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想在风口起飞的猪 > 第254章 舆论的狙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飞回国的消息尚未正式公布,一股针对“归农”的舆论暗流已经率先涌动。

首先是一家颇有影响力的财经自媒体发表了一篇题为《“归农”危局:是坚守理想,还是引入外援?》的深度分析文章。

文章看似客观,却通篇充满了诱导性的设问和暗示。

它详细梳理了“归农”近期面临的渠道萎缩、增长停滞和专利诉讼困境,然后笔锋一转,开始“探讨”“归农”可能的破局之道。

文章引用“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称“归农”在内外交困下,资金链可能已濒临断裂,为了生存,不排除会“饮鸩止渴”,引入身份敏感、背景复杂的境外资本。

文章特别强调了某些境外资本可能借投资农业之名,行“掌控中国农业数据”、“影响粮食安全”之实,并意味深长地提到了某些国际NGo组织在农业领域的活动。

紧接着,几家网络水军公司开始同步发力,在社交媒体上大量散布类似言论,将“归农”与“出卖数据”、“引入外部势力干涉本土农业”等高度情绪化的标签捆绑在一起。

虽然“归农”官方第一时间发布了辟谣声明,但在信息碎片化的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远胜于真相。

“太卑鄙了!”苏小倩看着监控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负面关键词和数据,气得脸色发白,“他们这是在进行污名化攻击,根本不在乎事实!”

吴瀚海相对冷静:“这是‘长青资本’惯用的组合拳。法律战消耗我们,价格战挤压我们,舆论战则试图从内部瓦解我们的信任根基。他们很可能只是捕风捉影,但并不妨碍他们利用这种不确定性来制造恐慌。”

果然,舆论的影响开始显现。一些“归农”的忠实会员在社区里表达了担忧,询问公司是否真的面临资金问题,以及引入外资是否会影响数据安全。

更有少数早期加入、对“归农”有深厚感情的合作农户打来电话,语气焦虑地求证那些“卖国”的传言。

甚至在公司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一位负责供应链的副总在管理会议上委婉地提出:“陈总,引入外资是否真的有必要?我们现在虽然困难,但cSA模式已经看到起色,如果能熬过这段时间……引入外资,尤其是背景特殊的外资,会不会引发不必要的政策风险,甚至影响我们‘国货之光’的品牌形象?”

压力如同无形的蛛网,从四面八方缠绕而来。陈飞刚刚与阿尔卑斯山的古老智慧达成共识,转眼就要面对来自本土的、简单粗暴却极其有效的舆论狙击。

他没有急于反驳或解释,而是首先召集了所有核心成员,开了一次坦诚的内部沟通会。

在会上,他详细介绍了与哈布斯堡家族办公室接触的全过程,解释了对方的理念、提出的合作条件以及自己设定的那些不容逾越的底线。

“我知道大家有担忧,这很正常。”陈飞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同伴,“但我想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真正的开放与自信?是闭关自守,还是在不损害核心利益和安全的前提下,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汲取对我们有益的营养?第二,什么是我们‘归农’不可动摇的根基?是我们的资本来源,还是我们服务中国土地和农民的初心,以及我们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第三,面对‘长青资本’这种试图用资本垄断和规则滥用扼杀创新火种的行为,我们是应该独自苦战,还是可以团结一切认同我们理念的、守规则的力量,共同构筑更健康的生态?”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他并没有强迫大家接受,而是引导大家共同思考“归农”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

“我同意陈总的看法。”苏小倩率先表态,她的眼神恢复了以往的坚定,“我们不能因为惧怕污名,就放弃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主动、清晰地向外界传递我们的立场和原则。”

吴瀚海推了推眼镜:“从法律和合规角度,陈总设定的合作框架是严谨且符合规定的。我们需要准备一套完整的材料,主动与相关监管部门进行预沟通,消除可能的误解。同时,对于外界的谣言,我们不能仅仅被动辟谣,而是要发起一场品牌沟通的‘主动仗’。

张奕更是直接:“技术是我们的硬实力。只要我们的数据安全措施到位,核心算法自主可控,谁也拿不走。我看,我们可以适时对外展示一些技术成果,用实力说话。”

内部的思想逐渐统一。

陈飞决定,不再沉默,他要再次走到台前,但不是通过单一的访谈,而是策划一场多维度的、系统化的品牌沟通战役。

他们首先制作了一系列名为《归农的根基》的短视频,真实记录了合作农户的耕作日常、技术团队的研发过程、以及土壤改良的显着成效,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归农”扎根本土的实践。

随后,陈飞亲自撰写了一篇长文,发表在“归农”的官方平台和几个主流财经媒体上,题为《开放与坚守:关于“归农”未来之路的思考》。

在文章中,他坦诚了公司面临的挑战,详细阐述了对于资本、技术、土地和全球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明确提出了“根植中国、拥抱世界、服务土地、赋能农人”的核心原则。

对于引入战略投资者,他既不否认,也不回避,而是将其定位为“基于共同理念和严格规则下的、平等的国际技术与合作交流”,并重申了数据安全、运营独立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底线。

这篇文章,以其真诚、理性和格局,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转载,很大程度上对冲了之前的负面舆论。

许多行业专家和意见领袖开始站出来,客观分析“归农”模式的积极意义以及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就在舆论战场稍见缓和之际,“丰裕集团”的专利诉讼,迎来了第一次正式的庭前证据交换。

吴瀚海带领团队,准备了一份厚达数百页的技术比对报告,准备在法庭上给予对方正面一击。

而伊莎贝拉·陈,在得知“归农”的应对策略后,冰冷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一丝凝重的表情。

她意识到,这个对手的韧性,远超她的预估。

她需要调整策略,寻找新的、更致命的突破口。

战争的硝烟,愈发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