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八零辣媳:系统逼我搞基建 > 第121章 基建雏形渐清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天刚蒙蒙亮,红星队的大棚就亮了灯——王翠花和刘婶踩着露水赶来,手里拎着刚蒸好的红薯,一进棚就直奔育苗区,那里摆着系统奖励的50个育苗托盘,整齐地码在竹架上,等着装土育苗。

“林丫头说今天要给邻村送10个托盘,让他们育苗用,咱得先把托盘擦干净,再装土,别耽误人家来取。”王翠花拿起粗布巾,仔细擦着托盘边缘的灰尘,动作比平时细致了不少,“上次俺们学滴灌,还是邻村的姐妹帮俺递的工具,这回可不能让人挑出毛病。”

刘婶应着,手里的锄头飞快地翻着育苗土,把土块敲碎,再筛掉小石子:“这托盘比咱之前用的竹筐方便多了,装土快,育苗也齐整,邻村的人肯定喜欢。对了,昨天陆衍说要登记村民的技能,建基建队,你家小宝他爹不是会木工吗?让他也报名呗。”

“俺早跟他说了!”王翠花笑着说,“他昨晚就磨着要去登记,说想跟着李二哥学建筑,以后基建队接活,还能多赚点钱给小宝买文具。”

两人正说着,林薇背着帆布包走进来,里面装着系统给的“村民技能登记模板”,还有几包番茄种子:“婶子们早!托盘擦得咋样了?邻村的人估计十点来取,咱先把种子分好,每村给两包,都是选好的高产种,让他们育苗成活率高。”

她蹲下来,把种子倒进小纸袋里,每个纸袋上都写着“育苗温度15-20c,泡种3小时”的字样:“上次有村的姐妹说记不住育苗要点,咱写在袋子上,他们一看就明白。”

这边大棚里忙着备工具、分种子,队部里也热闹起来——陆衍把技能登记模板贴在墙上,桌上摆着笔墨和笔记本,乡亲们排着队,等着登记自己的本事。

“衍子,俺会砌墙,上次盖校舍,俺还帮着砌过鹅卵石墙,这个能登记不?”一个壮劳力搓着手,眼里满是期待。陆衍赶紧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张铁牛,砌墙”,还特意标了个“熟练”:“能!基建队以后修渠、盖房都要砌墙,你这本事正好用得上!”

“俺会编竹筐、修竹架!”另一个村民举手,“上次大棚的竹架坏了,还是俺修的,保证结实!”陆衍笑着记下来:“好!竹编、竹架维修,归到技术组,跟着张大爷学,以后外村来借竹架,还得靠你修呢。”

赵文山也在一旁帮忙,手里拿着钢笔,认真记录着每个人的技能,还时不时问一句:“你这手艺干了多少年了?有没有啥擅长的?比如修水渠的哪一步,或者育苗的哪一环?”——自从上次主动整理《校舍使用手册》后,他越来越愿意参与村里的事,这次登记技能,还主动提出要分类整理,方便后续分工。

没一会儿,笔记本就记满了大半页,有会砌墙、浇筑的,有会编竹、修工具的,还有会育苗、管大棚的,乡亲们的积极性格外高,连几个年纪大的老人都来登记,说“俺们会熬桐油、选竹筋,能帮着打打下手”。

上午十点,邻村的王队长果然来了,这次没带村民,而是拉着一辆平板车,车上装着满满两袋红薯干,还有十几个竹编的工具篮:“衍子,林丫头!这红薯干是俺们村乡亲们凑的,刚晒好的,甜得很,给你们尝尝;工具篮是竹编厂编的,装铁锹、锄头正好,上次借了你们的育苗托盘,这是换的心意。”

陆衍赶紧上前,帮着把红薯干搬下来:“王队长太实在了!红薯干俺们收下,工具篮也正好用,基建队登记技能,正缺装工具的篮子呢!”

林?薇则把准备好的10个育苗托盘和两包种子递过去:“托盘擦干净了,里面垫了层稻草,装土的时候别蹭掉;种子是高产种,育苗要点写在纸袋上了,有啥不懂的,随时打电话。”

王队长接过托盘和种子,小心翼翼地放在车上,又想起一件事:“对了,林丫头,俺们村想下周就开始修水渠,缺两个会熬桐油的人,你们村要是有人有空,俺们想请过去帮忙,管饭,还送5斤红薯干当工钱,你看行不?”

林薇转头看向刚登记完技能的张大爷:“张大爷,您之前说会熬桐油,还带了两个徒弟,要不就让您的徒弟去帮忙?正好让他们练练手,也跟邻村的人多交流交流。”

张大爷立马点头:“行!俺这就让他俩准备,明天一早就去!熬桐油的手艺不难,俺再跟他们嘱咐几句,保证不出岔子。”

王队长高兴得直拍手:“太好了!有他们帮忙,俺们修水渠的进度肯定能加快!等水渠修完,俺们就建大棚,到时候还得麻烦你们派人去指导育苗。”

“没问题!”陆衍笑着说,“都是互帮互助,以后咱各村就是一家人,你的事就是俺们的事!”

送走王队长,林薇和陆衍回到队部,看着墙上的技能登记模板和桌上的笔记本,心里满是踏实。陆衍指着笔记本上的名字,跟林薇商量:“你看,会浇筑的有8个人,归到施工组,让李二哥当组长;会砌墙、编竹的有6个人,归到技术组,跟着张大爷;会育苗、管大棚的有5个人,归到种植组,让刘婶牵头;赵文山会记账、写东西,就让他管后勤,登记物资、记录施工进度,你看这样分工行不?”

林薇凑过去,仔细看了看,又补充道:“再设个安全组,让两个细心的老人负责,施工的时候盯着点,别出安全事故;另外,外村来学习、换工的事,也让赵文山一起管,登记清楚往来的物资和人手,免得乱了。”

“行!就按你说的来!”陆衍立马拿起钢笔,在笔记本上补充分工,“俺明天就把分工表贴在墙上,让大伙都知道自己的岗位,再跟各组组长碰个头,定好接下来的计划——基建队的雏形,这就成了!”

这时,林薇的脑海里响起系统的提示音:【检测到红星基建队成员筛选完成,分工明确,跨村互助合作落地,触发奖励:1 施工安全手册(简易版,含水渠、大棚施工安全要点,适配农村施工场景);2 物资登记台账模板(含跨村换工物资记录栏,方便管理);3 高产水稻种子20斤(可分给参与互助的各村,助力春耕增收)。】

林薇把系统奖励的内容告诉陆衍,陆衍眼睛一亮:“安全手册正好给安全组用,台账模板赵文山肯定需要,高产种子分给各村,他们肯定高兴!俺这就去跟赵文山说,让他赶紧把台账做出来,再把安全手册抄几份,发给各组组长。”

夕阳西下,队部的墙上,技能登记模板和分工表并排贴着,乡亲们路过,都忍不住停下来看,小声讨论着自己的岗位,眼里满是期待。林薇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又看了看正在整理台账的陆衍,心里格外温暖。

她知道,基建队的雏形已经清晰,跨村互助的路子也越走越宽,红星队的“后花园”事业,不再是一个村的事,而是整个公社共同的希望。以后不管是修水渠、建大棚,还是接更多的基建活,只要乡亲们齐心,各村互助,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日子也会像这夕阳下的村庄,温暖而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