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李瑞的“互联网+教育”设想,弥补师资不足
发改委新任主任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以一种近乎窒息的沉默收场。与会的各厅局领导们,带着那份印在脑子里的、关于红山县未来的恐怖推演,脚步沉重地离开了会议室。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和文件、报告、会议打交道,习惯了用宏观的语言去描述问题,用四平八稳的方案去应对挑战。但今天,林舟用最原始、最冰冷的数据,将一个活生生的、正在溃烂的社会切面,血淋淋地摆在了他们面前。
那种冲击,远比任何声色俱厉的批评都要来得震撼。
教育厅厅长王建国,一个在教育系统干了三十多年的老资格,回到自己办公室后,一根接一根地抽烟,半小时就抽掉了小半包。烟灰缸里,烟头堆成了小山,正如他此刻的心绪。
林舟的数据模型,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他这些年引以为傲的“普九”成果下,那脓疮遍布的里子。师资流失、城乡差距、留守儿童的心理荒漠……这些问题他不是不知道,只是在日常繁琐的行政工作中,这些缓慢发作的病症,总被那些更紧急、更显眼的指标所掩盖。
直到林舟将时间快进,把五年、十年后的恶果直接砸在他脸上。
“厅长,发改委那边又来电话了。”秘书小心翼翼地敲门进来,“林常委请您和几位业务处长,下午三点过去一趟,说是有个关于红山县教育问题的专题研讨。”
王建国掐灭烟头,疲惫地揉了揉眉心。
躲是躲不过去了。那个年轻人,开会时就点了他的名,要一个“能让省城名师站在山村课堂里”的方案。
这怎么可能?
别说省城的名师,就是刚毕业的师范生,有几个愿意往那穷山沟里扎?就算用政策强压下去,待个一两年,找个由头也就跑了。待遇、前途、个人发展,哪一样是山村给得了的?
他带着满腹的愁肠和一肚子的“困难”,准时踏进了发改委的小会议室。
会议室里人不多,除了林舟、李瑞、马叔和苏晓,就只有他带来的两位处长。气氛比上午的大会要缓和,但那股无形的压力,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厅长,请坐。”林舟指了指对面的位置,开门见山,“上午时间有限,问题抛出来了,现在,我们需要一起找答案。”
王建国清了清嗓子,拿出了早已打好的腹稿:“林常委,您提出的问题,确实是我们教育工作的痛点和难点。我们厅里也一直在想办法,比如‘特岗教师’计划,还有对山区教师的定向补贴……”
他开始一条条列举现行的政策,试图证明教育厅并非毫无作为。
林舟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只是在他讲完后,平静地问了一句:“这些政策,执行了多少年了?”
“‘特岗教师’计划有五年了,定向补贴……”
“红山县的留守儿童比例,在这五年里,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林舟再次发问。
王建国的脸瞬间涨红,后面的话卡在了喉咙里。数据不会说谎,上午那张图表上,代表留守儿童的黄色光点,正是在这几年里爆炸式增长的。
“王厅长,我不是在追究责任。”林舟的语气缓和下来,“我只是想说明一点,用过去的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我们必须跳出现有的框架。”
他看了一眼身旁的李瑞。
李瑞正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代码和数据流,看得王建国带来的两位处长眼花缭乱。
“咳。”李瑞清了下嗓子,把笔记本转向众人。他没看王建国,而是直接对着屏幕上的一张逻辑图谱讲了起来。
“问题的根源,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不均。传统的解决方案,是‘人跟着资源走’,或者‘把资源运过去’。前者导致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家庭分离,后者则因为成本和人才意愿问题,效率极低。”
李瑞说话的语速很快,带着一种技术人员特有的、不容置疑的自信。
“所以,我的思路是,打破资源的物理形态。既然人过不去,资源也运不过去,那我们就让信息过去。”
他伸手在触摸板上一划,屏幕上的逻辑图谱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构架图。
“我称之为,‘红山县教育超体’计划。”
“超体?”王建国愣了一下,这词他只在科幻电影里听过。
“对,超体。”李瑞的眼睛亮了起来,那种光芒,是属于极客的狂热,“它的核心,不是盖学校,不是派老师,而是铺设一张看不见的‘天网’。”
“第一层,叫‘云端课堂’。”李瑞指着屏幕,“我们将和省城最好的几所中小学合作,在他们的王牌班级里,架设全景高清直播设备。每天,他们的每一堂课,都将实时、无延迟地传输到红山县每一个村小的教室里。”
“教室里不再需要讲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整面高清互动屏幕。省城的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清晰可见。村小的孩子们,和省城的孩子们,上的是同一堂课,用的是同一份课件,做的也是同一套练习。”
王建国皱起了眉:“这不就是以前搞过的‘远程教育’吗?效果并不好。学生对着一块屏幕,没互动,容易走神,老师也掌握不了学习情况。”
“不。”李瑞摇了摇手指,“那是1.0版本。我们要做的是3.0版本。”
“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会有一个答题器和一个麦克风。省城的老师可以随时提问,点名让红山县的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会通过定向麦克风实时传回。老师布置的随堂测试,学生通过答题器完成,系统会自动统计正确率,并即时反馈给主讲老师。哪道题错的人多,老师当场就能重点讲解。”
“这……”王建国和他的处长们面面相觑,这听起来,确实比单纯看录像要先进得多。
“这只是第一层,解决了‘听得懂’的问题。”李瑞的语速更快了,“第二层,叫‘AI辅导’。我们本地的老师怎么办?他们不用再费力去备那些自己都一知半解的课了。他们的角色,从‘主讲’,转变为‘辅导员’和‘学习教练’。”
“课后,学生的作业全部在线完成。系统自动批改,并生成每个学生独有的‘知识点掌握图谱’。哪些知识点薄弱,哪些题目反复出错,一目了然。然后,AI系统会自动推送相关的微课程视频和针对性练习,进行‘靶向治疗’。”
“本地的老师,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学生完成AI布置的学习任务,解答他们在个性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最重要的——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组织课外活动,弥补他们缺失的家庭关爱。技术负责‘教书’,老师负责‘育人’。”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王建国感觉自己的大脑有点不够用了。这个年轻人嘴里蹦出来的每一个词,都在冲击着他几十年来形成的教育观。
“第三层,”李瑞没给他们喘息的机会,继续说道,“叫‘数据决策’。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都会汇入‘教育超体’的大脑。一个乡,一个镇,甚至一个村,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如何,哪门学科是短板,哪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容易出现厌学情绪,数据会告诉我们一切。”
“教育局的决策,将不再是凭经验、拍脑袋。你们要做的,是看着数据仪表盘,像一个船长看着航海图一样,精准地调整航向。”
李瑞终于讲完了,他喝了一口水,看着目瞪口呆的王建国,补充了一句:“简单来说,我要把红山县的一万多名学生,变成一个整体。把所有的老师、教室、设备,都变成这个超级大脑的神经元。我们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通过提升整个系统的算力,来完成一次教育领域的整体进化。”
长久的沉默后,王建国的一位处长,颤颤巍巍地举起了手:“李……李主任,您这个设想,非常……宏伟。但是,操作起来,问题太多了。首先,网络问题,山里信号不好。其次,设备,您说的这些高清屏幕、答题器,一套下来得多少钱?全县铺开,这是个天文数字。还有,老师们能接受这种转变吗?他们能学会操作这些复杂的设备吗?”
一连串的“但是”,代表了所有传统官僚的思维定式。
李瑞笑了,他看向林舟,眼神里带着一丝“看吧,我就知道”的意味。
林舟没有说话,只是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在上面的茶叶。
李瑞转回头,看着那位处长,像看着一个还在用算盘的古代账房先生。
“第一,网络。‘能源互联网’计划正在铺设覆盖全省的量子加密光纤网络,教育专线可以免费借道,带宽和速度,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第二,设备。谁说要我们自己买了?我已经和国内几家顶尖的科技公司初步沟通过了。他们对打造全国第一个‘智慧教育示范县’的兴趣,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他们不仅愿意以成本价提供设备,甚至愿意投入技术团队,共同研发。这对他们来说,是比任何广告都有效的名片。”
“至于第三个问题……”李瑞的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老师们会不会用?学不学得会?王厅长,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觉得,是教会一个五十岁的乡村教师使用一套平板电脑难,还是眼睁睁看着他教出来的学生,五年后一半都进了少管所难?”
这句话,像一根针,精准地扎进了王建国最痛的地方。
他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李瑞站起身,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拿起笔,写下了一行字:
【技术的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人的问题,才是。】
他转过身,看着已经彻底失语的教育厅众人,最后说道:“我的方案说完了。给红山县的孩子们一个和省城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机会,还是继续让我们用‘特岗教师’和‘微薄补贴’去进行一场注定失败的表演。选择权,在你们手上。”
说完,他把笔一扔,坐回了林舟身边,像个打赢了仗却又觉得索然无味的将军。
整个会议室,安静得能听到窗外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林舟放下茶杯,杯底和桌面发出一声轻响,打破了凝固的空气。
他看着脸色变幻不定的王建国,缓缓开口。
“王厅长,我给你三天时间,不是让你来告诉我这件事有多难。”
“而是让你给我一份,教育厅将如何配合‘超体计划’,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的详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