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会议结束后,李昊立刻开始着手准备《告江南同胞书》的撰写。他知道,这份公告,不仅要谴责清军的暴行,更要向江南百姓表明靖南军的立场和目标,吸引他们归附。
“统领,”赵秀才拿着刚写好的草稿,走进书房,“《告江南同胞书》已经写好了,请您过目。”
李昊接过草稿,仔细阅读起来。
“告江南同胞书
江南父老乡亲们:
自清虏入关以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扬州十日,八十万同胞惨遭屠戮,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此等暴行,天人共愤,神人共诛!
我靖南军,起于微末,深知百姓之苦。三年来,我们坚守太行,保境安民,推行轻徭薄赋,恢复生产,只为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如今,清虏南下,江南大乱,我等岂能坐视不管?
现清军十万大军压境,扬州已破,南京危在旦夕。我李昊在此立誓:凡我靖南军将士,必以血肉之躯,守护江南百姓!凡我治下之地,必以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居乐业!
清虏屠戮,唯我靖南护尔等周全!
凡愿归附我靖南军者,一律给予土地、农具,免税三年;凡愿参军抗清者,一律给予优厚待遇,保其家眷安全;凡愿为我提供情报者,一律给予重赏!
江南父老,国之根本。我等今日之举,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天下苍生!愿与诸君携手,共抗清虏,恢复山河,重建家园!
靖南军统帅 李昊
鼎新元年四月”
李昊读完草稿,满意地点了点头。“赵先生,写得很好。”他说道,“不过,我觉得还可以再加一段话,强调我们与清军的区别。”
赵秀才点了点头,提笔在草稿上加了一段:
“我靖南军与清军,有天壤之别。清军以杀戮为能事,以掠夺为目的;我靖南军以守护为己任,以民生为根本。清军视百姓为草芥,我靖南军视百姓为父母。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李昊看了,更加满意。“好!就这么定了。”他吩咐道,“立即誊抄一百份,张贴在常州城内外,以及所有难民营中。另外,让探马带着这份公告,前往江南各地散发,让更多的百姓知道我们的立场。”
“是!”赵秀才领命而去。
第二天,常州城内外,到处都张贴着《告江南同胞书》。百姓们争相阅读,纷纷赞叹李昊的仁义。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站在公告前,老泪纵横:“李将军真是活菩萨啊!清狗来了,我们只能等死,只有李将军,愿意保护我们!”
一位年轻的士子,看完公告后,激动地说道:“我早就听说靖南军纪律严明,善待百姓。如今看来,果然名不虚传!我愿投笔从戎,加入靖南军,为抗清大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难民营中,流民们更是欢呼雀跃。他们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归宿。
“太好了!我们有救了!”一位中年妇女抱着孩子,喜极而泣,“李将军真是好人啊!他不仅给我们吃的、住的,还愿意保护我们!”
“是啊!”另一位流民说道,“清狗来了,我们肯定活不成。只有跟着李将军,才能活下去!”
随着《告江南同胞书》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江南士绅和流民,开始向常州靠拢。他们带来了粮食、钱财、武器,也带来了对靖南军的信任和支持。
李昊站在常州城楼上,望着城外络绎不绝的难民队伍,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自己发布的这份公告,不仅是一份政治宣言,更是一份民心所向的证明。
“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他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坚定,“清军可以一时猖狂,但最终,胜利的一定是正义的一方!”
此时,在遥远的北京紫禁城,多尔衮也看到了这份公告。他看完后,勃然大怒,将手中的茶杯狠狠地摔在地上。
“李昊!”他咬牙切齿地骂道,“竟敢与我大清作对!传朕旨意,让多铎贝勒加快进军速度,务必在三个月内,攻占常州,活捉李昊!”
多铎领命而去,一场决定江南命运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而李昊,已经做好了准备。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但他坚信,只要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就一定能够战胜清军,守护江南这片美丽的土地。
“江南,”他望着南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