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倒计时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将星火同盟这台战争机器逼至极限。在生死压力下,文明爆发出近乎残酷的效率,所有与“破军”计划无关的活动尽数暂停,资源与智慧如同百川汇海,尽数倾注于“苍穹之盾”“裂星之矛”与“深空之眼·改”三大核心支柱。
“苍穹之盾”的建造速度以肉眼可见的幅度飙升。从最初第一座耗时八个月,到第三十座时,龙部落工匠改良灵纹金属浇铸工艺,雪眼符文师设计出联合雕琢阵列,海裔优化跨海物流路线,建造周期缩短至五个月;当第一百座护盾发生器在北境冰峰点亮时,耗时仅四十七天。标准化部件生产、模块化组装与跨部落协同流程的成熟,让这道文明防线以惊人速度在星球表面铺开。
“裂星之矛”的迭代同样迅猛。初代原型机笨重庞大,能耗惊人且射程不足百公里,实战价值寥寥。林岩、砾与霜语大师组成的核心攻关组,昼夜泡在实验室,结合方舟数据库的定向能技术,对能量回路进行数十次优化。雪眼贡献的“极寒稳定环”成功约束能量逸散,海裔寻获的“深海吸波晶”制成炮管衬里,大幅降低能量损耗。第三代“裂星之矛”体积缩减三分之二,能耗降低百分之四十,有效射程突破两百公里,精准度提升三倍,已然具备实战能力,一排排炮口直指苍穹,蓄势待发。
极致效率的背后,是文明难以承受的沉重代价。为获取建造护盾所需的高纯度辐射矿物,龙部落矿工在防护不足的情况下,深入地下数千米的高危矿脉。矿道内辐射超标,许多矿工一出矿洞便浑身溃烂、高烧不退,最终在痛苦中离世,矿洞口的纪念碑上,名字以每天数枚的速度增加。
雪眼的萨满们为赶制冰晶符文,日夜透支精神力量。古老的符文需要以灵魂为笔、以意志为墨,数位年迈的萨满在雕刻台上骤然倒下,手指仍保持着刻画符文的姿势,冰晶上的纹路与他们凝固的眼神,共同诉说着最后的坚守。海裔的“潜波者”们在深海连续作业,寻找“海魂髓”与深海吸波晶,高压与黑暗吞噬了无数生命,减压病、深海巨兽袭击让伤亡数字不断攀升,每一块晶体的背后,都可能是一条逝去的生命。
工坊里,工匠们因疲劳过度引发的机械事故、能量灼伤层出不穷;农田里,青壮年尽数投入战备,老人与孩子扛起耕种重担,粮食产量开始下滑。整个同盟在昂扬的斗志之下,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悲壮——他们以血肉为薪,以寿命为火,在文明存续的铁砧上,锻造着防御的盾与反击的矛。
就在同盟以血肉之躯硬扛极限压力时,“守护者”网络与“方舟”巨构相继传来利好。“守护者”网络不仅是防御体系,更化身庞大的信息处理中枢,主动分析“深空之眼”传回的“收割者”侦察舰数据,模拟其战术逻辑、武器配置与进攻路径,将推演结果实时反馈给“谐进院”。
基于这些精准模拟,同盟迅速调整防御部署:“裂星之矛”重点部署在敌舰预测进攻路径上,开展多炮齐射演练,提升协同打击效率;“苍穹之盾”优化能量分配算法,强化对动能撞击与能量侵蚀的防御优先级,薄弱节点加派备用发生器,构建双层防御网。
更令人振奋的是深海中的“方舟”异动。留守接触团报告,“方舟”外部原本被视为结构件的金属突起,正缓缓展开,露出下方布满古老符文的武器接口,能量波动隐约可见。这座沉睡万古的殖民舰,似乎正随着“守护者”网络的激活,逐步唤醒自身的武装系统。尽管无人知晓这些远古武器能否正常运转,威力几何,但这无疑为同盟的防御增添了关键砝码,也让绝望中的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两年时光在疯狂备战中飞逝,星火同盟已倾尽所有。三百六十座“行星护盾发生器”全部竣工联网,蓝色光幕在全球关键区域亮起,交织成一张薄弱却坚韧的星球防御网;两百门“裂星之矛”部署于大陆战略要地,数十艘海裔改装的“空基炮艇”搭载着舰载版聚焦炮,游弋于海洋与天空之间;“深空之眼·改”完成最终升级,具备了精准的深空索敌与火控指引能力,将战场感知延伸至太阳系边缘。
倒计时进入最后一年,“深空之眼”传回的影像愈发清晰。那艘狰狞如金属海胆的“收割者”侦察舰,已越过木星轨道,表面闪烁着不祥的暗红色能量光芒,显然在进行攻击前的系统自检与能量充能,冰冷的金属外壳在星光下泛着死亡的光泽。
星火议会发布最高战备令,非战斗人员向核心护盾区域紧急疏散,战士们进入预设阵地,炮手们紧守“裂星之矛”,目光锁定天际。林岩、泽、冰眼、汐首领等核心成员齐聚“共鸣之地”主控中心,这里将成为星球防御战的中枢。
巨大的水晶屏幕上,代表“收割者”的红色光点,正以恒定而冷酷的速度,向着蓝色星球步步逼近。控制中心内寂静无声,只有仪器运行的微弱嗡鸣与人们压抑的呼吸声,空气凝重得仿佛一触即碎。
铁砧已然备好,命运的锤击即将落下。星火同盟这个在血与火中淬炼成长的初生文明,将用最后的力量,证明自己是否有资格在残酷的星海中,继续燃烧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