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抗战风云:铁血逆袭 > 第42章 队伍整顿与筹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两个综合小队由王岳御负责统领,两个小队的小队长职位,分别任用张本润和王震霆,你们看这样安排怎么样?”柳昊说完,目光在柳富才和王岳御脸上来回扫视,眼神中带着深切的询问和隐隐的期待,仿佛在捕捉他们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丝犹豫或赞同的迹象。他深知,合理的人员安排对于队伍的战斗力提升至关重要,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像一道分水岭,直接影响到队伍未来的走向和生死存亡。柳昊想到,现在全队加起来,恐怕还不如日军一个中队的规模。一个日军的标准步兵中队就编制181人,其详细构成是:中队部有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中队长勤务兵、号手、8个通讯员、四个卫生员,总计19人;中队下辖三个步兵小队,每个小队54人或70人。自己的一个小队无论是人数还是火力,和倭国的小队更是没有法比。倭国一个标准的步兵小队就有54人,通常由7人的小队部、三个13人的步兵分队以及一个8人的掷弹筒分队组成。分队长就是曹长(伍长),每个分队配属15人,其中包含一个4人的机枪组(由曹长亲自指挥),以及8名步枪兵;掷弹筒分队有8人,配备3具掷弹筒,每个士兵携带18枚手榴弹,既可投掷也可手掷使用。至于日军加强中队,其火力就更加强大,有时会额外加强2至4挺重机枪和1至2门90迫击炮或92步兵炮,那更是目前望尘莫及。想到这些残酷的对比,柳昊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沉重的忧虑,他深知自己的队伍与日军相比,在兵员数量、武器装备、后勤补给上都存在着巨大的、令人窒息的差距。队伍装备简陋、弹药匮乏,士兵们常常是几个人合用一支老旧的步枪。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生存下来并最终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容不得半点闪失。

王岳御迎着柳昊的目光,沉稳地说:“昊哥,这样分工我看比较合理,职责明确。具体细节,等咱们到了老虎寨安顿下来,再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细化分工吧。”他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对柳昊安排的由衷认可,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在无声地赞许这份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在他看来,柳昊的决策总是经过反复推敲和权衡的,虽然目前队伍还面临着诸多困难——物资短缺、人员疲惫、强敌环伺,但他坚信在柳昊的带领下,凭着这股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弟兄们的同仇敌忾,一定能够逐步克服眼前的困境,化险为夷,闯出一条生路。

柳富才的眉头却微微皱起,脸上露出一丝明显的担忧,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角,显然在快速计算着有限的资源和人力。他迟疑了一下,开口道:“昊哥,成立三个战斗小队,加上特战小队,那咱们后勤保障这块……恐怕就没剩下多少可用的人了。”他的声音里带着忧虑,后勤保障是队伍的生命线,是维系士气和战斗力的重要支撑。人员如此捉襟见肘,后勤这条线可能会像一根被过度拉伸的、脆弱的链条,随时都有断裂的风险,一旦断裂,将严重拖累整个队伍的运转效率,打击本就不高的士气。

“伤病员现在还有几个能动弹的?”柳昊立刻问道,他的心中也在快速盘算着如何合理调配这有限的人力,解决当前的困境。他的目光锐利地投向柳富才,透出一丝急切,需要立刻掌握准确的数字。

柳富才立刻回答:“报告大队长,轻伤员加上能活动的,总共就12个。他们伤势恢复得还行,基本上都能走动能做些事了,而且都强烈要求归队,哪怕是做些力所能及的后勤,也想着能为打鬼子出力。”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对这些伤兵兄弟顽强意志的敬佩。

柳昊快速思考着:现有的战斗人员,除了这12个伤病员,加上柳富才和我本人,满打满算也就73人。特战小队需要保持10人的精锐力量不动,两个综合小队要具备基本的战斗力,每个小队起码要配备15人左右,加起来就是30人。这样算下来,柳富才的后勤队伍几乎只剩下光杆司令,至多配属一个士兵。看来,只能动员伤兵和家属们了。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短暂的无奈,但随即又像磐石般坚定起来,不可动摇。在这艰难求存的时刻,必须充分挖掘、整合每一份可用的力量,哪怕是最微小的贡献,也要用在刀刃上。

“家属那边,具体有多少人?都有谁?能干些什么?”柳昊紧接着追问道,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需要最详实的情报来做出判断。

柳富才显然早有准备,详细地介绍道:“家属这边有:三位五十多岁的妇女,两位四十多岁的妇女,五位二三十岁的小媳妇,还有8个孩子,年纪从2岁到15岁不等。其中,有个小媳妇叫范晓丽,是读过师范学堂毕业的,有文化,心思细腻、手脚也麻利,现在正在配合医疗队照顾伤员,非常尽心尽力;还有个小媳妇叫王红,是练家子出身,拳脚功夫相当不错,身手矫健,性子也刚强,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我让她带着枪,配合范晓丽一起,负责看住那个倭国俘虏护士斋藤贞子,确保不出岔子。”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些家属的了解和关心,仿佛在梳理一张无形的人力资源网,力求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柳昊听完,迅速做出部署:“好。这样安排:你让那三位五十多岁的妇女,先集中照看下孩子们,同时可以为队伍做做饭,解决基本的伙食问题。医疗队那边,除去必须留守照看重伤员的两个人,其余的五个人,你负责动员一下,看看他们能在后勤保障上发挥什么作用,比如护理、简单的物资分发或者缝补。告诉他们,再坚持几天,等我们打下山寨,局面打开了,人手自然就会充裕起来。至于那几个伤兵,既然他们求战心切,就暂时安排他们轮班放放哨,做些警戒工作,这也算是为抗日做贡献,等他们伤彻底养好了,再另行安排作战任务。”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每一个指令都清晰明了,如同军令般条理分明,不容置疑。

柳昊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两位副手,继续下达指令:“另外,今晚除了必要的哨兵,全体人员集合开会,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柳副大队长,你立刻去选一个可靠的士兵,协助你先把后勤小队的架子搭起来,把能动员的人员都组织好。王副大队长,你马上去找张本润和王震霆两位小队长过来,我们立即商议一下两个综合小队的具体人员分配和分工细节。”他略微提高了声调,补充道:“还有一件事,侦察兵发现了一处隐蔽的峡谷,地势极为险要、环境隐蔽,非常适合作为我们未来的训练基地。暂时,我们就叫它‘第一基地’。目前首要的,是把它作为临时停放我们那几辆宝贵汽车的地方,保护好这些机动力量,以备不时之需,比如紧急撤退或者快速转运物资。”

柳富才和王岳御认真地听着,将每一个字都记在心里,不时郑重地点头表示完全明白,眼神中闪烁着对柳昊信任的光芒。他们知道,柳昊的每一个安排、每一个指令,都绝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和现实意义,直接关乎着这支队伍在这烽火连天的残酷岁月里能否生存下去、发展壮大。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领袖的每一个决策,都至关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