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汴京早餐合伙人 > 第249章 岁月沉香与星火不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9章 岁月沉香与星火不灭

东海归来的波澜,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沉淀为学院编年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内化为赵琰、林小满等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与智慧。那枚在归墟之门耗尽灵光、变得朴拙无华的玉佩,被林小满用锦囊妥善收好,与胡爷爷的笔记一同珍藏于“知味居”密室深处,成为一段传奇的见证。生活的重心,重新回到了太湖之滨这片他们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沃土。

岁月如水,静静流淌。转眼又是十年光阴。

这十年,是“中华美食药膳学院”真正步入鼎盛、惠及四海的十年。在赵琰、林小满的悉心经营与朝廷的持续支持下,学院规模不断扩大,分苑开设至岭南、巴蜀、幽燕,乃至通过海上商路,与南洋、琉球等地建立了交流学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子从四面八方而来,研习《至味真经》,将“食以安为先,味以和为贵”的理念播撒向五湖四海。学院编纂的《四夷食鉴》、《万邦药膳谱》等巨着刊行天下,被译作多种文字,成为沟通东西方饮食文化与医学的桥梁。林小满提出的“母婴食养”、“四时顺养”等理念深入人心,惠及万千百姓。赵琰主持的“文明同化馆”更是成绩斐然,通过饮食文化交流,潜移默化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与边疆稳定。昔日“食圣”与“文华公”的名望,已超越了江湖与朝堂,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

学院的核心——“知味居”,却愈发宁静。赵琰与林小满已生华发,渐少亲理具体事务,将学院日常交由以云舟、素心为代表的第二代弟子以及成长起来的赵明轩共同管理。赵明轩年届而立,早已褪去青涩,成长为一位气度沉静、学贯中西、仁心睿智的学院院长。他不仅完美继承了父母的技艺与理念,更以开阔的视野推动学院与海外学苑的深度合作,并主持编纂了集大成的《至味通鉴》,被誉为“小食圣”,深受爱戴。阿卯虽年事渐高,仍担任药堂首席顾问,他的鼻子依旧是学院鉴定药材、研发新方的“定海神针”,只是更多时间用于着书立说,将毕生所学系统整理,传于后人。

林小满的生活,真正步入了她曾向往的“人间至味”之境。每日清晨,她与赵琰在湖畔散步,看晨曦浸染湖面,听学子们朗朗书声;上午,或在书房翻阅各地学苑送来的札记,或去药圃看看新栽的草药,偶尔兴致所至,会去厨堂亲手做一两道小菜,与老友们分享;午后,一盏清茶,一卷闲书,或与赵琰对弈一局,享受岁月静好;夜晚,灯下与儿孙辈闲话,听他们讲述学院趣事、海外见闻,其乐融融。她依然会佩戴那枚已无灵光的玉佩,摩挲着它温润的质地,心中充满对胡爷爷的感恩与对过往岁月的怀念。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如今忆起,已如窗外的太湖烟波,浩渺而平静,化作了生命底蕴中最沉静的力量。

这一日,是赵琰的六十寿辰。学院并未大肆操办,只邀了最亲近的弟子、老友,在“知味居”设了一场温馨的家宴。筵席由赵明轩夫妇亲自操持,菜品皆是二老平日所爱,食材寻常,却极致用心:春日里腌下的嫩笋,夏日晒干的荷叶,秋日收获的新米,冬日窖藏的陈酿……每一道菜,都凝结着时光的味道与感恩的心意。没有山珍海味,唯有温情与敬意在席间流淌。

宴至酣处,赵明轩携妻儿举杯敬酒:“父亲,母亲,孩儿谨以此杯,敬二老半生辛劳,开创基业;敬二老相濡以沫,传承至味;更敬这天下学子,因二老之故,能知食之本,明味之真!”

赵琰与林小满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赵琰举杯,慨然道:“此生最大幸事,非位极人臣,非名满天下,而是得遇小满,共此一生,育此佳儿,更有诸位挚友弟子相伴,将此‘至味’之道,薪火相传,惠泽世人。这人间至味,莫过于此。”

林小满含笑点头,轻声道:“是啊,人间至味,莫过于寻常烟火,知己在侧,传承有望,心安即是归处。” 她环顾满堂儿孙弟子,目光最后落在身旁相伴一生的赵琰身上,心中充满了圆满的宁静。

寿宴之后不久的一个秋夜,月色皎洁。林小满忽有所感,让赵明轩陪着她,再次打开了那间珍藏往事的密室。她取出那枚玉佩,在月光下细细端详。玉佩依旧古朴,但在清冷的月辉下,其内部那粒沉寂多年的金色光点,竟再次泛起了极其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莹润光泽,不再炙热,不再指引,而是如同沉睡的星辰,恬静地呼吸着。

“明轩,你看。”林小满将玉佩递给儿子。

赵明轩接过,凝神感受,亦察觉到那丝微弱的生机,讶然道:“母亲,这……”

林小满微微一笑,目光悠远:“胡爷爷当年留下它,或许并非只为护我们一时平安,更是将一份‘缘’与‘责任’交托。它曾助我们度过劫难,如今沉寂,或许是使命暂告段落,又或许……是在等待新的契机,等待下一个需要它指引的‘有缘人’。” 她轻轻握住儿子的手,将玉佩放在他掌心,“这玉佩,还有胡爷爷的笔记,以及我们这一生的心得,日后,便由你来保管了。不必执着于探寻其全部秘密,只需记得,无论何时,持守本心,以食安人,以味载道,便是对这传承最好的延续。”

赵明轩郑重接过,感受到玉佩传来的微弱暖意,仿佛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许:“孩儿定不负父母所托,不负胡太爷爷之望。”

又过了几年,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林小满在药圃修剪花草时,偶感风寒,一病不起。她自知大限将至,神色安然。赵琰日夜守候在榻前,紧握她的手,一如当年。众弟子儿孙环绕榻前,悲戚难抑。

林小满望着窗外的桃李芬芳,气息微弱,却笑容平和:“莫哭……我这一生,得遇良人,传承所学,见学院兴盛,儿孙成才,已无憾事……记住,‘至味’不在珍馐,而在……用心……”

她又看向赵琰,眼中是跨越一生的深情与不舍:“夫君……我先走一步……在那边……等你……依旧……给你做……开水白菜……”

赵琰老泪纵横,哽咽难言,只是重重颔首。

是夜,星垂平野,月满西楼。“食圣”林小满,在夫君赵琰与儿孙弟子的陪伴下,溘然长逝,面容安详,嘴角犹带一丝浅笑。消息传出,举国同悲,天下厨行、医家、乃至受其恩泽的百姓,无不哀悼。

赵琰强忍悲痛,为爱妻举办了简朴而庄重的葬礼,依其遗愿,葬于学院后山一处可俯瞰太湖的山坡上,墓前植松柏,立一石碑,上书:“先妣林氏小满之墓”,旁刻一行小字:“至味归真,慈心永存”。

送葬那日,太湖上空,竟有成千上万只白色水鸟盘旋不去,鸣声清越,如泣如诉,良久方散。百姓皆言,此乃万灵感念“食圣”恩德。

林小满虽逝,但其精神与理念,已深深融入学院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卷典籍,每一位学子的心中。赵明轩继任院长,承继父母遗志,将学院治理得愈发兴旺。赵琰在丧妻之痛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整理林小满生前札记、编纂《食圣林夫人言行录》之中,以此寄托哀思,延续传承。

岁月沧桑,英雄老去。然而,星火不灭,至味永传。太湖的波涛依旧日夜拍岸,学院的灯火依旧彻夜长明,朗朗书声与人间烟火交织,诉说着一个关于爱、温暖、文明与传承的永恒故事。

而那只锦囊中的玉佩,在无人察觉的深夜,偶尔会闪过一丝极淡的星光,仿佛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等待着下一个轮回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