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不安的报告,往往并非诞生于繁华都市里那些布满精密传感器的监测网络 ——
比如纽约曼哈顿上空 24 小时运转的大气成分分析仪,或是东京湾海底交织如网的洋流监测阵列;也不是源自深埋地下数百米的绝密实验室 ——
像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或是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核材料安全存储库。
真正让全球科研界神经紧绷的信号,恰恰来自南太平洋一座名为 “海镜一号” 的孤立科研观测站,它像一颗孤独的哨戒卫星,悬在人类认知的边缘地带。
这座观测站坐落在斐济群岛以东约 1200 公里的无人岛屿悬崖上,崖下便是深达 8000 米的汤加海沟边缘海域。
它由国际海洋与极地研究联盟(IApSo)联合 12 个国家的科研机构,于 2018 年耗时 18 个月建成,整个观测站采用抗台风钢结构与模块化设计,能抵御 17 级强热带风暴与 10 米高的海啸冲击。
观测站常年仅有 6 名研究员驻守,他们分别来自海洋物理学、深海生物学、气候模拟等不同领域,主要负责监测南太平洋环流系统的变化规律 ——
这一环流被称为 “全球气候调节器”,其微小波动都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极端天气;
同时,他们还通过深潜机器人对汤加海沟的深海生物多样性进行普查,截至风暴发生前,已发现 13 种此前未被记录的深海甲壳类与软体动物。
由于地理位置极度偏远,且受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季风交替影响,这里全年有近 200 天处于暴雨或强风天气中,物资补给需每 3 个月由澳大利亚 “极光号” 科考船专程运送一次,
淡水依赖海水淡化系统,电力则靠太阳能板与风力发电机协同供应,是全球公认最 “孤独” 的科研前哨之一,研究员们甚至戏称这里是 “地球的尽头办公室”。
就在三天前(当地时间 202x 年 x 月 x 日),一场代号为 “卡伦” 的强热带风暴以意想不到的路径突袭了这座岛屿。
根据观测站的气象记录,风暴登陆时中心气压低至 928 百帕,最大持续风速达 35 米 \/ 秒(相当于 12 级台风强度),海浪最高拍击到悬崖中段约 40 米高度,
导致观测站外围的 3 个海滩监测设备舱被完全冲毁,2 条海底数据传输光缆断裂。
风暴过后,当研究员团队冒着零星降雨清理废墟时,组长伊芙琳?陈博士 ——
这位拥有华裔血统、曾在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主导深海热泉生物研究的科学家,在一块被海浪掀翻的设备残骸下,意外发现了散落的异常物质。
那是数十块半透明的凝胶状生物组织碎片,它们混杂在珊瑚碎渣与贝壳残骸中,却散发着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微弱光泽。
最大的一块直径约 20 厘米,形状类似被挤压过的椭圆形,最小的则仅如拇指指甲般大小,薄如蝉翼。
伊芙琳最初以为是某种深海水母被风暴卷上岸后的残骸,但当她戴上特制的防护手套触碰时,却感受到一种超出常识的冰凉 ——
温度约为 4c,远低于当时 28c的环境温度,触感顺滑如凝固的液态水晶,没有任何海洋生物常见的黏腻感。
更奇特的是,当一名年轻研究员不慎将一小块碎片暴露在阳光下时,众人亲眼目睹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收缩、汽化:
最初边缘开始变得模糊,随后整体呈现出 “向内塌陷” 的趋势,不到 8 分钟便完全消失在沙滩上,只留下浅褐色、类似强酸灼烧的不规则痕迹。
更令人费解的是,当天下午涨潮时,海水漫过这些痕迹,它们竟在海浪的冲刷下迅速淡化,不到 1 小时便无迹可寻,仿佛从未存在过,只有伊芙琳及时拍摄的照片与视频,证明这些神秘碎片确实出现过。
凭借多年的科研直觉,伊芙琳意识到这些碎片绝非普通海洋生物残骸。
她立刻指挥团队启动应急程序:用观测站仅存的 3 个特制低温真空容器(原本用于保存深海生物样本,可维持 - 18c恒温与绝对真空环境),封存了 3 块状态最完整的碎片;
同时,安排技术人员抢修受损的卫星通讯设备,花了 6 小时才恢复与外界的高速数据链路。
当晚 22 时,团队将样本的基因测序数据 ——
包括碱基对序列图谱、蛋白质结构分析报告等共 128Gb 的数据,通过加密卫星通道传输至位于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生命科学数据库中心(ILSdc)。
该中心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生物基因数据库,收录了从寒武纪化石中提取的古生物基因片段,到目前已知的 180 万种地球生物(涵盖细菌、古菌、真菌、植物、动物等所有门类)的完整基因序列,此前曾协助科学家破解过埃博拉病毒的进化路径与南极冰藻的抗冻基因。
48 小时后,当 ILSdc 的反馈报告通过卫星传回 “海镜一号” 时,整个观测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
报告显示,这些生物组织的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 180 万种已知生物的基因序列均无任何同源性 ——
通常来说,即使是差异最大的两类生物(如人类与深海热泉中的古菌),也会存在至少 0.5% 的基因片段相似性,但这些碎片的基因序列完全是 “全新的”:
其碱基对排列方式突破了现有生物学认知,不遵循地球生命普遍的 dNA 双螺旋结构,而是呈现出罕见的 “三链交织 + 环状片段” 复合形态,就像是用一套全新的 “生命密码” 编写而成。
更诡异的是,测序结果中一段长度约 1800 个碱基对的特殊序列,竟与 3.5 亿年前地球泥盆纪海洋蓝藻的部分基因片段存在 0.03% 的微弱匹配 ——
这一比例虽低,却绝不可能是巧合,因为泥盆纪蓝藻的基因片段因年代久远,仅能通过化石提取物获取残缺序列,而这段匹配的序列恰好是蓝藻光合作用相关的关键片段。
有研究员比喻,这就像是有人将一段来自 “古董电脑” 的代码,强行嵌入了现代超级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形成了一段跨越亿万年时空的 “基因补丁”,其背后的成因完全超出了现有科学解释的范畴。
就在 “海镜一号” 的研究员们为这一发现争论不休 ——
有人认为是未知深海生物,有人猜测是外星生命遗骸,甚至有人怀疑是实验数据误差 ——
时,全球时空监测中心(Gtmc)的科林?哈珀少校的加密通讯,突然以最高权限接入了包括 “海镜一号”、ILSdc、cERN 在内的所有核心科研机构的终端。
科林少校是 Gtmc 负责时空异常监测的主管,曾参与 2015 年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的数据分析工作,以沉稳冷静着称。
但这一次,他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甚至能听出刻意压抑的颤抖:“各位,情况比我们预想的更严峻。
过去 72 小时内,全球 15 个地面时空基准站 ——
包括中国西安的国家授时中心、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时空观测台、日本东京的情报通信研究机构(NIct)——
同时监测到背景辐射水平出现异常波动。”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整理思绪,随后报出了一组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数据:“辐射值以每小时 0.028 微西弗的幅度持续上升,目前累计增幅已达 0.672 微西弗。
我知道,这个数值远未超出人体安全阈值 —— 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标准,成年人年安全辐射剂量为 1000 微西弗,单次医疗 ct 检查的辐射剂量约为 700 微西弗 ——
但问题在于,这种全球同步的、线性上升的波动模式,在过去 50 年的观测记录中从未出现过。
要知道,15 个基准站分布在不同大陆,有的位于地下千米深处(如西安基准站),有的建在高山之巅(如瑞士少女峰基准站),它们彼此独立,却同时记录到完全一致的异常,这绝不可能是设备故障或局部环境干扰导致的。”
科林少校顿了顿,通过共享屏幕调出实时传输的监测数据图表 ——
图表上,15 条代表不同基准站的曲线几乎完全重合,呈现出一条平滑上升的直线。他继续说道:
“更危险的信号来自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两个观测点 ——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观测站与华盛顿州的汉福德观测站。在过去 24 小时内,我们记录到时空测量基准出现了无法解释的微小漂移:
地球自转周期缩短了 0.00011 秒,这意味着一天的时长比正常情况少了约千分之一秒;
同时,地轴倾斜角度也有 0.00003 度的细微偏移,虽然这个角度仅相当于从 100 公里外看一根头发丝的宽度,
但对于依赖精确时空基准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导航、深空探测等领域来说,已是足以引发严重误差的‘灾难级’偏移。”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圈出 LIGo 的数据曲线,语气愈发沉重:
“这种时空‘抖动’的幅度虽小,却与 2019 年人类首次模拟‘时空拓扑结构受损’的计算机推演结果高度吻合。
当时,由 mIt(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理工学院联合开发的‘时空模拟器’,曾预测过时空结构出现裂缝时的特征 ——
包括背景辐射线性上升、时空基准漂移、自转周期异常等,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所有现象,都与模拟结果完全一致。
这更像是某种大规模时空扰动后,扩散到当前时空的‘余波’—— 就像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即使石子已经沉底,岸边的涟漪仍在持续扩散,而我们,正站在这圈涟漪的中心。”
所有线索在此刻骤然汇聚,像无数条支流汇入同一条大河,最终指向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结论:
三个月前(202x 年 x 月)“逆流方舟” 计划的失事,绝非一次普通的时空穿越实验失败。
那次由联合政府主导、耗资 230 亿美元的秘密计划,旨在通过反物质引擎驱动的时空穿越舱,将 12 名科研人员送回 100 年前(2024 年)的地球,
采集当时的大气、水体、土壤样本,建立 “前工业时代后” 的环境基线数据,为当前的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参考。
实验启动于位于南美洲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发射基地,当时全球数百名顶尖科学家都认为,这将是人类首次实现 “可控的单向时空穿越”,开启 “时空考古学” 的新纪元。
然而,就在穿越舱预计到达 2024 年坐标的前 10 分钟,所有通讯突然中断,穿越舱的信号彻底消失在监测屏幕上,
联合政府对外宣称 “实验因技术故障终止,12 名科研人员失踪”,并暂时封存了所有相关数据。
但现在,随着 “海镜一号” 的生物碎片、全球背景辐射异常、时空基准漂移等线索的出现,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逆流方舟” 不仅没有 “终止”,反而成功突破了时空壁垒,但其穿越过程打乱了过去的时空轨迹,产生的 “时空冲击波” 像多米诺骨牌般,以不可阻挡的态势波及到现在!
人类一直依赖的、看似坚不可摧的时空壁垒 ——
那个被爱因斯坦称为 “四维连续体” 的稳定结构,可能因为那次失败的穿越,出现了肉眼看不见的 “裂缝”,
而这些裂缝正随着时间推移缓慢扩大,就像玻璃上的裂痕,最初只是细微的纹路,最终会蔓延至整个表面。
作为 “逆流方舟” 计划的地面总指挥,代号 “磐石” 的赵毅中将 ——
这位曾参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拥有 30 年科研管理经验的老将,在接到所有报告后,第一时间关闭了指挥中心的全息投影系统。
指挥中心位于中国西部某地下掩体中,巨大的地球模型悬浮在房间中央,上面标注着全球各地的时空监测点与科研机构坐标。
赵毅中将独自站在模型前,沉默了整整十分钟,他的手指轻轻划过模型上标注的 “逆流方舟” 发射基地坐标 ——
那里如今已被伪装成 “沙漠生态观测站”,只有少数核心人员知道其真实用途。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此刻团队面临的已不再是寻找 12 名失踪科研人员的搜救任务,而是一场可能席卷全球的、源于时空本质的系统性危机。
一旦时空裂缝继续扩大,谁也无法预料,会有什么未知的物质、能量甚至生命形式,从 “裂缝” 的另一端涌入当前世界 ——
可能是早已灭绝的古生物,可能是来自未来的致命病毒,甚至可能是完全超出人类想象的 “非碳基生命”。
“立刻启动‘时空屏障’紧急预案!” 赵毅中将转身对副官下达命令,声音坚定如铁,没有丝毫犹豫。
他的目光扫过指挥中心内紧张忙碌的工作人员,继续说道:
“第一,由你牵头,将‘海镜一号’的生物样本数据、全球背景辐射报告、LIGo 的时空漂移数据整理成加密报告,
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最高级别通讯通道,报送联合政府安理会,报告等级定为‘最高紧急’,要求在 2 小时内得到回复;
第二,以全球时空监测中心为核心,立即启动‘全球科研协作网络’——
无论国籍、机构、领域,只要具备时空物理学、分子生物学或天体观测资质的团队,全部纳入协作体系,开放所有相关数据库,共享实时数据,联合开展研究。
告诉他们,这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机构的事,而是全人类的危机;
第三,调派三支特种生物安全部队,分别进驻‘海镜一号’观测站、LIGo 实验室及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 ——
‘海镜一号’要严防样本泄露,LIGo 要保护设备安全,锦屏实验室要做好未知物质分析的准备,务必确保所有研究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绝不能让未知风险扩散。”
副官立刻领命而去,指挥中心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有序,键盘敲击声、通讯指令声此起彼伏,一场跨越国界的 “时空保卫战” 正式拉开序幕。
在两小时后的全球紧急视频会议上,赵毅中将面对联合政府的 32 位高官 ——
包括各国元首、科学院院长、军方代表等,通过全息投影系统调出 “海镜一号” 观测站拍摄的生物碎片影像与 LIGo 的时空漂移数据图,语气沉重地说:
“根据现有证据综合推断,‘逆流方舟’在穿越时空临界点(即‘时空奇点’)时,因反物质引擎的能量过载,产生了远超预期的‘时空冲击力’。
我们推测,这种冲击力可能在时空结构上撕开了一个微型通道 ——
就像在一张纸上戳了一个小孔。
目前,我们无法确定这个通道连接到哪个时空坐标,也不知道那个错误的时空里存在什么,但从‘海镜一号’发现的生物碎片、
全球背景辐射异常、时空基准漂移等现象来看,显然有不属于当前时空的‘东西’,正在通过这个通道缓慢渗过来。
它们可能是物质,可能是能量,也可能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时空污染物’,但无论是什么,它们的存在已经开始影响地球的时空稳定,若不及时干预,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目光突然落在屏幕角落一个标注着 “路屿” 的医疗监测面板上 ——
面板上,一条代表脑电波的曲线正以固定频率缓慢波动。赵毅中将的语气缓和了一些,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各位,还有一个关键信息需要通报。
路屿博士是‘逆流方舟’计划中唯一成功返回的成员 —— 就在穿越舱信号消失后的第 72 小时,他乘坐的备用逃生舱突然出现在澳大利亚达尔文市附近的海域,被当地渔民发现。
但自他从穿越舱出来后,便一直陷入深度昏迷,无论医疗团队采用何种方法,都无法唤醒他。
就在昨天,医疗团队的最新检测发现了两个关键异常:
第一,他的脑电波频率与时空基准漂移周期完全同步,均为 7.2 秒 \/ 次,这意味着他的大脑活动可能正受到时空异常的直接影响;
第二,在他的血液中,检测到了与‘海镜一号’生物碎片同源的微量未知物质,这些物质虽然含量极低(每毫升血液中仅含 0.001 微克),但通过质谱分析确认,其分子结构与生物碎片完全一致。”
他停顿了一下,强调道:
“基于这两个发现,我们可以确定,路屿博士是连接当前时空与‘逆流方舟’所抵达时空的关键节点 ——
他的身体里,可能隐藏着关闭时空通道的密码,也可能记录着那个未知时空的信息。
因此,我们必须想办法稳定他的生命体征:
要么通过他找到关闭时空通道的方法,阻止更多未知物质涌入;要么从他身上获取‘对面’的信息,为我们制定应对策略争取时间。
可以说,路屿博士的生命,不仅关系到 12 名失踪科研人员的下落,更关系到全人类的时空安全。”
为了唤醒路屿,联合政府调集了全球最顶尖的医疗资源,组建了一支由 56 名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其中包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神经科学权威、量子医学专家等。
团队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设立了专门的 “时空医学研究中心”,配备了全球最先进的医疗设备 ——
包括能实时监测大脑神经元活动的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仪”(fNIRS)、可精准调控脑电波频率的 “经颅磁刺激仪”(tmS)、用于培养未知物质抗体的 “全自动生物反应器” 等。
医疗团队首先尝试了神经科学领域最成熟的唤醒技术:由神经科学家团队操作经颅磁刺激仪,对路屿的大脑皮层进行定向刺激。
他们先后调整了 12 种频率参数 —— 从用于治疗抑郁症的 10hz 高频刺激,到用于改善睡眠的 1hz 低频刺激,覆盖了大脑从浅度睡眠到清醒状态的所有可能频段。
然而,无论参数如何调整,路屿的脑电波始终维持在 7.2 秒 \/ 次的 “低频共振” 状态,就像一台被锁定在固定频道的收音机,无法接收任何外部信号。
“他就像一个暴露在高强度核辐射下的伤员,”
负责路屿治疗的医疗组长艾米莉亚?王博士在每日报告中写道,“表面上看,他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都维持在正常范围,但通过细胞镜观察,他的皮肤细胞、
血细胞衰老速度比普通人快 3 倍,且细胞内会周期性出现淡蓝色荧光颗粒 ——
这些颗粒与‘海镜一号’的生物碎片成分一致,正在缓慢侵蚀他的器官功能。
更可怕的是,随着时空基准漂移幅度增大,路屿的生命体征正以每周 1.2% 的速度下降,按照这个趋势,他可能撑不过下一个月。”
此刻,无论是 “海镜一号” 观测站里反复分析生物碎片基因序列的伊芙琳团队,
还是 LIGo 实验室中紧盯时空监测数据的科研人员,亦或是守在路屿病床前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的医疗组,都清晰地意识到:
人类正站在一场前所未有的时空危机边缘,而他们手中握着的,或许是阻止灾难蔓延的最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