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的秋日,总带着一种澄澈通透的质感,仿佛被上天用最细腻的绢布精心擦拭过千百遍,连空气中都飘着淡淡的桂花香。
这种香气不似盛夏荷花那般浓烈 —— 盛夏荷塘里的荷花,隔着百米都能闻到那股直冲鼻腔的馥郁,让人有些招架不住;
也不似寒冬腊梅那般清冽 ——
寒冬的腊梅,香气中带着股寒气,吸一口都能让人打个冷颤;而是带着几分温润的甜意,丝丝缕缕萦绕在街巷之间,像是母亲亲手熬制的桂花糖粥,甜得温和,让人忍不住多吸几口。
街旁老槐树下的桂树开得正盛,那棵老槐树已有五十多年树龄,树干粗壮,枝桠向四周伸展,像一把巨大的绿伞,而桂树就依偎在老槐树旁,
树干遒劲,枝叶繁茂,细碎的米黄色花瓣挤挤挨挨地缀在枝头,远看像是给翠绿的枝叶撒上了一层金粉。
风一吹,花瓣便如细密的金雨般簌簌落下,铺在青石板路上,形成一层薄薄的 “花毯”,踩上去软软的,还会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
据附近老街坊说,这棵桂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栽种的,如今每年秋天都会准时开花,花香能弥漫整个街区,不少居民每到这个时候,都会特意来这儿散步,就为了闻这股桂花香。
行人走过,脚下会留下浅浅的香痕,那香气沾在衣角,能让人带着一整天的好心情,哪怕是上班路上遇到堵车,闻到衣角的桂花香,烦躁的心情也会消散大半。
澄澈如洗的蓝天之下,几缕白云慵懒地舒展着,像被风吹散的棉絮,又似孩童手中随意扯出的,慢悠悠地掠过天际。
它们形态多变,时而聚成蓬松的云朵,像极了刚出炉的,让人想咬一口;时而散开成纤细的云丝,如同一缕缕白色的轻纱,飘在蓝天中。
阳光洒在上面,边缘泛着淡淡的金边,从地面往上看,仿佛是天空中挂着的一件件金色镶边的白色礼服。
偶尔,一群白鸽从云端掠过,大约有二三十只,它们翅膀划过空气发出轻微的 “扑棱” 声,清脆的鸽哨声在空旷的天际间回荡,那声音清亮而悠远,为这宁静的秋日增添了几分灵动。
这些白鸽是附近居民自发喂养的,每天清晨和傍晚,都会有人提着装满玉米粒的袋子来喂它们,久而久之,白鸽也不怕人了,有时还会落在居民的肩头,亲昵地啄食手中的食物。
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随着微风晃动,宛如跳动的金色精灵。
路边卖糖炒栗子的小贩支着铁皮炉子,那炉子是特制的,底部有炭火槽,中间是旋转的铁锅,栗子在铁锅里不断翻滚,能均匀受热。
炉子上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那青烟带着焦糖的甜香,飘得很远。焦糖色的栗子在锅里 “哗啦” 作响,每一颗都裹着油亮的糖衣,油光锃亮,让人看着就有食欲。
据小贩介绍,他每天能卖出两百多斤栗子,尤其是周末,买栗子的人排起长队,有时要等半个多小时才能买到。
热气裹着香甜的气息飘出老远,引得路过的孩童停下脚步,仰着小脸拽着大人的衣角,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锅里的栗子,不肯挪动半步,有的孩子还会咽着口水,小声地跟大人说:
“妈妈,我想吃栗子,我们买一点好不好?”
坐落于城市近郊的陆家大院,此刻正被一片温暖的金色包裹,与城区的热闹景象相比,这里多了几分静谧与厚重。
从市区开车到陆家大院,大约需要四十分钟,沿途会经过一片片农田,秋天的农田里,稻穗金黄,沉甸甸的,随风摇摆,像是在向路人点头致意。
一进陆家大院的大门,就能感受到一股古朴的气息,门口的两只石狮子威严地立在两侧,仿佛在守护着这座院落。
院中那三株树龄超过百年的老银杏树,是陆家祖辈栽种的,如今已成为大院的标志性景致。
据陆家的族谱记载,这三棵银杏树是清朝光绪年间,陆家的第一代先祖亲手栽种的,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树干粗壮得需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皮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纹路,有的像沟壑纵横的土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有的像蜿蜒曲折的河流,诉说着时光的流转,像是刻满了岁月的密码,记录着这座院落的沧桑变迁。
如今它们已然褪去盛夏的翠绿,换上了耀眼的金黄,远远望去如同三团燃烧的火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连路过的飞鸟,都会忍不住在树枝上停留片刻,仿佛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
扇形的叶片边缘泛着淡淡的焦糖色,叶脉清晰可见,像极了老人手上凸起的青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 “沙沙” 的声响,那声音温柔而舒缓,像是在低声吟唱着岁月的歌谣。
偶尔有几片打着旋儿飘落,有的落在青石板路上,有的落在院中的石桌上,还有的顺着廊檐滑进锦鲤池。
那锦鲤池有十几平方米大,池子里养着几十条锦鲤,有红的、白的、黑的,还有花的,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当银杏叶落在池面上时,引得红尾锦鲤探头啄食,搅碎了满池的倒影,池面泛起一圈圈涟漪,随后又恢复平静。
青石板路上已铺就了浅浅一层银杏叶,踩上去发出 “沙沙” 的轻响,像是时光在耳边低声呢喃,诉说着这座院落近百年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起那些尘封在岁月里的往事。
这座始建于民国二十年的院落,是当年着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弟子 ——
张敬之设计的。
张敬之在建筑界颇有声望,他擅长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元素相结合,而陆家大院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当时堪称建筑界的典范。
院子的占地面积约有两千平方米,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每个院落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白墙黛瓦间沉淀着近百年的厚重历史,墙面采用的是当地特有的白灰,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虽历经风雨,却依旧洁白如新,只是在墙角处,能看到些许岁月留下的痕迹。
瓦片排列整齐,采用的是江南地区常见的小青瓦,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泽,像一层薄薄的青灰色铠甲,守护着这座古老的院落。
院内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木质栏杆上还留着当年工匠精心雕琢的缠枝莲纹样,每一片花瓣、每一缕藤蔓都栩栩如生,花瓣的褶皱、
藤蔓的卷曲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仿佛下一秒,藤蔓就会顺着栏杆继续生长,花瓣就会绽放出更美的姿态。
虽历经近百年风雨侵蚀,纹样却依旧清晰可见,只是在木纹深处多了几分温润的包浆,那是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摸上去光滑而细腻,让人能感受到时光的温度。
曲径通廊旁的青石板缝隙里,偶尔冒出几株倔强的青苔,颜色鲜绿,充满生机,像是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
雨后天晴时,青苔上还会顶着细小的水珠,晶莹剔透,在阳光下折射出五彩的光芒,为古朴的院落添了几分灵动,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廊下挂着的红灯笼虽已有些褪色,红色中透着淡淡的橘色,却依旧透着喜庆,那是去年春节时挂上去的,陆家人念旧,总舍不得取下。
每当夜幕降临,灯笼里的灯泡亮起,柔和的光芒透过红色的灯罩洒出来,为院落增添了几分温馨的氛围。
这些建筑无不透着老派世家的精致与典雅,连院中摆放的石狮子都是清代乾隆年间的旧物,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狮子造型威严,鬃毛卷曲,每一根鬃毛都雕刻得十分细致,底座上刻着的吉祥纹样至今清晰,有象征富贵的牡丹,花瓣层层叠叠,娇艳欲滴;
有寓意长寿的仙鹤,仙鹤展翅飞翔,姿态优雅,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家族的底蕴,让人不禁感叹陆家的历史悠久。
而此时的外界,正因边境冲突、物资调配等局势动荡而人心惶惶,与陆家大院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新闻里不时播报着各地突发状况:南方某港口因超强台风 “海燕” 滞留了近千吨民生物资,其中包括过冬的棉衣和粮食,这些物资原本是要运往北方寒冷地区的,为当地居民过冬做准备。
台风过境时,狂风呼啸,风力达到了十二级,巨浪滔天,最高的浪头有十几米高,港口的部分设施遭到损坏,多艘货轮无法正常靠岸,有的货轮还被巨浪撞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港口工作人员连续三天三夜加班,吃住在港口,轮流作业,累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就吃泡面充饥,才勉强疏通了一半的货轮,剩余物资仍在紧张调配中。
当地政府也紧急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帮助港口尽快恢复正常运营,确保物资能早日运抵目的地。
北方边境哨所上周遭遇不明势力滋扰,三名士兵在巡逻时受伤,其中一人伤势较重,子弹击中了腿部,失血过多,已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目前病情已经稳定。
另外两名士兵只是受了些皮外伤,在哨所的医疗室进行简单处理后,已经重新投入到巡逻工作中。
目前哨所已加强警戒,增加了巡逻次数,从原来的每天三次增加到每天五次,还增加了兵力部署,调派了更多的士兵驻守哨所。
当地民众还自发组织了慰问队,带着棉衣、热汤和水果前往哨所,为士兵们送去温暖,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还亲手织了十几双袜子,送到士兵手中,说:
“孩子们,你们辛苦了,穿着这双袜子,冬天就不会冷了。”
市区里的粮店前更是排起了长队,队伍从店门口一直延伸到街角,有几百人,不少人都是凌晨就来排队了。
有的人一次买十几斤米囤在家中,还有的人推着小推车来采购,车上装满了大米、面粉和食用油。
粮店的工作人员说,最近几天的销量是平时的三倍多,为了保证供应,他们每天都会提前进货,还增加了售卖窗口。
受此影响,菜市场的蔬菜价格也涨了近三成,以往一元一斤的白菜,如今涨到了三元,土豆的价格也从每斤一元五角涨到了每斤二元五角,居民的生活成本大幅增加。
一位家庭主妇说:“以前每天买菜只花二十元左右,现在要花三十多元,压力大了不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陆家大院仿佛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凭借着家族在军政两界的深厚实力与百年底蕴,依旧维持着平静的生活。
陆老爷子曾是抗日名将,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部队参加了多次战役,立下赫赫战功,深受将士们的敬重。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为了掩护士兵撤退,腿部中弹,留下了终身残疾,但他从未后悔过,他常说:“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再多也值得。”
如今家族子弟在军队和政府部门均担任要职,手里握着不少资源调配的权限,这使得陆家在局势动荡时仍能从容应对。
院内的生活依旧井然有序:
园丁老张每天清晨六点都会按时修剪花草,他跟着陆家几十年了,从二十多岁就来到陆家,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
对院内的每一株植物都了如指掌,连每株花的浇水时间、施肥剂量都记得分毫不差。
他修剪枝叶时,动作娴熟,眼神专注,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他常说:“这些花草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要好好照顾它们。”
厨房的王师傅按点准备三餐,对食材的选择极为严格,每天天不亮就去专门的食材供应商那里采购新鲜的蔬菜、肉类和海鲜。
供应商是陆家合作多年的伙伴,能保证食材的品质和新鲜度。
早餐的豆浆都是现磨的,要经过浸泡、研磨、过滤、煮沸等多个步骤,浸泡黄豆要泡够八个小时,研磨时要磨得细腻,
过滤要反复过滤三次,确保没有豆渣,煮沸时要不停搅拌,防止糊底,这样做出来的豆浆口感醇厚;
包子的褶子都要捏够十八道,每一道褶子都大小均匀,形态美观,王师傅说:“做包子也要讲究手艺,褶子捏得好,包子才好吃。”
连下人们走路都保持着轻缓的步伐,说话时声音压得低低的,生怕打扰到主人,整个院落透着岁月静好的模样,让人仿佛忘记了外界的动荡与不安。
然而,这份持续了近半年的宁静,却在今早被悄然打破。
清晨六点多,天刚蒙蒙亮,东边的天际才泛起一抹淡淡的鱼肚白,那白色中透着些许粉色和橙色,像是被画家轻轻涂抹的颜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越来越深,渐渐变成了橘红色,最后太阳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
远处的天际线还缠着一层薄纱似的雾霭,朦胧不清,院中的银杏树只显出模糊的金色轮廓,像是笼罩在一层仙境之中,让人感觉如梦似幻。
苏清沅便陪着陆妈妈来到后院的花房,这花房是陆家十年前专门扩建的,花费了几十万元,采用了德国进口的恒温玻璃材质,
玻璃透明度极高,能让阳光充分照射进来,即使在阴天,花房里也能保持充足的光线。
玻璃上还镀了防紫外线的膜,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花草不被晒伤。
花房内部安装了先进的温控系统和湿度调节设备,温控系统能精确控制温度,误差不超过一度,湿度调节设备则能根据不同花草的需求,调节花房内的湿度。
即使在寒冷的冬日,内部也能保持适宜的温度,连北方最难熬的 “三九” 天,花房里的兰花都能开得灿烂。
此刻花房内温暖如春,墙上的温度计显示温度稳定在 23 摄氏度左右,湿度计则指向 65%,这是陆妈妈特意让人调试的,她查阅了大量的花卉养殖资料,还咨询了专业的园艺师,
经过多次试验,才确定这是最适合兰花生长的环境。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湿润气息与花草的清新芬芳,还混着一丝淡淡的有机肥味道,那是天然发酵的有机肥,没有刺鼻的化学气味,混合成令人安心的味道,让人闻着就很舒服。
花房里整齐地摆放着十几盆兰花,每一盆都被精心照料着,花盆是古朴的紫砂盆,上面刻着精美的花纹,有兰草、竹子等图案,这些紫砂盆都是陆妈妈特意从宜兴买回来的,每一个都价值不菲。
其中几盆珍贵的 “蝴蝶兰之王” 正竞相绽放,这种品种的蝴蝶兰极为稀有,培育难度大,每年只开一次花,一株最多能开十几朵,在花卉市场上一盆能卖到上万元,是兰花中的珍品。
粉紫的花瓣边缘带着渐变的白色,像是被染上了一层薄霜,摸上去柔软细腻,像是婴儿的皮肤;
纯白的花瓣上点缀着细小的鹅黄色斑点,宛如撒了一把碎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让人忍不住想伸手触摸;
还有一盆罕见的绿色蝴蝶兰,花瓣透着莹润的光泽,像是用翡翠雕刻而成,娇嫩欲滴,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花架旁还放着一台小型加湿器,正缓缓喷出细密的水雾,水雾在空气中弥漫,为兰花提供充足的湿度,水珠落在花瓣上,像是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折射着阳光,十分美丽。
陆妈妈穿着一身素色棉麻家居服,衣服质地柔软舒适,透气性好,上面绣着淡雅的兰花纹样,针脚细密,图案精美,这是她亲手绣的。
她年轻时曾跟着江南绣娘学过苏绣,当时每天都要练习几个小时,手指常常被针扎破,流出血来,但她从未放弃,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继续练习,如今手艺依旧精湛,没丢分毫。
她常说:“苏绣是中国的传统手艺,不能丢,我要把它传承下去。”
她手里拿着一把小巧的黄铜花锄,锄头上还刻着 “陆” 字的篆体,字体古朴典雅,是陆家的传家宝,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锄头虽经历岁月,却依旧光亮如新,这是因为陆妈妈每次用完后,都会仔细擦拭干净,然后涂上一层保护油。
她小心翼翼地为兰花松土,手指纤细而灵活,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刚出生的婴儿,生怕力气大了会伤到兰花纤细的根系,她一边松土,一边轻声说:
“兰花啊兰花,你要好好生长,开出更美的花。”
苏清沅则站在一旁,帮忙整理着散落的有机花肥包装袋,那些包装袋是牛皮纸做的,环保耐用,上面印着 “无农药残留”“天然发酵”“适合兰科植物” 的字样,字体清晰。
这花肥是陆妈妈特意托人从荷兰的有机农场订购的,荷兰的有机农业技术世界领先,花肥质量上乘,富含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
能为兰花提供充足的养分,光运费就要比花肥本身贵上两倍,但陆妈妈为了兰花的生长,从不吝惜。
苏清沅的动作很轻,生怕弄乱了东西,偶尔会抬头看看陆妈妈,眼神里满是温柔与敬重。
她嫁入陆家三年,在这三年里,陆妈妈待她如亲生女儿一般,教她插花、品茶,在她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
有一次,苏清沅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心情不好,陆妈妈看出了她的心事,便拉着她坐在院子里,泡了一壶好茶,耐心地听她倾诉,
还安慰她,给她出主意,从那以后,苏清沅就把陆妈妈当成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两人的关系一直像亲母女一样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