衍带着壮劳力们把教室的桌椅重新摆了摆,拼成八张小桌子,每张能坐三个人;李二哥真的从供销社借来了两盏马灯,挂在教室的房梁上,擦得锃亮,还带了半瓶煤油;赵文山把扫盲课本翻出来,在每张桌子上放了一本,还在黑板上写了“扫盲班第一课:常用字”,字迹工整;林薇则把系统奖励的“扫盲班课程模板”拿出来,跟赵文山一起改,把“黄瓜”“西红柿”“竹筋”“水泥”这些跟村里基建、大棚相关的字,都加在了第一课里。

傍晚时分,扫盲班的乡亲们都来了。有的扛着小板凳,有的揣着笔记本,王翠花拎着一篮蒸红薯,放在教室的角落,还喊着“饿了就拿个吃”;张五保户也来了,坐在最边上,手里拿着个旧本子,是林薇给他的,还夹着支铅笔,笑得合不拢嘴:“俺活了六十多,终于能认字了,以后能自己看《西游记》了!”

赵文山站在讲台前,看着满屋子的乡亲,清了清嗓子:“咱们扫盲班,不教难字,就教常用的,学了就能用。今天第一课,先学‘红’‘星’‘队’,咱村的名字,记牢了,以后别人问起,能写出来!”

乡亲们都坐直身子,跟着念:“红——星——队——”声音不如娃们的清脆,却格外认真,有的还伸出手指,在桌子上跟着写,一笔一划,格外用心。

林薇坐在最后一排,看着眼前的景象——马灯的光映着乡亲们的脸,赵文山在讲台上认真讲课,王翠花跟着念字,李二哥在本子上歪歪扭扭地写,张五保户的手指在桌子上划着,娃们趴在窗边,跟着小声念。

陆衍走过来,坐在她身边,递过来一个热红薯:“累了吧?看了一下午,快吃点。”

林薇接过红薯,咬了一口,甜意漫在嘴里,心里更暖。她靠在陆衍的肩膀上,小声说:“你看,咱的学堂,不仅能让娃们读书,还能让乡亲们认字,以后咱的‘后花园’,会越来越兴旺的。”

陆衍握住她的手,指尖的温度透过掌心传过来:“嗯,以后大棚的事,水渠的事,再加上扫盲班,乡亲们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俺会陪着你,把这些事都做好,让红星队,真的成为咱的好家园。”

这时,林薇的脑海里响起系统提示音:【扫盲班正式筹备完成,首课顺利开展!系统“文教协作型”功能优化,新增“扫盲课程定制”

“乡亲学习进度追踪”功能(适配乡村实用需求);奖励“扫盲专用课本50本”“煤油10斤(补充马灯燃料)”“简易识字卡片(含基建、种植常用字)100张”;提示:“可结合大棚种植、水渠维护,设计实用扫盲内容,助力乡亲增收”。】

马灯的光晃悠悠的,映着教室里认真的身影,也映着窗外的月光。

书声和念字声混在一起,绕着学堂的屋檐,飘得很远很远——这不仅是认字的声音,更是红星队越来越好的声音,是林薇和乡亲们,一起把“后花园”建成幸福家园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