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自从叶云帆献上“伏火火”(黑火药)配方,朝廷研制出威力可观的“震天雷”,再加上马蹄铁等军备革新在全军逐步推广,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尤其是攻坚和远程打击能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李世民心中的底气足了很多。

他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将目光转向坐在下首的太子李承乾,想听听储君的意见:“太子,对于吐蕃赞普此番‘申婿好’,你有何看法?”

李承乾闻言,立刻站起身,向李世民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声音清朗地回答道:“回禀父皇,儿臣以为,我大唐如今国势昌隆,兵精粮足,威加海内。边境安宁,当以堂堂正正之师慑服不臣,而非倚仗女子和亲换取短暂和平。况且,吐蕃地处高原,其心未必诚服。儿臣认为,不应应允吐蕃此次请婚。”

他的回答非常干脆利落,态度明确。因为他从现代了解的历史知识知道,这次联姻(即文成公主入藏)虽然短期内带来了和平,但长期看,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传入吐蕃,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的社会发展和国力增强,最终使其成为大唐西南边境的长期心腹大患。所以,他果断反对。

李世民听完,未置可否,只是轻轻摆了摆手,示意李承乾坐下。接着,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一旁的魏王李泰:“魏王,你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置?”

李泰也连忙起身,拱手回答道:“回父皇,儿臣的看法与太子略有不同。儿臣以为,与吐蕃联姻,可行。”

“哦?说说你的理由。”李世民问道。

“是。”李泰清了清嗓子,开始阐述他的观点,“父皇,儿臣认为,与吐蕃联姻,首先可彰显我大唐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体现父皇怀柔远人的仁德。其次,若能以公主和亲,化干戈为玉帛,使西南边境得以安宁,朝廷便可集中精力经略北方和西域,此乃利国利民之上策。再者,公主下嫁,必将带去中原先进的礼仪文化、生产技术,可教化吐蕃,使其渐染华风,长远来看,有利于将其纳入我中华文明教化之内……”

李泰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套,核心思想无非是联姻能带来和平,展示大唐气度,传播文化。其实,私下里禄东赞没少在长安活动,也给李泰送过厚礼。李泰也曾试图拜访太子,但李承乾深知其来意,以政务繁忙为由拒绝了接见。

李世民听完李泰的陈述,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是微微颔首,示意他也坐下。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殿内济济一堂的文武大臣,这些都是辅佐他开创贞观盛世的股肱之臣。

对于吐蕃请婚这件关乎国家战略的大事,他需要权衡利弊,听取更多方面的意见,而不是轻易做出决定。盛大的朝会,仍在庄重而繁琐的节奏中进行着。

李世民的声音在宏伟的太极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却又巧妙地保持着一种表面上的平和:“吐蕃赞普此番‘申婿好’的美意,朕已知晓。然此事关乎两国邦交,非同小可,需从长计议。噶尔·东赞域松。”

禄东赞立刻上前一步,再次右手抚胸,躬身行礼:“下臣在,恭听陛下圣谕。”

李世民目光平静地注视着他,缓缓说道:“你且先在鸿胪寺安排的客馆安心住下。待朕与诸公细细商议,考量周全之后,自会有决断告知于你。”

鸿胪寺是唐朝专门负责接待外宾、掌管民族事务与外事的机构,让其住进鸿胪客馆,既是标准流程,也意味着官方层面的正式接待。

禄东赞心知此事急不得,能获得皇帝“考虑”的回应,已算是不错的开端。他再次深深躬身,语气恭顺地说道:“下臣谨遵陛下旨意,定在客馆静候佳音。期盼能早日为我主赞普带回大唐皇帝陛下的喜讯。”

待禄东赞退下,李世民的目光扫过殿内济济一堂的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节,脸上重新露出些许笑容:“今日乃是元日佳辰,本不应让政事搅了众卿与诸位使节的兴致。然,有一事,关乎国家边疆安定,朕思虑已久,决议已定,趁此机会,正好告知众位臣工,亦让四方知晓我大唐的态度。”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聆听皇帝的宣告。

李世民的声音清晰而有力,传遍大殿的每个角落:“吐谷浑慕容伏允,之前无视我大唐兵威,屡次悍然进犯我凉州等地,杀我边民,掠我财物。朕已遣使斥责,明确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扰,并令慕容伏允亲自入朝谢罪。然,时至今日,慕容伏允非但未曾亲自前来,其部族寇边之举亦未完全平息,毫无悔过之意!此等行径,实乃对我大唐天威的公然挑衅!”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语气也陡然加重,带着决断的力量:“朕决定,即日起,命大将统兵,出征讨伐吐谷浑!务必扫清边患,彰显我大唐律法之威严,护我子民之安宁!”

“臣等遵旨!”以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重臣为首的文武百官,几乎异口同声,齐刷刷地躬身拱手,声音洪亮,响彻殿宇,表达了对皇帝决策的绝对支持。

皇帝在金殿之上,当着内外臣工和各国使节的面宣布此决定,就意味着这已是最终的国家意志,再无转圜余地,所有相关部门必须立刻开始为战争做准备。

这一宣告,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在殿内,尤其是在各国使节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那些真心臣服于大唐、或国力远逊的藩属国使节,如新罗、百济、倭国等,大多面色如常,或露出理应如此的表情,甚至有些暗自庆幸大唐将兵锋指向他处。

然而,另一些与吐谷浑有牵连、或本身就对大唐心存忌惮甚至敌意的使节,则反应各异,不少人开始与身旁的随从低声交换着眼神,窃窃私语起来。殿内响起一片压抑的嗡嗡声。

此时的吐蕃使臣禄东赞。他表面维持着镇定,但垂下的眼眸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吐蕃与吐谷浑地域相邻,此前确有暗中联络甚至结盟,意图共同应对来自大唐的压力。如今大唐皇帝如此明确、果断地宣布要征讨吐谷浑,其兵锋之盛、决心之坚,远超他的预期。大唐皇帝此举,分明也是在敲打他吐蕃,展示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