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抗战风云:铁血逆袭 > 第43章 队伍初成与动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岳御匆匆将张本润和王震霆唤至营帐前,柳昊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桌旁,神情肃穆。他将一面简陋的旗帜摊开,详细阐述了临时的旗号设计——红底白字象征抗日决心,并勾勒出三层组织架构:特战小队为先锋,张本润和王震霆各领一支小队,每小队下设三个分队。柳昊的声音沉稳有力,逐一说明各层职责,从侦察到后勤,确保每个人职责分明。张本润和王震霆专注倾听,不时点头表示认可,他们对柳昊提出的研究安排毫无异议,深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清晰合理的组织架构是队伍战斗力的基石,能避免混乱中的无谓牺牲。柳昊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自信和果断,他深知这些安排对于队伍的发展至关重要,每一次决策都关乎战士们的生死存亡。

柳昊随即转向特战小队的人选,将时川、沈逸辉和王钊锋这三位经验丰富的侦察兵调拨过去。他亲自分发装备:每人一把20响驳壳枪配100发子弹、四枚手雷;小队整体配备一挺轻机枪、八只三八式步枪、一个掷弹筒。每支步枪配150发子弹,机枪配300发子弹,掷弹筒配18枚手雷。他一边分配着武器,一边在心中盘算着如何让这些装备发挥出最大的效能。驳壳枪的快速火力用于近身防御,步枪和机枪形成交叉火力网,掷弹筒则负责压制敌人据点。在他看来,特战小队是队伍的尖刀,必须配备最精良的武器和最优秀的战士,才能在突袭中一击制胜。

接着,柳昊转向张本润和王震霆的小队,每队30人,小队长兼任一个分队长。他详细分配装备:一个小队分三个分队,每个分队配备一个掷弹筒、一挺轻机枪、四支南部手枪——手枪专门发给机枪手和掷弹筒操作员四人使用。分队长则持一把20响驳壳枪,同时兼任步枪手,分队共有六只三八步枪,分队长也配备一支。步枪手每人150颗子弹和4枚手雷,这些手雷可供投弹手或掷弹筒灵活调用。机枪组备弹300发,掷弹筒备弹18枚,确保火力持续。柳昊强调,分队成员需协作训练,机枪与掷弹筒形成支援体系,驳壳枪用于指挥和近战。

分配完毕,柳昊立即下令检查现有装备并进行整合,要求各小队清点武器、弹药和人员状态,确保无遗漏。他宣布晚上召开全员动员大会,并亲自巡视各分队准备情况。柳昊有条不紊地安排着,他知道,只有让每一个战士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装备情况,才能在战斗中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细节决定成败,从子弹数量到手雷分配,他反复核对,避免任何疏忽。

夜幕降临,四周松油火把点亮一片平地,80多名战士精神抖擞地列队站立,八列队伍整齐划一。火把的光芒在夜风中摇曳,忽闪的光亮映照着战士们刚毅的脸庞,汗水与尘土混合,透露出坚毅的决心。队伍前方,冰冷的机枪枪管反射着火把的微光,显出一缕萧杀的气氛,仿佛战场的气息已扑面而来。柳昊站在前方高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这些战士们,大多来自被日寇蹂躏的乡村,是他在这个时代的希望,是抗击日寇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眼神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让他倍感责任重大。

看着八个数列的战士,柳昊心潮澎湃,来到这个时代,遇到这个机会打鬼子,这就是未来的班底。从最初几人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他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决心,仿佛已经看到了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景——枪林弹雨中,战士们如猛虎下山,撕碎敌人的防线。

目光扫过最左一列,那里站着架着胳膊的伤员和妇女,柳昊心中油然焕发出一股豪气。伤员们虽负伤却挺直脊梁,妇女们手持后勤工具,眼神同样坚定。有这样的战士,有这样的精神,必然能把小鬼子赶回小岛去。他深知,这些伤员和妇女虽然身体受伤或者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他们的精神和支持同样是队伍不可或缺的力量,鼓舞着前线战士的士气。

柳昊深吸一口气,登上高台,声音洪亮如钟:“大家好,现在我们东北抗日自卫队正式成立!倭国人侵占我们国土,破坏我们的家园,杀害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怎么办?”他的喊声在夜空中回荡,穿透寂静,充满了感染力。战士们齐声高呼:“奋起反击!”声音整齐而有力,如雷霆般震撼大地,仿佛是一首激昂的战歌,在火光中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柳昊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他的话语像重锤一样敲打着每个人的心灵。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鬼子,我们该如何应对?”他的声音充满了紧迫感和决心,“我们不能退缩,不能畏惧,我们必须比他们更精锐、更坚韧、更能吃苦!”

他的目光如炬,扫视着每一个战士的面孔,似乎要将他们内心的恐惧和犹豫都燃烧殆尽。

“我们要熟练掌握战术技能和武器性能,让每一件武器都能在我们手中发挥出最大的效应!”他的声音激昂起来,仿佛在鼓舞着战士们的士气。

“有人说,拼了命也要打鬼子。”柳昊稍稍停顿了一下,让这句话在战士们的心中沉淀,“但我要说的是,拼命只能是一种精神,而不是方法。命没了,我们拿什么去打鬼子?”

他的语气变得严肃而冷峻,“鬼子的武器装备和技战术都非常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他们的步枪手,在 200 米的距离上,打头不打胸;他们的机枪手,在 300 米的距离上,五发子弹要求有三发要击中卧着的靶子。”

柳昊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浇醒了那些可能还沉浸在盲目冲动中的战士们。他希望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敌人的强大,同时也激发他们的斗志,从训练中去寻找生存和胜利的道路。

“想想看,我们现在的水平怎么和鬼子打。但是,大家也看到了,我们无一伤亡歼灭了三百多鬼子,缴获很多物资弹药。但鬼子不会每一次都这样和我们打,最后还是要真刀真枪的干。怎么和鬼子打?凭我们的技战术水平。鬼子二百米可以精确射击,那么我们要在三百米快速精确射击。鬼子手榴弹投掷60米,我们要投掷80米。”柳昊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在向战士们传达着一种信念,一种超越敌人的信念。他强调日常训练的重要性,从瞄准到投弹,每一个动作都需千锤百炼,才能在实战中以少胜多。战士们屏息聆听,火光下,他们的拳头紧握,仿佛已准备好迎接即将到来的血与火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