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83年二月十四的天,刚亮透就热闹起来。

校舍工地外围,王翠花带着几个妇女蹲在石板上,手里攥着方方正正的白纸,把红糖一勺勺舀进去,包成拳头大的糖包——纸是从公社供销社扯的糙纸,边角裁得齐整,糖包系绳用的是彩色棉线,是村里姑娘们凑的,说“撒出去看着喜庆”;不远处,李二哥扛着半袋白面往灶房走,嘴里哼着小曲:“蒸馒头,撒红糖,学堂上梁福满堂!”(80年代农村上梁前的准备风俗)

林薇刚到工地,就看见张大爷蹲在梁架旁,手里拿着根竹筋,眉头拧得能夹死苍蝇。

老人指尖敲着竹筋,“咚咚”声里带着点虚浮,不像好竹筋那样脆实。“张大爷,咋了?竹筋有问题?”她快步走过去,心里莫名一沉——这竹筋是三天前从邻村竹编厂买的,1毛钱一斤,当时厂老板拍着胸脯说“都是两年生的毛竹,泡过桐油,埋在地下十年都不糟”。

张大爷没抬头,又拿起另一根竹筋,用指甲抠了抠表面的桐油层,底下竟露出了浅褐色的朽纹,一掰,竹筋边缘“咔”地掉了块碎渣。“你自己看!”

老人把竹筋递过来,声音里带着急劲,“俺今早检查梁架,摸着这竹筋不对劲,就拆了两根下来——你瞅瞅,这哪是两年生的毛竹?里面都朽了,桐油只刷了表面,遇水一泡准烂!”

林薇接过竹筋,指尖蹭过朽纹,碎渣沾在手上,心里凉了半截。她蹲下来,一口气拆了梁架上的十多根竹筋,竟有四根是朽的——有的是芯子空了,有的是边缘朽了,只是被桐油盖着,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这厂老板咋能这么黑心!”她攥紧竹筋,指节泛白,“这竹筋是架梁的关键,掺了朽料,梁架不结实,上了梁也是隐患,娃们在里面上课,俺们咋放心?”

“可不是嘛!”李二哥蒸完馒头过来,看见这场景,脸瞬间沉了,“俺当时跟着去拉竹筋,还特意挑了看着粗实的,哪想到他往里面混朽料!不行,俺现在就去邻村找他,让他换好的!”说着就要扛锄头走。

“别慌!”林薇拉住他,深吸一口气稳了稳神,“现在去,他要是不认账咋办?咱没证据,吵起来也没用,还耽误上梁的事。”她抬头看向围过来的乡亲,有人皱着眉叹气,有人急得直跺脚,还有个大娘说“要不咱凑钱再买些竹筋?别耽误了上梁的好日子”。

赵文山背着帆布包刚到,闻言蹲下来拿起朽竹筋看了看,脸色也凝重起来:“这朽竹筋根本不能用,梁架要是用了这料,别说抗风,说不定开春下几场雨就塌了。可再买竹筋,至少要两百斤,得二十块钱,咱队里的结余都留着买上梁的红糖馒头了,哪还有钱?”

林薇没说话,目光扫过工地——梁架已经搭好,横七竖八的竹筋嵌在水泥里,要是全拆了重搭,至少要五天,可后天就是定好的上梁日,乡亲们都盼着;要是不拆,用了朽竹筋,学堂就成了危房,她把农村当“事业后花园”,学堂是后花园的民生根基,绝不能凑活。

“钱的事俺来想,竹筋的事也得解决,但上梁的日子不能改,乡亲们都盼着呢。”林薇站起身,声音清亮,让慌乱的人群渐渐静下来,“张大爷,您经验足,先看看梁架上的竹筋,把朽的都挑出来,标记好位置,别漏了一根;李二哥,你别去邻村闹,咱先派人去跟厂老板说,就说竹筋掺了朽料,要么换两百斤好竹筋,要么补二十块钱,限他今天下午给答复——他要是识相,咱以后还能打交道,要是不识相,咱再去公社找供销社说理(80年代农村纠纷常找公社调解);赵老师,您帮着清点好没朽的竹筋,算清楚还差多少,再跟家长们说一声,不是咱故意耽误,是为了娃们的安全,相信大伙能理解;王婶,您接着准备糖包馒头,上梁的仪式不能少,咱得让乡亲们知道,就算出了点小插曲,学堂也能稳稳当当盖起来!”

几句话下来,原本慌乱的人群有了方向。

张大爷率先应道:“俺这就去挑竹筋,带两个壮劳力一起,保证一根朽的都漏不了!”李二哥也点头:“俺派俺侄子去邻村,让他把话说清楚,别让那老板以为咱好欺负!”

陆衍从公社农技站回来,手里还拿着包西红柿种子(给大棚“后花园”备的),听说竹筋出了问题,赶紧走到林薇身边:“钱不够的话,俺家里有十块钱,是俺攒着买农具的,先拿去用;要是那老板不换竹筋,俺带几个壮劳力去他厂里拉,他要是敢拦,咱就去公社告他欺瞒乡亲!”

林薇看着他,心里暖暖的,伸手拍了拍他的胳膊:“不用急着拿钱,先等那老板的答复,说不定能换成好竹筋,省了钱还省事。你刚从公社回来,没听说啥别的事吧?比如教育局那边,有没有提验收的事?”

“没提验收,就是农技站的同志说,咱大棚的西红柿苗该移栽了,等学堂上了梁,俺帮你盯着大棚的事。”

陆衍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烤红薯,是他路过灶房时王翠花塞的,还热乎着,“你早上没吃饭,先把红薯吃了,挑竹筋的事有张大爷,你别累着。”

林薇接过红薯,咬了一口,甜意从舌尖漫到心里。她抬头看向工地——张大爷带着人爬在梁架上,仔细检查每一根竹筋;李二哥在跟侄子交代去邻村的事;王翠花和妇女们包糖包的手没停,笑声时不时飘过来;赵文山拿着本子,认真清点竹筋数量,时不时跟乡亲们解释情况。

阳光渐渐升高,照在工地的梁架上,照在乡亲们忙碌的身影上。

林薇知道,这竹筋的问题只是“后花园”建设里的小插曲,只要大伙齐心,总能解决——这学堂,不仅要盖起来,还要盖得结实,让娃们安心读书,让乡亲们看着踏实,这才是她扎根农村、做稳事业的初心。

就在这时,林薇的脑海里响起系统提示音:【检测到校舍建材隐患(竹筋掺朽)!系统临时激活“建材质量排查”功能,可快速标记朽坏竹筋位置;奖励“竹筋防腐桐油10斤”(补充后续处理用料)+“邻村竹编厂资质备案信息”(若协商无果,可凭此向公社投诉);提示:需在24小时内解决主筋问题,避免影响上梁进度,后续或有验收时间变动风险。】

林薇攥紧手里的红薯,眼神坚定——不管是竹筋的问题,还是可能的验收变动,她都能带着乡亲们扛过去,这学堂,这“后花园”的根基,绝不能出半点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