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汴京早餐合伙人 > 第250章 人间至味是心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小满的离世,如同太湖上最亮的一颗星辰陨落,在无数人心中留下了难以填补的空缺。学院上下悲恸万分,太湖畔的百姓自发素衣夹道,天下知味者无不哀悼。然而,正如她生前所践行的那般——至味之道,生生不息。她的肉体虽逝,但其精神、其理念、其倾注毕生心血所培育的基业与传人,已如种子般深植于这片土地,乃至更广阔的世界,茁壮生长,开花结果。

赵琰在经历了一段深切的悲痛后,将无尽的思念化为整理爱妻遗着、督导儿孙、关注学院发展的动力。他变得愈发沉静,时常独坐于“知味居”庭院那棵繁茂的桂花树下,一坐便是半日,目光悠远地望着湖光山色,仿佛在与逝去的爱人进行无声的对话。赵明轩夫妇极为孝顺,携孙儿辈常伴左右,承欢膝下,将学院打理得井井有条,事事禀报,让父亲在晚年依旧能感受到学院蓬勃的生机与自己毕生心血的延续。阿卯虽也老迈,却依旧坚守药堂,将林小满生前未尽的药膳研究笔记逐一整理验证,与赵明轩合力完成了《食圣林夫人药膳精要》的编纂,了却一桩心愿。

时光荏苒,又是五年光阴如水般流过。学院在赵明轩的执掌下,不仅继承了父母的衣钵,更顺应时势,开设了“万国饮食文化交流史”、“药膳与普惠民生”等新学科,将“至味”理念与经世济民更深结合,影响力日益深远。来自西洋、南洋、东瀛的学者络绎不绝,学院俨然已成为世界饮食文化研究与交流的圣地。林小满的名字,与“食安”、“药膳”、“和谐”等词汇一起,被载入史册,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

这一日,是赵琰的七十大寿。学院并未张灯结彩大肆庆祝,依着赵琰淡泊的性子,只在“知味居”设了简单的家宴。与会者除了赵明轩一家,便只有阿卯、石坚、巽风、周平、云舟、素心等寥寥数位相伴一生的老友与核心弟子。夕阳西下,晚霞将太湖染成瑰丽的锦缎,庭院中桂香暗浮,气氛温馨而宁静。

筵席菜肴皆是赵明轩依据父亲平日口味,亲手烹制的家常菜:一碟清炒太湖莼菜,嫩滑爽口;一碗蟹粉豆腐,温润鲜香;一盅小火慢炖了一日的火腿冬瓜汤,清淡醇和;主菜是赵琰素来喜欢的荷叶粉蒸肉,酥烂不腻,荷香四溢;佐餐的是一壶温热的、学院自酿的桂花蜜酒。没有珍稀食材,没有繁复技法,唯有恰到好处的火候,对食材本味的极致尊重,以及融入每一道菜品中的真挚心意。

众人围坐,笑语晏晏。孙儿辈绕膝,稚语童声为宴会增添了无限生机。赵琰看着儿孙满堂,老友在侧,学院兴盛,苍老的面容上露出了欣慰而平和的笑容。他举杯,目光缓缓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声音虽略带沙哑,却沉稳有力:

“今日老夫寿辰,蒙诸位不弃,相聚于此。回首此生,跌宕起伏,历经风雨,然上苍待我不薄。年少时,得遇名师,明志向;壮年时,得遇良配,共此生;更与诸位知己,携手并肩,创此学院,传此‘至味’之道。而今,见明轩成才,学院兴旺,理念广传,老夫心中,已无遗憾。”

他顿了顿,眼中泛起追忆的柔光,望向庭院中林小满亲手栽种、如今已亭亭如盖的桂树,轻声道:“小满生前常言,‘人间至味,不在珍馐,而在用心,在温情,在平安’。如今我方更深切地体会到,这‘至味’,是容嬷嬷冬日里的一碗热粥,是胡爷爷笔记中的殷切期望,是与小满在‘五味居’相濡以沫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是学院初创时师生共食的那一锅‘和气羹’,是西域大漠中同饮的一囊清水,是东海归来后劫后余生的那碗安神汤,也是此刻……与诸位至亲好友共享的这桌家常饭菜,儿孙承欢的这片笑语。”

他举起酒杯,杯中蜜酒荡漾着琥珀色的光晕:“这杯酒,敬小满,愿她在天有灵,安息含笑;敬胡爷爷、容嬷嬷,以及所有先我们而去的故人;敬在座的诸位,风雨同舟,不离不弃;更敬这天下苍生,愿人人知食之本,晓味之真,安居乐业,共享太平。人间至味,莫过于此。”

“人间至味,莫过于此!” 众人齐声应和,举杯共饮。杯中酒甘醇,心中情更浓。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喧嚣的喜庆,唯有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满足,弥漫在这方小小的庭院之中。

宴席散后,月色如水,洒满庭院。赵明轩携妻儿恭敬告退,阿卯等人也知趣离去,留赵琰一人在院中静坐。他拄着拐杖,缓缓走到那棵桂树下,伸手抚摸着粗糙的树干,仿佛在触摸流逝的岁月与爱妻留下的温度。夜风拂过,带来湖水的气息与若有若无的桂花香,沁人心脾。他抬头望向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繁星点点,如同无数双温柔注视的眼睛。

他缓步走回书房,在书案前坐下。案上,整齐地摆放着林小满生前常用的那套文房四宝,还有一叠她未写完的手稿。赵琰提起笔,蘸饱了墨,在一张洁白的宣纸上,缓缓写下了四个大字:

“至味归真”。

笔力苍劲,沉静从容。这四字,凝结了他与林小满一生的追求、磨难、荣耀与最终的领悟。

写完,他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了彻底释然与安详的神情。他慢慢踱到窗边,望着窗外万籁俱寂的夜色,太湖在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学院各处的灯火大多已熄,只余巡夜人孤独的灯笼光点,在夜色中缓缓移动。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那么美好。

他回到榻边,和衣躺下,手中轻轻握着那只装有林小满一缕青丝的香囊,缓缓闭上了眼睛。嘴角,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满足的微笑。

窗外,月华皎洁,星河璀璨。太湖的波涛声,如同温柔永恒的催眠曲。

这一夜,“文华公”赵琰,在睡梦中安详离世,面容平静,如同熟睡。终年七十。

他与一生挚爱林小满,终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团聚,继续他们关于“至味”的探讨了。

消息传出,举国哀悼。帝后下旨追赠,天下厨行、医家、文士、乃至无数受其理念恩泽的百姓,自发悼念。赵琰与林小满合葬于学院后山,墓庐简朴,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墓碑上,刻着赵琰手书的“至味归真”四字,以及一行小字:“赵琰 林小满 夫妇安息于此”。墓旁松柏常青,象征着他们传承的理念,永世长青。

多年以后,赵明轩已成为一代宗师,其孙辈亦在学院中崭露头角。学院历久弥新,“至味”理念随着商船与使节,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实现了“味载千秋”的宏愿。而“人间至味,莫过于此”这句话,也成了后世对平淡、真诚、和谐、安宁生活最美好的注解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