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糊涂县令贾清廉 > 第326章 杜明远“劝”农耕,矿学并重稳根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6章 杜明远“劝”农耕,矿学并重稳根基

钦差李文斌的仪仗虽已远去,但其留下的几双“眼睛”,却如同隐在暗处的钉子,让平安县衙内的杜明远等人,时刻不敢放松。然而,杜明远深知,越是外部压力悬顶,越要内部根基稳固。被动防御、终日惶惶绝非长久之计,唯有让平安县自身变得更加强韧、更加自足,才能在未来可能的风浪中岿然不动。他的目光,从应对钦差的权谋算计,重新投向了这片土地最根本的生机所在——农耕。

这一日,杜明远并未升堂议事,而是换上了一身半旧的青布直裰,带着孙慢慢和两名衙役,徒步走到了县城外最为贫瘠的一片坡地。时值春末,本该是万物葱茏的季节,这片坡地却因缺水少肥,只有稀稀拉拉的杂草和几垄长得蔫头耷脑的豆秧,几个老农正蹲在地头,望着干裂的田土发愁。

杜明远走到老农中间,撩起衣摆,毫不在意地坐在了田埂上,抓起一把干热的土块,在手中捻碎,眉头微蹙。老农们见县令大人突然到来,都有些惶恐,欲要行礼,被杜明远摆手制止了。

“老哥几个,今年这地,怕是又难有收成吧?”杜明远语气平和,如同拉家常。

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农叹了口气,磕了磕旱烟袋:“可不是嘛,杜大人!这坡地,存不住水,老天爷再不下雨,这点苗子都得旱死!咱这平安县,好地少,薄田多,光靠那点山泉水,难啊!”

杜明远点点头,目光扫过远处蜿蜒却水量不大的溪流,以及更远处因银矿开采而略显光秃的山岭,心中已有计较。他站起身,指着坡地下方一处地势较低、略显潮湿的洼地,朗声道:

“地薄,是人养得不够;水缺,是渠修得不畅! 光指着老天爷和矿坑里那点活计,终究不是长远之道!咱们平安县,要想子孙后代都能安稳吃饭,就得自己动手,把根基打牢!”

他环视着聚拢过来的乡民,声音沉稳有力:“从今日起,县衙出钱出粮,招募青壮,兴修水利! 就从这坡地开始,开挖引水渠,将山溪水引上来! 再在低洼处修建蓄水塘,雨季蓄水,旱时灌溉!同时,鼓励开垦所有能垦的荒地,县衙提供种子、农具,头三年免其赋税!咱们要让这坡地变良田,让薄土长出好庄稼!”

此言一出,乡民们议论纷纷,有的眼中燃起希望,有的则面露难色。修渠垦荒是好事,可这工程浩大,且眼下矿上工钱高,壮劳力未必愿意回来下这苦力。

杜明远看出众人的顾虑,继续说道:“矿要开,地也要种! 矿利是县库之源,可粮食才是活命之本! 咱们不能只靠买粮过日子,一旦外界有变,银矿再富,也换不来饱饭!此事,本官已与钱师爷核算过,县库尚能支撑。 而且,参与修渠垦荒者,按日计酬,与矿工同酬! 农闲修渠,农忙种地,两不耽误!”

他又看向孙慢慢:“孙先生,烦请您勘察地形,规划渠道路线,务必做到省工效宏。” 孙慢慢捻须领命,眼中露出赞许之色。

接着,杜明远又亲自拜访了屯中几位颇有田产的乡绅,如孙老倔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他们让出部分闲置坡地,或出资赞助修渠,言明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孙老倔虽倔,却也明白道理,嘟囔着“俺那地反正也种不出啥”,最终还是点头应允捐出一块地用于修建水塘。

杜明远更是以身作则,宣布将县令俸禄中拿出一部分,购买优质粮种,分发给最困难的农户。一时间,平安县上下,修水利、垦荒地成了头等大事。田间地头,锹镐飞舞,号子震天,沉寂的山坡变得热火朝天。连那些暗中监视的眼线,看到的也是一派生机勃勃、忙于生产的景象,难以察觉异常。

杜明远此举,看似寻常政务,实乃深谋远虑。 一方面,夯实农业基础,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将民众注意力引向建设家园,凝聚人心,淡化外界窥探带来的紧张感。更重要的是,一个粮仓充实、百姓安居的平安县,本身就是对任何潜在威胁的最有力回应。

根基,在锄头与汗水中,一寸寸变得坚实。

但这自给自足的道路,能走得多顺畅?

外部的眼睛,会甘心只看到一片田园牧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