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 > 第158章 传授经验带后生,渔猎技艺有传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8章 传授经验带后生,渔猎技艺有传承

正月十五,元宵节。靠山屯的空气里除了尚未散尽的年味,又添了几分甜糯的元宵香气和孩童们提着简易灯笼嬉闹的欢声。孟家早早吃了象征团圆的元宵,王秀娥还按老令煮了一锅滚烫的茶蛋,说是“滚运”,祈求新的一年好运连连。

然而,孟礼欢的心思,却并未完全沉浸在这最后的年节余韵里。陪韩晶晶产检归来,得知母子平安的喜悦沉淀后,他心中那股为家乡做点实事的念头愈发强烈。尤其是看到屯里一些半大后生,过了个年仿佛又蹿高了一头,精力旺盛却无处释放,眼神里带着对未来的茫然,这让他想起了前世的自己。

“不能让这些小子们再走咱们当年的老路,整天闲逛,惹是生非。”晚饭后,孟礼欢坐在炕沿,一边看着韩晶晶给海娃喂蛋羹,一边对正在纳鞋底的母亲说道。

王秀娥抬起头,叹了口气:“谁说不是呢?可咱这穷乡僻壤的,除了下海、上山,还能有啥营生?年轻人心气高,嫌累嫌挣钱少。”

“下海、上山怎么了?”孟礼欢笑了笑,“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做好了,不比在城里打工差。关键是得把他们引到正道上,把老辈人传下来的本事,加上新想法,变成真金白银。”

他心里那个关于“合作社”的蓝图越发清晰,但在此之前,他需要先播下种子,培养一批信得过、有干劲、肯钻研的骨干。他想到了孟礼兵,想到了屯里那几个跟着他一起出海、打过猎的本家兄弟,还有他们家里那些即将成年的半大小子。

说干就干。正月十六,年算是正式过完了。一大早,孟礼欢就让孟礼兵去招呼人。不多时,孟家院子里就聚集了七八个青壮和后生,都是平日里跟孟礼欢走得近、人品也信得过的。其中就有孟礼兵的堂弟孟礼刚,刚满十八,虎头虎脑,一身使不完的力气;还有猎户孙老疙瘩的儿子孙小军,机灵好动,对山里的事儿门儿清;以及另外几个水性好、肯吃苦的年轻后生。

众人蹲在院子里,晒着暖洋洋的太阳,都有些好奇地看着孟礼欢,不知道这位“欢哥”召集大家要干啥。

孟礼欢也没绕弯子,开门见山:“兄弟们,侄子们,年过完了,该琢磨琢磨正事了。咱们靠山屯,守着金山银山,不能老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我把大家叫来,是想带着大家,把咱们这山海里的宝贝,好好归置归置,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钱,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得靠本事,靠汗水,还得靠脑子。从今天起,有空我就带着大家,上山下海,不是我吹牛,把我这些年摸爬滚打悟出来的门道,跟大家伙说道说道。不敢说让你们立刻发大财,但至少,能让你们比现在多挣点,路子走得更稳当点!”

这话一出,院子里顿时骚动起来。孟礼欢的本事,屯里谁不知道?他能亲自传授经验,那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欢哥!你说咋干就咋干!我们跟你干!”孟礼刚第一个激动地喊道。

“对!欢叔,我们听你的!”孙小军和其他后生也纷纷附和,眼睛里闪烁着兴奋和期待的光芒。

孟礼欢满意地点点头:“好!那咱们就先从眼前能干的开始。今儿个天气不错,潮水也好,咱们先去海边转转,我教你们点赶海淘弄的‘巧劲儿’!”

一行人兴致勃勃地跟着孟礼欢来到了屯子东面的礁石湾。退潮后的海滩裸露出来,海风带着咸腥味扑面而来。

孟礼欢没有急着让大家下手,而是像当初教丫蛋贴福字一样,耐心地从最基础的讲起。

“赶海不是瞎转悠,得会看。”他指着脚下的滩涂和远处的礁石,“你们看这沙地上的气孔,有的直上直下,旁边还有一圈细沙,底下八成是‘天鹅蛋’(一种大蛤蜊),得用巧劲挖,不能硬刨,不然壳碎了就不值钱了。再看那种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痕迹的孔,那是海肠子(单环刺螠)或者蛏子,得撒点盐,等它自己冒头……”

他一边说,一边示范,动作精准而高效,仿佛对这片海滩了如指掌。

他又带着大家走到礁石区。

“撬海蛎子(牡蛎),不能使蛮力。”他拿出随身带的小铁铲,找准牡蛎壳闭合的缝隙,手腕一抖,巧劲一别,一个肥嘟嘟、完完整整的牡蛎肉就露了出来,“看,得像这样,找到它的‘关节’。还有这石头底下的‘将军帽’(蝾螺),得摸准它吸附的力道,顺势一掰……”

后生们围在他身边,看得目不转睛,啧啧称奇。他们平时也赶海,但多是凭感觉,像孟礼欢这样讲得头头是道、手法如此精准老练的,还是头一次见。

“欢哥,你这都是从哪儿学的?太神了!”孟礼刚佩服得五体投地。

孟礼欢笑了笑:“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加上自己一点点琢磨。记住,赶海不光是力气活,更是眼力活和技术活。要知道啥时候该去,去哪片海,找啥货,怎么弄才能又省力又不坏品相。这就跟打猎要知道野兽的习性,打渔要知道鱼群的洄游路线一个道理。”

接下来的几天,只要天气允许,孟礼欢就带着这帮“学员”不是赶海,就是进山。

在山里,他更是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技艺。他能通过雪地上模糊的脚印,判断出是狍子、野猪还是鹿,以及它们经过的时间、方向和大致体型;他能根据树木的伤痕、粪便的形状和气味,找到野兽经常活动的区域;他还能利用风向、地形,巧妙地设置陷阱和下套,提高捕获的效率,同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打猎,不是为了杀生,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维持山里的平衡。”孟礼欢语重心长地对跟在他身后的孙小军等人说,“看到带崽的母兽,小的崽子,咱们得主动放过。遇到一窝端的情况,也得留个种。这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们靠山吃山,更得敬山、护山。”

这些话,如同种子一样,播撒在这些年轻后生的心里。他们不仅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艺,更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生态观。

孟礼欢教得毫无保留,从如何保养猎枪、选择子弹,到如何处理猎物、剥皮取胆,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清清楚楚。他甚至把当初对付野猪群时,如何利用地形、声东击西的实战经验也分享了出来,听得众人心惊胆战又热血沸腾。

除了传授技艺,孟礼欢更有意识地将一些“生意经”融入其中。

“你们看这海蛎子,直接卖鲜货是一个价,如果咱们能想办法保鲜,运到县里、甚至市里,是不是能卖得更贵?”

“这野猪獠牙,鹿角,好好处理一下,城里人喜欢当摆设,也能换钱。”

“还有这皮子,怎么硝制才能更柔软、不掉毛,都是有讲究的,品相好,价格能翻一番……”

他这是在为他们描绘一幅更广阔的图景,让他们明白,手里的山货海产,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可以创造更高价值的商品。

这些后生们,何曾听过这些?一个个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学习劲头十足,对孟礼欢的敬佩也与日俱增。他们不再仅仅把他看作一个发财了的能人,更视为一个值得追随的师长和领头人。

孟礼欢看着这群充满朝气和求知欲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传承下去的,不仅仅是渔猎的技巧,更是一种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精神。这批年轻人,将来就是他成立合作社、带领靠山屯走向共同富裕最坚实的基础和力量。

夕阳下,孟礼欢带着满载而归的“学员们”走在回屯的路上。海风拂面,带来远方的气息。他回头看了看那些因为收获和学到新知识而兴奋雀跃的年轻面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技艺有了传承,希望正在萌芽。

这片生他养他的山海,必将因为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而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