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d日,清晨。

卡米什训练场上空,天光未亮,只有东方地平线透出一丝冰冷的鱼肚白。稀薄的云层高处,某种肉眼难以察觉的存在,正以超越声音的速度悄然滑过。

在“天眼”数据融合中心,第一声警报并非刺耳的蜂鸣,而是主屏幕上,一片广袤网格区域边缘,几十个细微的绿色光点几乎同时泛起了涟漪般的淡黄色波纹。

“接触!”苏桐的声音冷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网格Sector 7-Alpha边缘,分布式节点检测到微弱扰动。信号特征匹配……高空高速隐身平台。置信度72%。”

没有雷达波束的扫描,没有电磁信号的交锋。入侵者如同幽灵般渗入,却不知自己已然触动了无数根无形的丝线。

“目标高度米,速度马赫1.8,航向正东,持续向内陆渗透。”操作员迅速报出数据。这些数据并非来自反射的回波,而是基于节点网络感知到的时空扰动模式,通过复杂算法反推得出的结果。

陈北玄站在指挥席后方,双手抱胸,目光紧盯着屏幕上那个缓慢移动的、由无数黄色节点勾勒出的模糊“痕迹”。

“记录所有数据,重点分析其扰动模式随高度、速度变化的细微特征。”他下达指令,声音平稳,“启动一号预案,引导我方‘例行巡逻’的旧型号雷达,向该空域进行间歇性、低功率扫描。”

命令被迅速执行。不久,一份来自“红方”防空指挥部的模拟战报传来:“Sector 7区域,远程警戒雷达发现断续、微弱、无法稳定跟踪的不明空情,疑似高空高速目标,型号不明。”

这份战报,与“天眼”系统清晰勾勒出的轨迹形成了鲜明对比。传统雷达只能捕捉到时隐时现的“鬼影”,而“蛛网”却早已将入侵者的轮廓牢牢粘住。

“暗星”的困惑

云层之上,代号“夜莺01”的“暗星”无人机驾驶员,正悠闲地监控着自动驾驶系统。他的任务是按照预定航线,对“红方”纵深进行首次战略侦察,绘制电磁信号图谱。

机舱内,告警面板一片宁静。下方的“红方”领土在他看来,几乎是不设防的——偶尔有一些老旧的雷达信号尝试锁定,但都被“暗星”先进的隐身性能和随行的电子战飞机轻松化解。

然而,一种极其细微的不协调感,还是通过飞行控制系统反馈回来。自动驾驶仪在进行常规的航线微调时,似乎比平时多耗费了一丝动力,仿佛在对抗某种极其微弱、却又无处不在的“粘滞感”。

“基地,这里是夜莺01,报告飞行状态正常。不过……空气动力学数据有些微异常,系统反馈有极其轻微的额外阻力,原因不明。”驾驶员例行公事地汇报,并未太过在意,只将其归咎于高空复杂的气流。

他并不知道,这微不足道的“额外阻力”,正是他的座驾闯入“蛛网”,扰动时空结构时所产生的、被飞行控制系统敏锐捕捉到的物理反馈。

数据洪流与指纹雕琢

在“天眼”中心,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入。

“目标扰动模式稳定,频谱特征已记录。”

“节点网络响应正常,未出现饱和或误报。”

“与模拟‘暗星’数据的指纹匹配度正在提升……78%……85%……”

苏桐团队如同最耐心的雕刻师,正用海量的真实数据,一点点雕琢、完善着数据库中那个原本基于模拟的“暗星指纹”。每一个微小的参数变化,每一次航向调整引起的扰动模式改变,都被贪婪地记录下来,转化为更精准的识别模型。

“这才是真正的‘解剖’。”季岚看着屏幕上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稳定的轨迹,低声对陈北玄说,“比我们之前所有的模拟测试加起来,价值都要大。”

陈北玄微微颔首。他看着“夜莺01”如同被无形丝线牵引的舞台演员,在“蛛网”中“表演”着其飞行特性,而台下,无数双“眼睛”正冷静地记录着一切。

序幕之后

一个小时过去,“夜莺01”完成首轮侦察,调头返航。它在“蛛网”中留下的痕迹缓缓消散,节点光点恢复绿色。

中心内,众人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随即又被更大的兴奋取代。

首战告捷!

“探针”系统成功经受住了实战的初步检验。它不仅发现了目标,更以远超传统手段的精度和稳定性,完成了持续跟踪和数据采集。

“这只是第一只‘鸟儿’。”陈北玄打破了短暂的轻松气氛,“‘雷霆之锤’还没出动,电子压制还没达到高潮。通知所有单位,保持最高警戒级别。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他望向屏幕,演习区域上空,更多的“幽灵”正在集结。那张无形的大网,已然张开了它的怀抱,静候着下一批不自知的“飞蛾”,扑入这片看似透明、实则洞若观火的天空。

初触,已证明锋芒。接下来,将是硬碰硬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