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寒门崛起我靠科技颠覆历史 > 第265章 印刷阻击,文化战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5章 印刷阻击,文化战场

炭灰还在地上飘,陈墨的手已经搭上了门框。他没回头,只说了句:“把账本烧了。”

苏婉娘站在外廊,手里攥着一封刚拆的密信,指节发白。她没应声,只是把信纸揉成一团,塞进袖中。风从院外刮进来,卷着纸灰打转,她转身就走。

一刻钟后,郑和在工坊后门见到了她。他正蹲着检查新铸的铅字模,手背沾了墨灰。苏婉娘把密信残片递过去,纸角烧焦,只剩半行字:“……书院联名,明日查封。”

郑和盯着那行字看了三息,起身拍了拍裤腿:“来得比预想快。”

“不是预想。”苏婉娘声音压得极低,“是早就等着。李玄策在庐州书院养了三十个讲学先生,专等这一天。”

郑和点头:“那就按你说的办。”

他们没再多话。苏婉娘转身进了工坊,郑和紧随其后。里面十二名工匠正在清点活字架,动作整齐,没人说话。苏婉娘走到中央,抬手掀开盖在木箱上的油布——十五辆粮车的车板模型整齐排列,每块板内侧都挖了暗槽。

“今晚子时,拆机入车。”她说,“明早运粮车队照常出发,走北门,绕三里坡,进运河码头。”

一名老匠人皱眉:“书院的人守在门口,车出不去。”

“不是运粮。”苏婉娘说,“是赈灾。四海商行刚接了府衙批文,往下游七个县发《农政简本》。每车装三百册,纸张都盖了官印。”

老匠人懂了,低头去拆压板螺丝。

郑和蹲下身,用竹尺比量墨槽的宽度。他忽然问:“备用字模呢?”

“陶土的在西厢窑里,烧了三批,够用十天。”苏婉娘说,“你放心,只要船能走,印就能不停。”

天刚擦黑,第一辆粮车就进了工坊后院。车板卸下,工匠们立刻把拆解的活字架塞进夹层,再用纸包好的米袋压上。第二辆、第三辆……动作越来越快。郑和亲自盯着最后一道工序——把油墨桶倒空,灌进调好的浆糊,封死桶口。浆糊里混了防潮粉,能撑七天不霉。

子时三刻,十五辆车全部装毕。车夫换了商行的老人,每人发了一枚铜牌,凭牌取路条。

苏婉娘站在院中,看着最后一辆车驶出后门。她没走,反而进了工坊正厅。墙上还挂着《齐民要术》的排版样张,她取下来,塞进火盆。火苗窜起时,她听见外面传来脚步声。

是陈墨。

他穿着月白直裰,袖口沾着炭灰,肩上搭着一条旧帕子。他没问火盆里的东西,只说:“书院的人来了?”

“刚到,贴了封条。”苏婉娘说,“三百学生堵门,举着‘正纲常’的旗子。”

陈墨嗯了一声,走到排字台前,手指在台面划了道线:“他们要的是名分。那就给他们名分。”

“什么意思?”

“明天日出前,第一船书必须印出来。”他抬头看郑和,“你带人上船。工坊可以封,印不能停。”

郑和点头:“我带八个学徒,走水路。”

“记住,”陈墨盯着他,“不是逃,是转场。每一站都要发书,每一埠都要留名。”

第二天天未亮,运河码头起了薄雾。十五辆车陆续靠岸,车板卸下,暗槽里的零件被悄悄搬上三艘货船。郑和在底舱指挥,用竹架搭起防水台,四面围油布。墨槽架在中间,压板用绳索固定防晃。

第一船负责排版,第二船烧陶字模,第三船印刷装订。郑和把《齐民要术》拆成三段:上游排字,中游校对,下游印制。每船只留一环,就算被查,也拿不走整套。

船离岸一个时辰后,第一版试印完成。郑和拿起来看,纸面清晰,字口饱满。他点点头,下令:“每日三班,每班印五百册。”

但到了第三天,问题来了。陶字模在潮湿舱底开始微裂,印到第三百页时,几个“水”字模糊不清。学徒急得直搓手:“再这么下去,三天就得换一批。”

郑和蹲在灶台边,拿火钳夹起一块烧过的陶片。他忽然说:“把灶温再提一格,加石灰粉进去。”

学徒愣住:“石灰?”

“烧硬些,就不怕潮。”郑和说,“今晚多翻两批,我要六百个‘耕’字,明天一早用。”

当晚,船尾灶火未熄。陶模一批批出炉,冷却后堆在角落。郑和亲自校验,挑出裂纹的砸碎重烧。到五更天,新模全部备齐。

与此同时,苏婉娘在岸上行动。她调了二十个商行伙计,扮作农夫,在沿河村镇设点发书。每点都挂个竹匾,写着“农技惠民,试种有奖”。书里夹着金穗稻的种植说明,背面印着“陈氏农塾出品”。

书院反应很快。第三天中午,他们在寿春县城当众烧了一堆“妖书”,领头的先生喊:“此等邪术,乱我圣学,必遭天谴!”

百姓围在边上,有人犹豫,有人想抢。

苏婉娘没拦。她让人把一车书直接推到火堆旁,当众翻开一页,指着上面的插图说:“这叫‘深耕密植法’,去年在庐州试过,亩产多两石。你们烧的是粮食,不是纸。”

有人问:“真能多收?”

“下周我带人去你家田里种。”她说,“收成了归你,亏了算我的。”

当天下午,三个村子的人上门要书。

陈墨在巢湖基地收到消息时,正站在沙盘前。他听完回报,只说了一句:“把‘模板法’用上。”

苏婉娘立刻明白。当晚,她派人把《齐民要术》里最实用的五章——选种、施肥、防虫、灌溉、轮作——做成固定版框,每船带一套。排版时间从两个时辰缩到半个时辰。

第五天,日印量突破一千册。

第七天,突破两千。

第十天清晨,郑和站在船头,看着岸边聚集的百姓。他让人把大旗升起来,白布黑字:“农政惠民,天理可证”。锣声一响,伙计开始发书。

有人高喊:“这是朝廷不让印的!”

郑和回头看了眼舱底——新一批陶模正在烘干,油墨桶整齐排列,学徒们低头校样。他没答话,只挥了下手。

书继续发。

正午,第一份《农政简本》被送进庐州书院。讲学先生当众撕了,扔进火盆。可就在同一时刻,下游二十个村子的田埂上,农民正围着刚领到的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念。

苏婉娘坐在码头茶棚里,看着远处靠岸的船。她端起茶碗,吹了口气。

茶面映着天光,微微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