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八零辣媳:系统逼我搞基建 > 第114章 两村合作与阻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春分的晨光刚漫过土渠的堤岸,两村的社员就凑齐了——红星队的人扛着锄头、铁锹,手里拎着编好的沙袋,朝阳队的社员也带着镰刀、竹筐,连几个半大的娃都跟来了,手里攥着小铲子,说要帮着捡渠里的小石子。

王大壮把朝阳队的人分成两组,一组跟着陆衍去渠底清淤,一组跟着张大爷编沙袋:“咱说好的,干活不含糊,早一天清完淤,早一天铺膜,咱的秧苗就早一天喝上水!”陆衍也笑着应:“放心,咱不分你我,劲往一处使,保证不耽误工期!”

张大爷站在渠边的高坡上,手里拿着根长木棍,指着渠底的淤泥:“大伙听好,渠底淤泥有两尺深,先把表面的水引到旁边的小沟里,再用锄头刨,用手挖,挖出来的淤泥堆在堤岸外侧,晒干了能当肥料;编好的沙袋先围在渠口两边,防止清淤的时候水流漫出来,淹了旁边的田!”

林薇则在堤岸中间摆了张木桌,上面放着系统给的简化图谱,还有清淤进度表——她特意用红笔把每天要完成的清淤长度标出来,每清完一段,就让赵文山在表上画个勾,方便大伙看进度。“赵老师,您帮着记,红星队清了多少米,朝阳队清了多少,都标清楚,中午汇总,咱看看能不能超额完成!”

“哎,没问题!”赵文山拿着钢笔,笔记本摊在桌上,眼睛盯着渠底的动静,生怕漏记了——自从校舍的事之后,他总想着多帮点忙,这次修渠,主动提出负责记录和物资分发,不想再当“旁观者”。

清淤的活儿比想象中累。渠底的淤泥又黑又黏,踩进去能陷到小腿肚,刚挖了一会儿,社员们的裤腿就全沾满了泥,有的鞋子陷在淤泥里,干脆脱了鞋,光着脚干。李二哥光着脚,手里拿着锄头,一下一下刨着淤泥,额头上的汗顺着脸往下淌,滴在淤泥里,他却笑着喊:“爷们加把劲!俺们红星队可不能输给朝阳队!”

朝阳队的一个壮劳力也跟着喊:“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俺们队的人,干活也不含糊!”说着,加快了手里的速度,两村的人你追我赶,却没了之前的争执,反而多了股协作的劲儿。

林薇没闲着,一会儿给渠底的社员递水,一会儿帮着编沙袋——她编沙袋的手艺还是跟张大爷学的,刚开始编得歪歪扭扭,后来慢慢熟练,编出来的沙袋又结实又整齐。王翠花带着几个妇女,在堤岸旁支起了灶台,熬着姜汤,还蒸了红薯和玉米饼,中午的时候,给大伙端过去:“快喝点姜汤暖暖身子,淤泥凉,别冻着腿!红薯管够,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中午歇工时,赵文山汇总了进度:“一上午清了一百五十米,红星队八十米,朝阳队七十米,比计划多了三十米!”大伙听了都高兴,李二哥拍着朝阳队那个壮劳力的肩膀:“行啊,你们队挺能干嘛!下午咱再比一比,看谁清得多!”对方笑着点头:“比就比,俺们可不怕!”

可刚开工没多久,就出了点小麻烦——渠尾突然堵了,水流排不出去,渠底的水越积越深,清淤的社员们没法干活。“咋回事?早上还好好的,咋突然堵了?”陆衍跳上堤岸,往渠尾跑,林薇和王大壮也赶紧跟上。

到了渠尾一看,大伙都气坏了——渠口被扔了好几块大石头,还有些树枝,把水流堵得严严实实。“肯定是县建筑公司那些人干的!”李二哥气得攥紧拳头,“早上看见他们在附近晃悠,没敢过来,没想到偷偷在这扔石头!”

朝阳队的一个社员也说:“俺刚才看见两个穿工装的人,往这边跑了,肯定是他们!太缺德了,不想让咱修渠,就搞这些小动作!”

林薇强压下怒火,说:“大伙别生气,生气没用,先把石头搬开,把水排出去,别耽误进度——他们越捣乱,咱越要抓紧时间,早一天修好渠,他们就没机会捣乱了!”

陆衍和几个壮劳力立马跳进渠尾,石头又大又沉,几个人一起使劲,才把石头搬起来,扔到堤岸外;赵文山带着几个娃,把树枝捡干净;王翠花则让妇女们,在渠尾两边守着,防止再有人来扔东西。

没一会儿,水流就通畅了,渠底的水慢慢排下去,清淤又能继续了。朝阳队的社员看着林薇,感慨地说:“林丫头,多亏了你,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就跟他们吵起来,耽误干活了——跟着你干,俺们放心!”

林薇笑了笑:“都是为了修渠,为了收成,这点小麻烦不算啥。只要咱两村齐心,不管他们搞啥小动作,都挡不住咱!”

夕阳西下时,一天的清淤结束了。赵文山汇总进度,一共清了三百二十米,比计划的两百五十米多了七十米!大伙都坐在堤岸旁,吃着王翠花熬的红薯粥,看着清干净的渠段,脸上满是成就感。

张大爷喝着粥,笑着说:“照这进度,三天就能把渠底的淤泥清完,接下来就能铺塑料膜、抹水泥了——咱的防渗渠,很快就能修好!”

林薇看着清干净的渠底,又看了看身边的两村社员——从之前的争水吵架,到现在的齐心干活,这条渠,不仅是灌溉的渠,更是连接两村人心的渠。她掏出系统给的清淤工具清单,跟陆衍说:“明天让李二哥去公社,把清单上的简易清淤耙买回来,能省点力气,再加快点进度,争取提前完工。”

陆衍点点头,眼里满是笑意:“好,都听你的。俺看啊,等渠修好了,咱两村说不定能成‘兄弟村’,以后搞副业,一起种大棚,一起卖菜,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夜色渐浓,土渠旁的灯光亮了起来,乡亲们还在收拾工具,笑声和说话声,顺着渠水飘得很远。林薇知道,虽然周建国的阻挠还在,但人心齐,泰山移,这条“共富渠”,一定能修得又快又好,成为“后花园”里最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