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刃”演习开始的日期,如同一个不断迫近的红色倒计时,悬挂在每一位“铸鼎”工程参与者心头。距离d日仅剩七十二小时,无形的压力几乎凝成实质,让719厂乃至所有关联单位的空气都仿佛停止了流动。
最后的校验
西北测试场,代号“天眼”的首个实战化“探针”网络已部署完毕。与原型测试时不同,此次部署的节点数量增加了五倍,覆盖空域更广,数据链路由军用卫星和加固光纤共同保障,抗毁伤能力大幅提升。
季岚亲自坐镇前线数据融合中心,带领团队进行最后一遍全系统压力测试。巨大的电子沙盘上,数以万计的“探针节点”显示为细密的绿色光点,构成一张覆盖关键演习对抗区域的、庞大的无形之网。
“启动全域自检协议。”
“节点在线率99.87%,符合战备标准。”
“数据链路延迟低于设计要求。”
“核心算法库加载完毕,指纹特征数据库更新至最新版本。”
一道道确认声在指挥大厅回荡,冷静而迅速。苏桐紧盯着主屏幕上的系统状态监控界面,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她知道,任何一丝微小的疏漏,都可能在未来的几十个小时内被无限放大。
情报的碎片
林雪带来的情报也愈发具体和紧迫。
“‘暗星’无人机的前置分队已于六小时前抵达卡米什基地,地勤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弹薬挂载与系统激活。”
“‘雷霆之锤’导弹发射单元已进入预设阵地,其伴随的电子战飞机也已就位。”
“m军演习指挥部已下达初步作战想定,第一波次突击将以‘暗星’高空侦察与电磁压制为先导,重点扫描我模拟防御纵深的雷达信号特征与指挥节点辐射源。”
她顿了顿,补充了一个关键细节:“值得注意的是,对方首次在演习想定中,加入了‘遭遇未知探测手段干扰’的应急预案。虽然预案内容含糊,但这表明我们的‘无形威慑’已实质性地影响了其作战规划。”
“他们感到了不安,”陈北玄站在719厂指挥中心的全息地图前,目光如炬,“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们依然会来,而且会来得更小心,更狡猾。”
战略抉择
最高层下达了最终指令:“‘铸鼎’系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原则:内紧外松,后发制人,务求实效。”
这意味着,在演习初期,即使“蛛网”清晰捕捉到对方目标,也暂不启动任何形式的主动拦截或强硬电子对抗,避免过早暴露底牌。核心任务是全面、精确地记录对方在“蛛网”内的所有行动细节,收集其各型隐身平台最真实的“指纹”数据,并评估其在感知到异常后可能采取的战术变化。
“我们要把他们放进网里,看清楚每一只飞虫的翅膀是如何震动的。”陈北玄向所有单位传达指令,“没有我的直接命令,任何人不准启动主动反制模块。我们要的,不是击落一两架飞机,而是彻底摸清这套未来主要对手的‘矛法’,并向世界证明,他们的‘隐身神话’,到此为止了。”
这个决策充满了风险。将敌人放进来,意味着承担其第一波打击可能造成的模拟毁伤。但收益也同样巨大——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完成对下一代空中威胁最彻底的“解剖”。
寂静的等待
最后二十四小时。
所有准备工作均已就绪。
“天眼”系统静默运行,如同潜伏在沙漠下的无数只复眼,冰冷地注视着天空。
数据融合中心内,技术人员轮流休息,养精蓄锐,但核心岗位始终满员。
陈北玄、赵磊、季岚、林雪等人几乎彻夜未眠,反复推演着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及应对方案。
厂区内外,安保等级提升至最高。林雪布置的反侦察网络如同灵敏的触须,警惕地感知着任何试图窥探这片土地的目光。
夜色深沉,戈壁滩上风声呜咽,仿佛远古战场的回响。
陈北玄独自站在观测台上,任由带着沙砾的风吹拂脸颊。远方,演习场的方向,灯火通明,隐约可见机库和雷达天线的轮廓。那里,集结着这个时代最锋利的空中兵刃,自信满满地准备上演一场单向透明的猎杀。
而在他脚下这片看似沉寂的土地深处,一张基于全新战争理念编织的大网已然张开。
“来吧,”他对着无形的风低语,眼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一种洞悉一切的冷静,“让我们看看,当猎人发现自己才是猎物时,会是何等表情。”
风暴,即将来临。而掌握着看破风暴眼能力的719厂,正以绝对的耐心和自信,等待着那一刻的降临。这场不对等的窥视,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