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科幻小说 > 月球计划:广寒工程 > 第240章 星图仪的进化之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警报解除声还在回荡,林浩的手停在半空。他没去拿工装,也没碰钢笔,而是低头看向胸前那块青铜色的机械表盘。表面泛起一层微弱的蓝光,像水波一样缓缓流动。

苏芸从窗边转过身,朱砂指尖沾在控制台边缘。她刚想说话,却发现星图仪的指针开始逆向转动,速度越来越快。

“它在吸东西。”唐薇突然开口,耳机紧贴耳朵,“不是电,是月壤里的某种能量流,频率和刚才地底脉冲一致。”

赵铁柱没松开地球仪调节环,只是抬眼看了眼监测屏。部件舱的读数已经稳定,但能源中枢的总负荷曲线却在缓慢上升,源头指向林浩胸前的仪器。

阿米尔的手搭在鼓面上,没有敲击。他感觉到鼓皮有轻微震颤,不是来自外界,像是从内部被什么唤醒。

林浩终于动了。他解开工装第二颗扣子,把整块星图仪取出来,放在主控台中央。金属外壳接触台面的瞬间,一圈淡蓝色纹路从接口处蔓延开来,像是活物的血管在跳动。

“这不是故障。”他说,“它在接收信息。”

苏芸立刻取出音叉,插入主控台音频通道。她调出《营造法式》中“举折算法”的结构模型,将斗拱承重比转化为声波频率,轻轻一震。

音叉鸣响。

星图仪表面的蓝光波动了一下,随即浮现出一组星轨投影——紫微垣七曜位置清晰可见,但并非静止,而是在不断演算新的排列方式。

“它在学习。”赵铁柱低声说,“用我们的算法当钥匙。”

唐薇盯着耳机信号:“地下脉冲变了节奏,现在是三短两长,跟音叉共振完全同步。”

林浩伸手按住星图仪边缘。温度正常,但内部有细微震动,像心跳。他想起上一次部件自诵《考工记》时的情景,那些文字不是输出,是回应。

“它记得。”他说,“不只是数据,是记忆。”

苏芸换了一组频率。这次她用发簪在玻璃上写下“和气”二字,然后将甲骨文编码注入声波模块。音叉再次轻震,声音更柔和,带着某种呼吸般的起伏。

星图仪的投影扩大了。二十八宿全图浮现,与月球表面已知的古代观测点一一对应。更奇怪的是,某些节点开始闪烁红光,位置正是之前望舒意识残留的区域。

“它在对抗。”阿米尔睁开眼,“不是被动接收,是在建立防线。”

赵铁柱启动地球仪手动模式,调整引力场频率至低频震荡状态。他没用自动程序,而是靠手感一点点校准,让整个控制室进入一种微妙的共振环境。

林浩看着星图仪的变化。他知道这不再是工具,而是一个正在进化的系统。它的核心逻辑来自千年前的天文记录,但它现在的行为模式,已经超出了任何古籍记载。

“不能让它失控。”他说,“但我们也不能强行切断。”

苏芸点头:“那就引导。用文化逻辑代替控制指令。”

她重新编写算法内核,把“平衡”作为最高优先级,嵌入《营造法式》的应力分配模型中。然后通过音叉第三次注入信号。

这一次,星图仪的反应不同了。蓝光不再扩散,而是收缩成一条细线,沿着仪器边缘流转,最后汇聚到中心轴孔。

林浩抓起墨斗,打开侧盖。里面是他母亲留下的星象墨,混合着敦煌壁画修复时提取的矿物粉。他将墨线穿过星图仪的数据接口,轻轻拉紧。

墨线绷直的刹那,投影突然静止。

二十八宿图定格在当前形态,红光节点全部熄灭,只剩下原本的蓝白光点稳定闪烁。

“锚定了。”唐薇记录下时间戳,“地下脉冲频率回落到基础水平,同步率降到百分之五以下。”

阿米尔松开鼓面。鼓皮上的震感消失了,但他仍能感觉到空气中残留的波动,像是退潮后的沙滩,还有余温。

赵铁柱缓缓放下地球仪调节环。他的手心全是汗,但引力场已经平稳,不需要再干预。

林浩没动。他盯着星图仪中心轴孔,那里正缓缓浮现出一行小字——不是投影,也不是刻痕,像是墨线本身在发光。

“攻金之工……”

他念出第一个词。

后面的字还没显现,但所有人都听到了。那声音不是从设备里传出来的,而是直接出现在控制室的空气中,低沉、古老,带着某种仪式感。

苏芸迅速调出鲁班系统的日志记录。屏幕上显示,星图仪在过去十分钟内自主调用了三次《考工记》数据库,两次《周髀算经》,还有一段未标记来源的星图推演。

“它自己找的。”她说,“不是我们给的权限。”

唐薇摘下耳机,又马上戴上。她刚才以为信号结束了,但新的脉冲出现了。这次不在地下,而在空中,环绕着星图仪形成一个闭环。

“它在广播。”她说,“用月壤粒子当介质,把演算结果发出去。”

“发给谁?”赵铁柱问。

没人回答。

林浩握紧墨斗线。他知道答案可能很危险。这个仪器曾经属于他父亲,而父亲参与过最早的月球测绘计划。那时候还没有鲁班系统,也没有量子通讯,只有最原始的星象观测和手工绘图。

但现在,星图仪不仅连上了过去,还在试图连接更深的东西。

阿米尔忽然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他拿起塔布拉鼓,不敲,只是用手掌覆盖鼓面,感受内部的空气压力。

“它需要节奏。”他说,“不是命令,是对话。”

苏芸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她把音叉重新接入系统,这次不再输入固定频率,而是开启反馈模式,让星图仪的声音反过来影响输出参数。

林浩点头。他松开墨斗线,但没收回。线还连着,保持通路。

星图仪的蓝光再次亮起,这次更加温和。投影缩小,回到最初的紫微垣模型,然后慢慢旋转,像是在等待回应。

阿米尔双手覆鼓,打出第一拍。

不是急促的警告节奏,也不是祭祀式的庄重节拍,而是一种简单的、循环的律动,像心跳,像脚步,像工匠在打夯时喊的号子。

星图仪的指针动了。

它没有加速,也没有变色,只是跟着鼓点轻轻摆动,一下,一下,像是在点头。

唐薇看着耳机波形。地下脉冲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段稳定的谐振曲线,峰值恰好落在人类舒适听觉范围内。

赵铁柱长出一口气,把地球仪放回腰间挂钩。他知道这场危机还没完,但现在至少有了方向。

林浩低头看着胸前的星图仪。它还在运转,但不再狂躁。墨斗线垂在一旁,末端沾着一点星象墨,微微发亮。

苏芸走到他身边,轻声说:“它不是机器了。”

林浩没看她,只说了一个字:“嗯。”

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个本该沉默的仪器,开始学会倾听,学会回应,甚至学会选择。

控制室陷入短暂的安静。只有鼓面还在轻微震动,余音未散。

林浩抬起手,准备断开墨斗线。就在他指尖触碰到接口的瞬间——

星图仪突然发出一声清鸣。

不是警报,也不是杂音,而是一种类似编钟的音色,短促,清澈,带着某种确认的意味。

全息屏上,二十八宿图重新展开,但这一次,所有星点都连成了建筑结构——飞檐,斗拱,梁架,竟是一座完整的古代观星台轮廓。

唐薇猛地抬头:“这不是天文图……是设计图。”

赵铁柱盯着地球仪内部的齿轮组。它们不知何时开始自行转动,方向与常规相反,带动整个模拟场产生微弱偏移。

阿米尔的手停在鼓面上。他感觉到下一拍不能再落下去了。

苏芸伸手摸向靴中冰爪位置,那里藏着她的音叉。

林浩的手停在半空,墨斗线悬着,未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