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刀,落在了一份早已蒙尘的电子档案上。
临时驻地宾馆顶层的会议室,静得只听得见中央空调微弱的送风声和键盘清脆的敲击声。
林晚秋的目光,如同一束精准的激光,死死钉在技术团队刚刚传回的监控程序反馈数据上。
屏幕上,“zdhai_001”这个账户近两小时内访问过的文件目录,像一幅被解剖的神经网络图,铺陈开来。
在无数个被命名为“工作总结”、“会议纪要”的常规文件中,一个文件名刺眼地跳了出来:《2014-2016易地搬迁户名单(终审版)》。
这是一个Excel表格。
根据档案管理规定,这类涉及核心扶贫项目的敏感资料,早已封存超过三年,理论上,它只应存在于物理隔绝的服务器硬盘中,绝不应该出现在任何一台连接着互联网的个人设备上。
更诡异的是,它的访问记录显示,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它被连续打开了七次。
最后一次修改时间,定格在昨晚二十三点四十八分。
数字的幽灵,在无声地尖叫。
与此同时,凌晨三点的青禾镇,万籁俱寂。
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宿舍楼沉浸在墨色之中,唯独二楼角落的房间,还透出手机屏幕的微光。
林小禾将白天拍摄的那张楼梯拐角监控摄像头的线路图导入了加密文档。
她蜷在被窝里,指尖冰凉,却在屏幕上飞快地标注、放大。
那条本应收束于公共配电箱的线路,多出了一截不该存在的延长线。
它像一条灰色的毒蛇,贴着墙角,钻入东墙的第三道砖缝,伪装成不起眼的雨水管卡扣,一路蜿蜒,最终消失在镇政府后院的通讯井盖之下。
它绕过了家属楼的公共电路系统,直连着镇政府的核心通讯枢纽。
林小禾深吸一口气,迅速将这份标注清晰的图文资料打包,通过离线传输方式,发送至林晚秋指定的那个安全中转邮箱。
邮件正文只有一行短促的附言:线走东墙第三砖缝,伪装成雨水管卡扣。
清晨六点四十分,天色微明。
一辆黑色的SUV悄无声息地滑到镇中心小学后巷,停了下来。
林晚秋没有踏入校门,而是绕到了档案储藏间所在的那面外墙下。
晨光熹微,她一眼就看到了那处异常。
墙壁上,一块新补的水泥块颜色明显偏浅,像一块突兀的补丁。
在补丁的边缘,还残留着半截未被清理干净的灰色电线外皮,与林小禾发来的照片细节完全吻合。
她蹲下身,动作自然地佯装系鞋带,指尖却在粗糙的墙面上轻轻一刮,将那一点水泥碎屑和电线外皮的微粒,捻入一枚早已备好的微型采样袋中,封存。
物证到手。
回到临时办公室,她甚至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立刻拨通了陈秘书的加密电话。
“陈秘,”她的声音冷静而果决,“立即协调省厅技侦力量,对我们锁定的那个mAc地址绑定的备用手机号,进行全面的基站轨迹回溯。”
电话那头,陈秘书立刻应下。
林晚秋停顿了一下,补充道:“重点排查过去七天内,这个号码是否曾接入过镇财政所,或者县住建局的内网节点。”
她的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
在即将挂断电话前,她又低声补了一句:“如果这个号码曾经桥接过任何一个公文传输系统,我们就有了他越权调阅的实锤。”
上午九点整,阳光正好。
林小禾抱着一摞书,按照计划前往镇政府,名义是为“清泉读书会”送本周的推荐书单。
她特意从书堆里抽出一本硬壳精装版的《乡土中国》,这本书比其他的都厚重一些。
书页之间,夹着一张看似极其普通的纸质借阅登记卡。
这张卡片,内里乾坤。
它的夹层中,嵌着一枚比指甲盖还薄的超薄RFId记录芯片。
一旦靠近具备读取功能的电子设备,它便会自动激活,并悄无声息地留存下接触日志。
在政府大楼一楼的服务台,林小禾与值班员寒暄了几句。
她“无意”间将那本厚重的《乡土中国》放在了值班员常用来给手机充电的桌面上,书脊恰好压住了一台老式扫描仪的边缘。
那台扫描仪并未开机,黑着屏幕,像一件被遗忘的摆设。
不到两分钟,林小禾轻呼一声“哎呀,拿错书了”,又笑着将《乡土中国》取了回来,换上了另一本。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自然得像一次无心的失误。
事后,当这张借阅卡的数据被导出时,技术团队发现了惊人的事实:那台看似关机的扫描仪,其USb接口曾有过一次极其短暂的、仅持续0.6秒的供电记录。
这完全符合一种远程唤醒式数据窃取装置的特征反应。
更关键的是,那枚RFId芯片,在那短暂的接触中,记录到了一个近在咫尺的陌生设备信号。
设备名赫然显示:ZdhpoLIcY。
与昨夜登录钓鱼链接的账户,完全一致。
中午十二点十五分,陈秘书的紧急消息如期而至。
“晚秋同志,结果出来了!”他的声音里压抑着一股巨大的兴奋,“经溯源确认,那个备用手机号在过去一周内,有过三次连接至县住建局oA系统的记录!每次都是通过临时授权端口。操作者使用的,是周德海本人的工号令牌!”
林晚秋的心猛地一跳。
“但是!”陈秘书的语气一转,“三次登录的Ip地址,物理来源并非县住建局,也不是周德海的办公室,而是指向镇政府档案室旁边的……维修配电箱!”
一瞬间,所有的线索都串联了起来。
林晚秋立刻意识到,对方不是在单纯地偷看资料。
他是在利用物理接入的方式,伪造“合法登录”的假象,在系统后台刻意制造“合规痕迹”!
一旦未来审计追查,所有的记录都会显示是周德海本人在合规的系统内进行的操作,以此混淆视听,金蝉脱壳。
好一招釜底抽薪。
林晚秋的眼神骤然变冷。
她当机立断,对着话筒下令:“陈秘,立即启动‘影子账户’预案。”
“影子账户”,联合调查组制定的最高风险等级反制措施。
即以一个完全虚假的、但拥有高级别权限的身份,注册一个受调查组完全控制的账号,模拟上级部门,直接向下级目标下发一道无法拒绝、必须立即响应的紧急核查通知。
这是一招险棋,也是一张最后的王牌。
它将逼迫那条藏在暗处的鱼,不得不再次使用他自以为安全的非法终端,来响应这条来自“上级”的致命指令。
傍晚六点,夕阳的余晖像一条条金色的鞭子,斜斜地抽打在镇政府空荡的走廊里。
林小禾借口归还昨天“拿错”的图书,再次进入了那栋家属楼。
这一次,她的口袋里多了一样东西。
在楼梯间那个陈旧的电箱上方,她悄悄地,将一枚伪装成电源插座指示灯的微型红外摄像头,牢牢地粘了上去。
镜头,正对着那扇紧闭的档案储藏室铁门。
夜幕,再次降临。
当晚八点十七分,临时驻地的屏幕上,那个伪装成指示灯的摄像头传回了实时画面。
一道黑影,悄无声息地推开了档案储藏间的门。
他闪身而入,立刻反锁。
黑影穿着一件深色的夹克,身形轮廓与周德海高度吻合。
他没有开灯,只是借着手机屏幕的光,熟练地从一个文件柜的夹层后,拖出了一台便携式笔记本电脑,迅速插入一个U盘。
电脑开机。
十分钟后,屏幕上猛地弹出一个伪造的红头文件提示框,标题醒目,语气严厉:【紧急通知:根据省纪委最新要求,请于24小时内完成《扶贫资金二次核验表》的最终数据上传。】
画面中,那男子的手指明显一颤。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在键盘上敲击起来,准备登录系统。
高清的红外摄像头,将他输入工号和密码的每一个动作,都清晰无比地记录了下来。
一串字符,在林晚秋眼前的分析软件中被实时还原。
林晚秋盯着屏幕上那串被破译的密码,全身的血液仿佛在瞬间凝固。
她终于明白,父亲当年签署的那份原始审批单,那份证明他清白的、却离奇失踪的关键文件,正是从这个阴暗的角落,被用同样的方式,悄然替暗,篡改,直至湮灭。
罪恶的根源,在此刻,以最赤裸的方式,暴露在她眼前。
而如今,执剑之人,必须是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