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遥远的救世主续集 > 第73章 代码里的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法兰克福机场的贵宾休息室里,空气安静得像凝固的蜜。

丁元英没有立刻启程,而是遵从了艾米丽的安排,在一家隶属于大学医学院的私人诊所短暂停留。

他被领入一间全由吸音材料构成的静音舱,那里的寂静深不见底,足以吞噬任何思想的杂音。

只有他自己知道,在这极致的安静里,他脑海中的那支蜂鸣曲,正以一个恒定不变的高频,演奏着永不休止的独奏。

戴着监测电极的医生,一位严谨的德国老人,在检查完数据后,用一种几乎不带感情的口吻陈述结论:“丁先生,您的高频耳鸣并非单纯的功能性症状。脑电图显示,它已经对您的听觉皮层造成了轻微但明确的结构性改变。我们称之为‘静默期的回声’。如果您继续频繁触发这种状态——也就是您所说的,进入那种绝对专注的思考模式——大脑为了代偿这种过度负荷,可能会将这种暂时的感知偏移,固化为永久性症状。”

丁元英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波澜,仿佛医生在谈论的是一个与他无关的复杂金融模型。

医生观察着他的反应,试图从那双深邃的眼眸里找到一丝常人该有的忧虑或恐惧,但他失败了。

沉默片刻后,丁元英终于开口,声音平静而清晰,穿透了诊室里的凝重气氛:“我不需要治疗方案。”他看着医生,目光锐利如刀,“我需要这里记录的全部脑电图数据,以及所有声波刺激反应的原始数据。”

飞机穿行在平流层之上,舷窗外是无垠的云海。

丁元英将从诊所得到的数据包进行多层加密,通过卫星网络发送给了远在波士顿的托马斯·李团队。

邮件正文只有一句话,一句充满了他个人风格、不容置喙的指令:“不要治我,要解析我。”他不是病人,他是自己最复杂的研究课题。

几乎在同一时间,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一场关于金融伦理的顶级研讨会正在进行。

聚光灯下,苏清徽站在讲台上,她的声音温润而坚定,与这座城市浮躁的脉搏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习惯于谈论资本的回报率,却很少讨论资本的道德频率。”她抛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所谓长期价值投资,其本质并非捕捉市场情绪的波动,而是让资本的流动与社会进步的某个确定性趋势产生共振。当你投资一家致力于解决清洁能源难题的公司,你买入的不仅是它的股票,更是为一个更洁净的未来投下的一张信任票。这种共振,才是资本最稳定、最合乎道德的频率。”

她的眼讲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

会后,好几位国内顶尖公益科技基金的负责人主动找到了她,言辞恳切,他们看到了苏清徽理论背后那座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希望能借助她的渠道,引入真正具有耐心和远见的稳定资本。

那个夜晚,苏清徽几乎没有合眼。

她在一份名为《影响力投资路线图》的草案上,用笔尖勾勒着未来。

在文件的开篇,她用红笔特别标注了一行字:“核心原则:避免制造新的神话,重点培育投资标的自身的认知自愈能力。”她思考的,是如何让那些拥有潜力的项目学会自我造血、自我迭代,而不是永远依赖于某个“救世主”的输血。

次日清晨,旭日初升,她将这份尚显粗糙但充满热忱的草案通过加密邮件发给了丁元英。

在邮件的最后,她留下了一句简短的留言,像一个跨越时空的提问:“我们能不能不做救世主,而是做播种人?”

而在天序资本的核心腹地,一场代号为“普罗米修斯”的秘密行动已经正式启动。

艾米丽召集了包括技术天才陈晓雯在内的六名绝对骨干,进入了全封闭开发状态。

她们的目标,是构建“丁元英决策基因库”。

团队以丁元英过去十二年间全部四百七十三次重大调仓记录为样本,废寝忘食地提取着那些隐藏在冰冷数据背后的行为密码:风险偏好系数、仓位梯度模型、动态止损阈值、逆境加码函数……整整二十一项核心行为参数,被一点点剥离、量化、建模。

她们要打造的,是一个能够模拟丁元英思维方式的、可自我学习和迭代的“类丁元英”决策模拟器。

一周后,首次模拟测试启动。

在预设的美联储超预期加息的极端情景下,模型的响应策略与丁元英在历史类似情景下的真实决策,匹配度高达百分之八十九点六。

会议室里一片欢腾,艾米丽却异常冷静。

她看着屏幕上那逼近百分之九十的数字,对团队成员说出了那句她深藏已久的话:“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取代他,是让他能喘口气。”

就在这台“呼吸机”初见成效之时,一场精准的狙击不期而至。

塞巴斯蒂安·莫雷尔,这位欧洲资本界的“秃鹫”,联合了三家以凶狠着称的欧洲短线基金,在东京、孟买、悉尼三地市场,于同一交易小时内,对天序资本重仓持有的三支不同代码的新能源EtF,发动了海啸般的同步抛售。

巨额卖单瞬间砸穿了数个关键支撑位,一场“区域性连锁崩盘”的假象,通过彭博和路透的终端,闪电般传遍了全球。

亚太地区的Lp(有限合伙人)群组里,恐慌情绪开始蔓延,质疑的讯息此起彼伏。

维克多·申的电话第一时间打了进来,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罕见的急促:“艾米丽!这次没有预警?”

艾米丽的声音则像绝对零度下的冰,冷静得可怕:“维克多,我们不需要每次都预警。请看数据流。”她话音未落,一份实时热力图已经共享到维克多的屏幕上。

图上清晰地显示,在抛售发生的千分之一秒内,天序旗下三只早已布局好的对冲工具便已自动激活。

跨市场的套利程序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群,精准地迎向抛盘,通过复杂的衍生品组合,将净值波动死死地压缩在百分之一点三的窄幅区间内。

那看似汹涌的抛售浪潮,就像撞上了一座无形的海底山脉,瞬间被瓦解、吸收。

维克多·申盯着那条近乎水平的净值曲线,沉默了足足三秒。

电话那头传来他仿佛自言自语般的低叹:“我明白了。你们……你们连呼吸都设定了节拍器。”

上海,外滩的顶层公寓里,巨大的落地窗将黄浦江的璀璨夜景尽收眼底。

丁元英听完了艾米丽关于此次事件的全部汇报,从莫雷尔的突袭到系统的自动防御,他全程一言未发。

汇报结束后,他缓缓戴上一副特制的耳机。

里面播放的并非音乐,而是一段混杂着东京交易所实时广播、芝加哥期权报价和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合成音频。

这是托马斯·李的团队根据他的脑波特征,专门为他定制的“认知校准音轨”。

那恼人的蜂鸣依旧在背景里持续,但在这段熟悉的、充满秩序感的混乱声音中,他感觉思维的焦距正在被重新校准,一种熟悉的掌控感正从混沌中缓慢升起。

许久,他忽然开口,打破了一室的寂静:“把亚洲二期基金百分之十的额度,预留给苏清徽推荐的项目。”

艾米丽愣住了,这是她第一次在风控原则上直接提出异议:“先生,这不符合我们的风控模型。影响力投资的财务回报周期和不确定性都太高了。”

丁元英的目光越过窗外的江水,望向对岸陆家嘴闪烁的摩天塔楼,那里的每一盏灯都代表着一笔流动的资本。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有些回报,不在财务报表里。”

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像是在对艾米丽解释,又像是在对自己说:“而且……这才是她想要的战场。”

窗外江水奔流不息,一如多年前古城小巷里那个改变了他一生的雨夜。

只是这一次,他似乎已经不再需要完全听清那细腻的雨声了。

那场金融市场的短暂风暴,就像从未发生过。

丁元英的生活重新归于一种深度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并非休止,而是一种更庞大计划的序曲。

数周后,远离外滩的霓虹与喧嚣,在杭州云栖小镇一间不起眼的低功耗实验室里,丁元英独自一人站在一块巨大的白色书写板前,板上空无一字,他的眼神里,却仿佛已有一场新的风暴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