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不必安慰,今天来,只是提前告知高育良这个消息——现在尚未公开,早一步知情,就能早一步准备。

未雨绸缪,才是关键。

万一沙瑞金借题发挥,没有提前防备,必定措手不及。

信息的价值就在于此,祁同伟心知肚明,因此第一时间赶来告知。

他理解高育良的心情,于是不再多言,只是静 在一旁。

高育良恍惚片刻,便恢复如常。

他到底是汉东数一数二的政治高手,水平公认高超,连沙瑞金也不得不服。

情绪波动只是须臾,他很快回过神,望着祁同伟,眼中略带感慨,随即问道:

“赵立春的事已了,你觉得沙瑞金接下来会怎么做?”

这句话看似询问,更像是一场考校。

在高育良眼里,祁同伟仍需要成长。

每一次事件转变,都推动着祁同伟不断成长。

赵立春落马后,汉东格局彻底改变,本地派系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汉大帮与秘书派由此失去依凭,沙瑞金接下来的举措,再难有人能够阻挡。

毕竟,在名义上,沙瑞金仍是汉东的班长,这一点无人能够否认。

即便高育良出面,也只能被动应对,难以转为主动。

在体制之中,组织的权威性至关重要,无人能够挑战,高育良也不例外。

因此,高育良所面临的困境,令祁同伟格外重视。

“我在京期间,钟小艾的父亲也曾向我提出类似的问题——面对汉东如今的局面,我应当如何应对。

我当时的回答是:韬光养晦。”

“钟正国以中地关系作为回应,表示上层的态度是:既不允许汉东完全平静,也不允许局势失控。

核心在于,要在斗争中推动发展。”

“这才是汉东保持平稳的关键——绝不能再出现第二个赵立春。”

“所以我深知,我们依然需要斗争,而且必须用力去争,但关键在于把握分寸,绝不能影响汉东的发展进程。”

祁同伟提到钟正国的名字,让高育良心头一震。

他自然清楚钟小艾的父亲是何等人物。

即便是他这位汉东最高行政长官,也难与之比肩,足见其地位之高。

也正因如此,钟小艾才能处处受到特别对待,这是众人皆知的现实。

而此刻,祁同伟竟透露他在京城与钟正国有过对话,这让高育良深感意外。

毕竟,赵立春之事,根本不足以惊动那样的人物。

显然,这其中关联的关键,在于钟小艾。

高育良不禁有些恍惚——他这个学生,莫非天生就是“软饭圣体”?

他一路走来,或多或少,总与女人有所牵连。

梁璐自不必说,那是祁同伟最初的助力。

虽然仅仅获得公平的机会,也十分不易。

再来说说高小琴。

她本是一股清流,最初只是作为一份投名状存在。

但不知为何,最终沦陷于祁同伟的掌控中,成为他手中的工具。

如今海外的一切事务,都由高小琴在维持,并且关键的是,这一切并不动用国内的资源。

这样的事,说出去谁会相信?

可它就真实地发生了,又能找谁说理去?或许只能归因于祁同伟的魅力之大。

这一切故事,都发生在祁同伟的阴影之下。

接着说到钟小艾。

因为一个钟小艾,就牵上了钟正国这条线。

钟正国是什么人?只要他和祁同伟的对话流传出去,那是足以成书的。

无数人视若珍宝,而这一切,自己的弟子竟能处理得游刃有余。

想到这里,高育良不禁有些庆幸,自己当初没有阻挠,而是默默配合、创造机会。

否则,祁同伟也不会发展得如此顺利。

一念及此,他脸上浮现出一丝庆幸。

不过此时,他并未提及钟正国的事情,只是对祁同伟的回答做了进一步的引申。

“你说得对,不能安于现状。

一旦安稳,汉东的局势就会完全落入沙瑞金的掌控。

如果是从前,那倒无所谓,毕竟我没有上位。

但现在不同了,你我都是副书记,再加上省长和政法书记,局面就不同了。

如果我们现在投降,我们的事业就毁了。

我的前途不算什么,但你不一样,你还能走得更远。

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依你的想法,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听到高育良这番话,祁同伟几乎不假思索,显然早有准备。

沙瑞金的软肋,就是大风厂事件。

无论如何,这件事本质上是公权力影响了公平。

只要他开展政法整顿,一把揪出郑乾,整个大风厂的局就破了。

毕竟如今的大风厂问题尚未处理完毕,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缺少一个带头行动的人。

正好,祁同伟可以出面。

这一点,他已经关注了很久——新大风厂的由来,其实就是那些老工人的遣散费问题。

尽管有政府的支持,但最终还是被郑乾全部收入囊中,这一点祁同伟非常清楚,因此他早就做好了准备。

可以说,如今的新大风厂就像是祁同伟养的鱼,想什么时候捕捞就什么时候捕捞,这就是现实。

听了高育良的话,祁同伟直接回应道:“这个突破口其实不难找。

以前的老大风厂事件一直没有彻底了结,蔡成功至今还关在牢里,案件仍在审理中。

我们可以借这件事为契机,清除相关人物。

这件事从性质上看,本就是沙瑞金凭借个人威信进行的违规操作。

现在大风厂的很多生意都打着沙瑞金的名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因此,我们可以借此事打乱沙瑞金的布局。

不过,其他地区的发展也不能落下。

我们在与他周旋的同时,只要把经济搞上去,沙瑞金就很难交代了。”

祁同伟的思路很明确,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执行起来并不复杂。

真正的难点在于落实——无论是大风厂事件的处理,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必须做出实绩,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不过,祁同伟对此很有信心,毕竟这些事是他的专长,多年积累的经验让他游刃有余。

此时的高育良深感欣慰。

在他看来,如今的祁同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丝毫不逊色于当年的自己。

他确信,祁同伟已经跻身未来高级干部的候选名单。

这样的成长,离不开高育良长期的言传身教。

此时的祁同伟,才算是真正出师了。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祁同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视野,何为能力。

尽管如此,高育良还是提醒道:“同伟,你的思路很好,但关键还要掌握好尺度。”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的较量始终基于一个前提:

是理念的碰撞,而非个人的对立。

我们唯一的目标,是让汉东变得更好。

一切行动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其他皆是次要。

你必须时刻谨记这一点,

唯有如此,

才能在未来工作中不落人话柄。”

高育良的提醒来得正是时候。

理念之争,而非私怨之争。

只要把握住这一点,

一切困难都将迎刃而解,这就是现实。

这也是官场生存的重要法则,高育良多年政治生涯的凝练总结。

可谓精辟至极,而正是这一点,

填补了祁同伟最后的短板。

祁同伟反复咀嚼着这句话,

一时有些恍惚。

然而无人能料,正是这句话,

最终导致沙瑞金的失利,使他遗憾调任体育总局局长。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

省委会议室。

这是祁同伟首次以省委副书记身份参会。

以往虽曾列席,皆是受邀请旁听。

这一次,他真正作为决策层一员,

参与汉东最高决策。

这份殊荣降临在祁同伟身上,

他却表现得格外谦逊。

在场众人中他最年轻,

他主动与每位成员致意,场面颇为和谐。

唯独李达康冷眼旁观,

仿佛祁同伟并不存在。

突然,李达康神色骤变,笑容满面地起身躬迎。

此时沙瑞金正昂首步入会议室。

沙瑞金走进会场时容光焕发,

此刻他的地位才算是真正稳固。

这绝非寻常小事。

他赴任汉东的使命就是处理赵立春问题,

这在座众人心知肚明。

而这一切,在前天已彻底尘埃落定,

怎能不让沙瑞金心生得意。

为了这个目标,即便授予祁同伟副书记职务,

也在所不惜。

当前形势已大不相同。

汉东众人曾经倚仗的最大靠山已被清除,他们如今便如同无源之水。

对沙瑞金而言,这些人已不再是他的顾虑,他作为书记的权威,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尽管在场众人若联合起来,或许能对他形成压制,但沙瑞金并不担心。

关键在于,这些人已失去靠山。

这一点尤为重要,虽然听起来有些无奈,但官场之中,最看重的就是后台。

若无人在背后支撑,即便一时张扬,一旦有了机会,便会被轻易摆平——现实就是如此。

如今,高育良与祁同伟联手,沙瑞金确实难以正面抗衡。

但只要京城不再有赵立春掣肘,沙瑞金只需申请上级一道命令,便能轻易制约二人。

除此之外,沙瑞金仍有其他把握。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孤身前往汉东。

沙瑞金本身能力过硬,这一点众人心知肚明。

尽管沙瑞金外表一如往常,但在场的人都察觉到,这位书记此刻确实有些不同。

至于具体为何,大多数人看不透。

真正了解内情的,只有高育良和祁同伟两人。

祁同伟作为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从大风厂事件到抓捕赵瑞龙,再到涉及赵立春的一系列事务,他都亲力亲为,因此对全局了如指掌。

若非亲身参与,也无法了解得如此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