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如同一场噩梦,笼罩在江南士绅的心头。
屠杀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江南各地。士绅们惊恐万分,纷纷收拾家产,带着家眷逃往相对安全的区域。而流民们,则拖家带口,漫无目的地四处逃窜,只为躲避清军的铁蹄。
常州,这个原本繁华的江南府城,如今却成了流民的“避风港”。
自李昊称王以来,常州推行“轻徭薄赋”“保境安民”的政策,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更重要的是,靖南军纪律严明,从不骚扰百姓,这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简直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因此,当扬州失守的消息传来时,大量的士绅和流民,如同潮水般涌向常州。
常州城外,临时搭建的难民营内,人满为患。
一位名叫林文远的士绅,正带着家眷在难民营中排队领取粥食。他本是扬州府的学政,扬州城破时,他恰好在乡下探亲,侥幸逃过一劫。如今,他带着妻子、儿女,以及家中仅剩的几箱书籍,来到了常州。
“林大人,这边请。”一位靖南军士兵热情地招呼着他,“我们统领有令,所有来常州的难民,一律免费提供食宿,并发放路费。”
林文远感激涕零。他跟随士兵来到一处干净的帐篷前,帐篷内铺着厚厚的稻草,还有热水和干净的衣物。他的妻子和孩子,终于露出了几天来的第一个笑容。
“多谢将军,”林文远拱手道,“不知贵军统领,为何如此厚待我等难民?”
士兵笑了笑,指了指帐篷外的一面旗帜:“我们统领说了,‘天下百姓,皆为一家’。清狗残暴,我们靖南军,就是要保护百姓,让他们免受战乱之苦。”
林文远望着那面旗帜,心中充满了震撼。他想起扬州城破时的惨状,想起清军的残暴行径,再看看眼前这些纪律严明、善待百姓的靖南军士兵,忽然觉得,自己找到了希望。
“将军,”他激动地说道,“我愿为靖南军效力!我略通文墨,可助贵军处理文书。”
士兵点了点头:“林大人有心了。稍后我会将您的请求上报统领,相信统领一定会欢迎您的加入。”
在另一处难民营,一位名叫王二的流民,正带着一群孩子玩耍。他本是扬州的农夫,扬州城破时,他的妻子和父母都被清军杀害,只有他和年幼的弟弟侥幸逃生。
“二哥,我们以后能留在这里吗?”弟弟拉着他的衣角,小声问道。
王二摸了摸弟弟的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能!这里有好心的将军,有吃不完的饭,还有安全的住处。我们以后,就在这里安家落户!”
不远处,李昊正带着赵刚、张老三等将领,视察难民营的情况。
“统领,”张老三指着忙碌的士兵,汇报道,“我们已经安置了三万多难民,发放了粮食和衣物,并安排了医生为他们治病。”
李昊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一张张憔悴却充满希望的脸庞。他知道,这些难民,不仅是负担,更是宝贵的财富。他们中的青壮年,可以补充靖南军的兵员;他们中的能工巧匠,可以为新政权的建设贡献力量;他们中的士绅,则可以用他们的学识和人脉,帮助靖南军更好地管理地方。
“老三,”他转头对张老三说道,“让民政司的同志,尽快为这些难民登记户籍,分配土地。只要是愿意留下的,一律给予土地和农具,让他们安心耕种。”
“是!”张老三领命而去。
李昊继续往前走,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狗儿?”他惊讶地叫道。
狗儿正带着一群孩子,在难民营中分发糖果。他穿着靖南军的军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听到李昊的呼唤,他立刻跑了过来,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统领!”
“你怎么在这里?”李昊问道。
狗儿挠了挠头,笑着说道:“我奉您的命令,来常州协助安置难民。这些孩子,都是孤儿,我把他们组织起来,教他们读书写字,也教他们一些自卫的本领。”
李昊欣慰地笑了。他知道,狗儿从一个孤儿,成长为如今的模样,是多么的不容易。
“做得好,狗儿。”他拍了拍狗儿的肩膀,“等安定下来,你就负责创办一所学校,让这些孩子,都能读书识字。”
“是!”狗儿兴奋地应道。
视察结束后,李昊站在难民营的高处,望着下方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知道,这些难民的到来,不仅给靖南军带来了压力,更带来了机遇。只要能够妥善安置他们,就能获得他们的民心,就能为新政权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清军南下,江南大乱,”他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坚定,“但这,也是我们靖南军发展的良机。只要我们能够保护好这些百姓,就能赢得天下!”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难民营的帐篷上,也洒在李昊坚毅的脸上。他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了荆棘与血雨,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为了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为了那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世界,他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