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八零辣媳:系统逼我搞基建 > 第67章 采收备战与现场会前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7章 采收备战与现场会前奏

1982年腊月廿五的晨光,透过棚膜在黄瓜藤蔓间织出金网。

林薇刚走进大棚,就被一股清甜的瓜香裹住——最前排的黄瓜已经长到两拃长,深绿的表皮泛着油亮的光,白刺硬挺得能扎住指尖,轻轻一捏,瓜身紧实得能感觉到里面的汁水在晃。

“林丫头,你看这瓜!”李二哥扛着修好的板车进来,粗声粗气地喊,手里还拎着根刚摘的黄瓜,“俺刚才试了试,咬着脆生,比夏天的还甜!

俺这板车也修好了,轮胎打了气,拉两百斤瓜没问题!”他板车上的木板被砂纸磨得光滑,还垫了层旧麻袋,怕蹭坏瓜皮。

王翠花也带着几个妇女拎着竹筐进来,筐子都用布擦得干干净净:“俺们把筐子都准备好了,按你说的,分三个筐装——一级瓜(长25厘米以上,直溜无斑)、二级瓜(20-25厘米,轻微弯曲)、自吃的畸形瓜,到时候国营店来收,一眼就能分清。”

她手里还攥着个小尺子,是从儿子书包里找的,专门用来量瓜长,比之前藏竹竿时的模样,多了几分认真。

赵文山背着布包走进来,手里的记录本摊开着,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近一个月的温湿度和瓜生长数据:“我整理了下,你们这黄瓜从坐果到成熟,平均用了18天,白天棚温保持在18-22c,夜间不低于10c,湿度60%-70%时,瓜长得最快,畸形率也最低。”他把本子递给林薇,语气里没了之前的挑剔,多了点请教的意思,“你看这些数据,能不能作为现场会的参考?”

林薇接过记录本,指尖划过那些工整的字迹,心里一暖——这个曾经总拿着农书挑刺的公社老师,如今成了大棚最细致的“数据员”。她笑着点头:“太能了!有这些数据,其他队来学的时候,就知道该怎么控温控湿了。”

正说着,棚外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陆衍快步走进来,脸上带着喜色:“公社刘干事来了,还带了县农科所的陈技术员,说要提前看看咱们的黄瓜,为后天的现场会做准备!”

大伙赶紧往外迎。刘干事一进棚,眼睛就亮了,伸手摘下一根黄瓜,擦了擦就咬了一口,脆响在棚里回荡:“好瓜!比县城国营店的还甜!林薇同志,你们这大棚真是给全公社的副业立了个好榜样!”

陈技术员则蹲在藤蔓旁,拿着放大镜仔细看瓜皮:“表皮光滑,无病虫害,糖分含量肯定不低。你们用的膨果肥是啥?效果这么好。”

林薇递过之前的肥液配方:“就是红糖加磷酸二氢钾,稀释后浇根,既省钱又安全。”陈技术员接过配方,连连点头:“这个法子好,适合农村推广,成本低,农户都能搞得起。”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熟悉的尖细嗓音——瘦猴竟跟在拖拉机后面,也凑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个空的玻璃瓶,阴阳怪气地喊:“刘干事,您可别被他们骗了!这黄瓜看着好,指不定是用了啥催熟剂,俺这就装瓶水,测测有没有毒!”

王翠花当即就炸了,拎着竹筐挡在棚前:“你少在这儿胡说八道!俺们的黄瓜是靠本事种的,没加半点乱七八糟的东西!你要是再造谣,俺就去公社告你!”

李二哥也扛着板车过来,板车轱辘在地上碾出声响:“瘦猴,你上次偷摘没成,这次又来挑事?俺看你是见不得俺们红星队好!”

瘦猴被怼得后退一步,却还想狡辩:“俺这是为了大家好,万一黄瓜有毒,吃坏了人咋办?”

“你这话可别乱说!”陈技术员站起身,手里拿着刚才的放大镜,“我刚检查过,这黄瓜的生长纹路很自然,是正常成熟的,没有催熟迹象。而且他们有完整的温湿度和施肥记录,都是科学种植,你要是不信,可以去县农科所检测。”

刘干事也脸色一沉:“瘦猴,你要是再干扰红星队的现场会准备,我就按公社规定,对你进行批评教育!”

瘦猴见陈技术员和刘干事都站在红星队这边,再也没了底气,灰溜溜地转身就走,走之前还不忘瞪了一眼棚里的黄瓜,像是不甘心。

看着瘦猴的背影,刘干事笑着说:“林薇同志,你们别理这种人,好好准备现场会。后天其他队的队长和技术员都会来,你们好好分享经验,公社还会给你们发‘农业创新先进队’的奖状。”

大伙听了,都兴奋起来。张大爷磕了磕烟袋锅子:“俺这就去把以前的种植笔记找出来,给大伙多讲讲经验!”李二哥则拍着胸脯:“俺负责把板车再检查一遍,后天保证把最好的黄瓜摆出来!”

傍晚时分,大棚里的采收准备基本就绪。一级瓜被小心翼翼地放进垫了麻袋的竹筐,二级瓜也分类放好,畸形瓜则被王翠花装起来,准备带回家腌黄瓜条。林薇和陆衍站在棚外,看着夕阳下的大棚,心里满是踏实。

“后天现场会结束,咱们就能给国营店送第一批黄瓜了。”陆衍望着远处的村庄,“等赚了钱,咱们再把大棚扩大,种西红柿、青椒,让队里人冬天也能吃上多样的新鲜菜。”

林薇点头,指尖碰了碰陆衍的手,两人都没说话,却能感受到彼此心里的暖意。风从大棚旁吹过,带着黄瓜的清甜,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和荣誉欢呼。

赵文山这时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修改后的记录册:“我把数据按日期整理成表格了,还加了种植注意事项,后天给其他队的人看,更清楚。”他顿了顿,又补充,“要是需要我帮忙讲解数据,我也可以。”

林薇笑着答应,心里清楚——红星队的大棚,早已不是她一个人的事,而是全队人的心劲。从最初的质疑到如今的齐心,从咸菜缸的冬天到满棚的黄瓜,这份成长,比任何丰收都珍贵。

而随着现场会的到来,红星队的基建事业,也将从村里的小尝试,变成公社级的大推广,在80年代的农村发展浪潮里,写下属于他们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