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三天期限已到,傅佳龙的书房再次成为无声的考场。空气凝滞,仿佛连时间都放慢了脚步,等待着最终评判的降临。傅宇成和傅宇奇依旧分坐两侧,目光都聚焦在书桌后那位掌握着最终话语权的老人身上。

傅天豪率先呈上了他的策划案。装帧精美,封面甚至用了烫金工艺,透着一股浮夸的气息。傅佳龙面无表情地接过,戴上老花镜,一页页翻看。

起初,傅天豪的方案看起来颇具冲击力。他开篇便大胆预测“晨曦科技”将在三年内实现市场份额的“指数级增长”,并提出了一个极其激进的扩张计划:第一年融资五亿,大规模铺设生产线,同时进军海外市场;第二年启动收购兼并,整合产业链;第三年谋求上市,实现资本退出。

他用词华丽,堆砌着“颠覆性商业模式”、“打造技术护城河”、“构建产业生态”等时髦概念,图表做得花哨,市场预测的曲线陡峭得惊人。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傅佳龙的眉头越皱越紧。

方案中对核心技术成熟度所需的研发周期和潜在风险,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对于如何应对现有行业巨头的竞争和打压,仅仅用“凭借技术优势碾压”来概括,显得苍白无力。最致命的是财务预测,收入增长曲线画得如同陡峭的山崖,却对巨额资本投入后的现金流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可能出现的融资困难期,缺乏任何实质性的应急预案。整个方案,像一座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华丽城堡,看似宏伟,实则根基虚浮,经不起任何风浪的考验。

傅佳龙翻完最后一页,没有说话,只是将那份策划案轻轻放在了桌子的左边,动作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轮到张丽涵了。她的策划案封面朴素,只是普通的牛皮纸文件夹。她双手递上,姿态恭敬。

傅佳龙拿起这份明显厚实许多的文件,再次戴上眼镜。

开篇,张丽涵并没有描绘宏伟的蓝图,而是首先对“晨曦科技”所处的行业环境、政策导向、技术迭代速度进行了冷静而深入的分析。她指出了技术的潜力,但也毫不避讳地分析了其当前存在的瓶颈和不确定性。

基于此,她的战略核心定位为 “技术深耕与稳健验证” 。她提出,第一阶段(第一年)的目标不应是盲目扩张,而是聚焦于核心技术的完善与中试验证,同时在小范围内寻找愿意合作的标杆客户进行应用测试,积累真实数据和口碑。融资策略上,她建议首轮优先引入具有产业背景和长远眼光的战略投资者,融资额度控制在一点五亿左右,足以支撑前期研发和试点,又不过度稀释股权,为未来留有空间。

她的方案细节周全得令人惊叹。她详细规划了研发资金的分配比例,列出了潜在的技术合作方和试点客户名单,甚至考虑了核心研发团队的股权激励方案以稳定人才。对于市场风险,她模拟了三种不同情境(技术突破顺利、遭遇强竞争、政策变动)下的应对策略,每一条都具体可行。

更难得的是,她的方案中充满了 人文关怀与务实精神 。在提及可能涉及的业务转型或人员优化时,她特别强调了员工安置和技能再培训的计划,认为“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稳定团队是度过转型期的关键”。在财务预测中,她设置了保守、中性、乐观三个模型,并对每个模型的关键假设都做了清晰说明,毫不掩饰其中的不确定性。

整个方案,没有任何哗众取宠的辞藻,只有冷静的数据、严谨的逻辑、周密的规划和对社会、对人的深切关注。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精心绘制的蓝图,每一根线条都扎实可靠,每一个结构都经得起推敲。

傅佳龙看得很慢,很仔细。期间,他甚至几次停下,用手指着某处细节,若有所思。他的脸上依旧没有太多表情,但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眸深处,似乎有微光闪动。

当他终于放下最后一页策划案时,书房内陷入了长时间的寂静。

他没有评价任何一个字。

但他将那两份策划案,并排放在了书桌的中央。

左边,是傅天豪那份精美却空洞、急功近利的方案,如同色彩斑斓却内里腐烂的果实。

右边,是张丽涵那份朴实却厚重、立足稳健的方案,如同未经雕琢却内含美玉的璞石。

高下立判,优劣自分。

傅宇成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随即恢复平静,但眼中那份与有荣焉的欣慰,却难以完全掩饰。

傅宇奇的脸色则变得异常难看,他死死地盯着那两份并排的方案,尤其是张丽涵那份厚实的文件夹,眼神阴鸷,仿佛想用目光将其烧穿。

傅佳龙缓缓靠向椅背,目光再次扫过张丽涵,这一次,停留的时间更长了些。那目光中,审视依旧,但先前那一丝细微的认可,似乎变得更加清晰了一些。

他依然没有宣布结果,但这场无声的考核,结果已然揭晓。

务实的方案,不仅赢得了这场考试的胜利,更在傅佳龙心中,为张丽涵未来的道路,铺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