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F1之飞驰人生 > 第179章 初步意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个选项是 Gp2 和 \/ 或 Gp2 亚洲系列赛。

考虑到我的经历,收到多支 Gp2 车队的邀约并不意外,甚至有一支车队提出让我同时参加 2009 年 Gp2 亚洲系列赛和夏季的主系列赛。

Gp2 赛车性能出色(我曾短暂效力于 dAmS 车队参加 Gp2 亚洲系列赛,那段经历很愉快),但如今赛车已更新换代,Gp2 主系列赛采用了新底盘,Gp2 亚洲系列赛却尚未跟进,且它终究不是顶级赛事。

接受 Gp2 邀约,无异于承认自己在 F1 的失败。

尽管这能让我离 F1 最近(两项赛事的多数分站都是 F1 的支持赛),但代价是什么?

我甚至不愿在 F1 体系内后退半步,更不用说从 F1 退到它的支持系列赛了。

无论最终选择哪条赛道,我都要站在该领域的顶级舞台上。

当然,不同领域的 “顶级” 水平有差异,但核心是:这绝非自尊心作祟。如果选择后退,我终将被遗忘。

Gp2 是年轻车手的舞台,在 F1 征战两年后重返这里,只会被视为 “为维持热度而做的绝望挣扎”。

我感激这些邀约,要知道,有些车队是无数年轻车手梦寐以求的归宿。但关键在于,Gp2 的定位本就是培养 F1 新秀,而非接纳 F1 “退将”。

更何况,要是我拿到了 Gp2 席位而娜塔莎没有,她恐怕会 “杀” 了我。

既然印地赛车和 Gp2 都有明显短板,那不妨看看赛车传奇们的 “传统选择”—— 标致车队邀请我参加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

长期以来,奥迪的涡轮增压柴油赛车统治着勒芒赛场,而标致推出了搭载 V12 双涡轮增压柴油引擎的 908 hdi FAp 赛车,立志终结德国车队的十年霸权。

这不仅是勒芒单场赛事:标致希望我作为第三车手,全程参与他们的项目,包括赛百灵 12 小时耐力赛、斯帕 1000 公里耐力赛和小勒芒耐力赛。

赛百灵和小勒芒是美国勒芒系列赛的揭幕战与收官战,均为历史悠久的顶级耐力赛;而斯帕 1000 公里耐力赛通常是车队测试勒芒备战情况的关键赛事,从斯帕赛道到勒芒萨尔特赛道的间隔仅一个多月。

能参加勒芒这样的顶级赛事(甚至是 “赛车三冠王” 的组成部分),还能成为标致的厂队车手,这无疑极具吸引力。但问题在于,耐力赛的参赛场次太少。

如今 F1 赛季有 17、18 甚至近 20 场比赛,而印地赛车仅 7 场、耐力赛仅 4 场 —— 即便其中一场是 24 小时,总比赛时长也远远不够。

以上是明确的参赛邀约,印地赛车和 Gp2 属于开轮赛事,与 F1 赛车特性相近;勒芒 Lmp1 组别也常吸纳 F1 车手,这些都在情理之中。

其余邀约则以 “先测试” 为前提,包括世界各地的各类 Gt 赛事、科斯基宁车队提供的 dtm(德国房车大师赛)奥迪赛车测试机会(看来约翰内斯?科斯基宁也在支持我),以及一项在法国举办的新型实验性欧洲房车系列赛邀请。

说实话,这些选项都不太吸引我。

我并非反感 “先测试” 的模式,这很合理,毕竟直接提供席位的车队也会在我无法适应赛车时选择放弃 ,只是对这些赛事本身兴趣不大。

如果 2009 年我在斯帕赛道参加某场不知名 Gt 赛事,那重返 F1 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小。

dtm 倒是个有趣的选项:理论上它只是德国房车赛事,但实际上,dtm 赛车堪称 “包裹着德国轿车外壳的高端原型赛车”。

我与约翰内斯?科斯基宁关系不错,也不介意为这位芬兰人效力,甚至期待能和他一起将车队打造成冠军之师。

从车手实力来看,罗兰?齐格勒、我在低级别赛事的老对手理查德?迪保拉,以及曾领跑 F1 赛事的安德烈亚斯?威廉姆斯都在 dtm 征战。

虽说他们算不上 F1 顶尖水准,但至少证明 dtm 有一定实力。问题在于,以 F1 的标准来看,这些车手大多是 “退役老将” 或 “过气选手”。

尽管 dtm 有不少优势,也是测试邀约中最不令人排斥的一个,但我仍不打算选择它。

如此看来,真正现实的选择只有两个:参加 7 场印地赛车,或 4 场耐力赛。

两者都算不上完美,参赛场次也不足以让我保持竞技状态,万一 F1 出现席位空缺,我需要用足够亮眼的表现证明自己。

如今我虽再次成为分站冠军,可重返 F1 的希望却似乎比以往更渺茫。

我甚至想过:干脆抛开对椭圆形赛道的恐惧,全职参加印地赛车全年赛事。但即便不考虑安全风险,这又能带来什么?

如果我的目标是脱离 F1、在其他领域开启成功生涯,那印地赛车是个好选择;可我的目标,真的是这个吗?

我想不是。我真正渴望的,是重返 F1。

在 A1Gp 的每一刻,我都忍不住将眼前的比赛与 F1 对比,而每一次,F1 都更胜一筹。

如果 “重返 F1” 是我的首要目标,那椭圆形赛道的经验毫无意义。F1 最接近椭圆赛道的,只有印第安纳波利斯赛车场内部公路赛道的最后一个弯道,可如今 F1 早已不在那里办赛。

普通观众或许会因我精通椭圆赛道、在印地赛车锦标赛中表现出色而赞赏,但我真正需要打动的 “F1 资深观察者” 们,根本不会在意我能否在肯塔基赛道领先完赛,因为这与 F1 的驾驶要求毫无关联。

不过…… 仔细想想,2009 年 3 月 21 日的赛百灵 12 小时耐力赛,与 4 月 5 日印地赛车圣彼得堡站(就在佛罗里达州,距离赛百灵不远)间隔仅两周,之后 4 月 19 日是长滩站。

印地赛车接下来会进入夏季椭圆形赛道密集期,这意味着我有时间返回欧洲,参加 5 月 10 日的斯帕 1000 公里耐力赛和 6 月 13-14 日的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

勒芒赛后约半个月,便是 7 月 5 日的沃特金斯格伦站、12 日的多伦多站和 26 日的埃德蒙顿站;之后避开肯塔基椭圆形赛道,再参加 8 月 9 日的米德尔俄亥俄站和 23 日的拉古纳塞卡站(均为印地赛车公路赛)。

印地赛车最后三场椭圆形赛道赛事期间,我可以备战 9 月 26 日的小勒芒 10 小时耐力赛,为全年赛事收官。

这样一来,尽管总场次(11 场)仍不及 F1 赛季,但其中 7 场与 F1 赛程长度相近,另外 4 场则是时长更长的耐力赛。

虽不完美,却比单独选择其中一项要好得多。

我立刻给埃内斯托发邮件,让他联系双方确认可行性,随后终于回到卧室。

此刻我心中已有了方向,也知道经纪人会全力以赴促成此事,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我终于能放松下来,因为我知道 2009 年我能做自己热爱的事,而且这些赛事足够有分量,F1 车队们不得不关注我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