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并非病情好转,而是回光返照。

意味着,周瑜大限将至。

但此刻的周瑜已无暇顾及这些。

他紧紧握住鲁肃的手,沉声道:

“子敬,接下来这番话,你务必牢记。”

鲁肃用力颔首。

“待我去世后,你即刻持我令牌与虎符封锁此地。”

“对外宣称我需返回柴桑调养。”

“抵达巴丘时,再公布我的死讯。”

鲁肃性情坚毅,却也不乏政治智慧。

闻言当即领会周瑜的深意。

没错。

周瑜要制造的假象,是他自知时日无多,欲归柴桑静养!

此举一为稳定军心,防备荆北曹军 。

二来,则是要让京口那人亲眼目睹这一切。

随后,周瑜又从案头取出一只青瓷药瓶。

当药瓶交到鲁肃手中的刹那。

鲁肃彻底明悟——这药瓶,正是先前孙权遣人自京口送来之物。

见鲁肃神色复杂,周瑜反而展颜一笑。

“子敬,或许我的死,对江东反倒是件好事。”

面对这苦涩的调侃,鲁肃实在难以回应。

赤壁首功之臣,竟要以这种方式谢幕。

京口那位,你的良知何在?

“子敬,曹军短期内已无力大举南下。”

“但我江东攻城拔寨之能,终究难堪大用。”

“我死后,那人必会让你接管军中事务。”

“因为他清楚,你与我所长不同。”

“唯有你坐镇于此,他的权位方能稳固。”

“切记,务必要维系与刘备的盟谊。”

刘璋无法守住西川。

刘备必将入主西川。

天下三分之势已成,我江东唯有联合刘备对抗曹操,方能保全基业。

否则,一切终将沦为曹操及其后人的囊中之物。

周瑜的每一句话都让鲁肃心头沉重。

但他明白,必须将这些话铭记于心——这是挚友临终前最后的嘱托。

半个时辰后,周瑜交代完所有事情。

他缓缓合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与孙策少年时围猎雄鹿的场景。

公瑾,你的箭没我射得远!

光远有何用?猎鹿需靠智谋!

若能永远如此该多好......

伯符,若你父母知晓你终日游猎,定要责罚于你!

哈哈哈,不是还有你替我求情吗?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逝巴丘,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死后,江东表面风平浪静。

但某些东西,已悄然改变......

荆州·江夏郡

公瑾当真离世了?

天妒英才啊!当年赤壁若无公瑾力主抗曹,备恐无今日。刘备叹息道。

他面前站着荆州庞氏子弟庞统。这位与江东周瑜、鲁肃等文武皆有深交的谋士,此刻目光深邃。

此前周瑜率军攻打南郡时,庞统曾随军献策,担任周瑜帐下谋士。待周瑜病逝后,庞统并未留在江东,而是借吊丧之名前往江夏向刘备报丧。

在庞统看来,江东群雄中唯有孙策、周瑜、鲁肃堪称豪杰。如今周瑜既殁,他自然不愿继续羁留江东。恰逢故友诸葛亮正效力于刘备麾下,庞统便决意借此机会投奔刘备。

请使君节哀。庞统拱手道,此番除报丧外,另有一桩喜事相告。刘备闻言面露喜色——这位以爱才着称的主公,向来对投奔者礼遇有加。

士元但说无妨,备必当洗耳恭听。刘备早与诸葛亮商议过,心知庞统此来必有效力之意。

周瑜既逝,江东取蜀之策必将生变。鲁肃、孙权皆无把握固守江陵,若曹操再度南征,江东恐无人能挡。依某之见,孙权不日便会遣使来借南郡。

庞统侃侃而谈:虽说是欲借使君之力抗曹,然南郡乃入蜀要冲。得此要地,使君方能从容图谋西川。对此,统有三策相献。

与诸葛亮的内敛不同,庞统言谈洒脱,尽显豪迈本色。刘备听得入神,时而抚掌称善,时而击节赞叹,二人促膝长谈直至深夜。

次日,刘备在众将士面前正式任命庞统为军师中郎将,其地位与待遇皆与诸葛亮相同。

数日后,果然如庞统所料。

孙权派步陟为使节前来拜见刘备,主动提出将南郡借予刘备。

......

邺城

丞相府

正在处理政务的曹操突然眉头紧蹙,手中毛笔都为之一顿。

周瑜竟已身亡?

舒儿,你是如何预知此事的?

曹操内心的震撼远胜于面上显露。

当年郭嘉在世时,也曾于官渡之战前预言孙策之死。

而今曹舒又准确预测周瑜之死。

起初曹操只当是童言无忌。

周瑜正值壮年,虽曾遭曹仁箭伤,怎会刚取南郡便猝然离世?

然而校事府密探传回的消息,竟证实了周瑜确已身亡。

刹那间。

曹操望向曹舒的眼神,恍惚间似又见到郭嘉重生。

此时曹舒正安静地侍立一旁。

面对祖父的询问。

曹舒轻叹一声:

祖父,周瑜确是英才早逝。

但他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江东之主乃孙权,而非周瑜。

若孙策尚在,自不会猜忌周瑜。

但孙权此人,用兵之道本就平庸。

军中威望更远不及周瑜。

前次合淝之战,蒋济一纸书信便吓得孙权退兵,令其在江东军中颜面尽失。

他担心周瑜领军入蜀后会拥兵自立。

况且此时祖父暂不会南下攻吴。

对孙权而言,周瑜之死反倒最有利。

毕竟...

若不能收回兵权,孙权终究难以真正掌权。

......

舒儿,这番见解可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话刚出口,曹操便觉失言。

这个孙儿的聪慧,他已多次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