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亩产依然达到一千四百斤左右,折合约十二石。
土豆亩产也有一千一百多斤,折合约九石五斗。
当这些数据与南方局部地区风调雨顺,获得大丰收的数据:御麦亩产五石三斗,红薯亩产高达十七石,土豆亩产十六石。
一同呈报朝廷时,整个朝野再次为之震动!
对比实在太鲜明了!
在如此大旱之年,这些由“嘉禾夫人”带来的新作物,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抗逆性和令人安心的产量!
“祥瑞嘉禾,旱年保收”的名声不胫而走。
一时间,大江南北,到处都在传颂“大明神农氏”李春芽的伟大功绩,感念她带来了救命神粮。
还出现了口口相传的歌谣:
“嘉靖年,天灾连,北地旱,南边淹。
多亏了,神农娘娘降人间,李春芽,名儿传。
梦里有神人,赐下金蛋蛋,红团团,黄灿灿。
种到地里不挑田,耐旱又高产。
一亩收得十石粮,活命救苦难!
神农娘娘功德大,百姓牢牢记心间!”
“说嘉禾,道嘉禾,嘉禾好处实在多!
小麦黍米旱死了,御麦红薯还挺着。
土豆埋在地底下,旱涝都能有收成。
李春芽,手儿巧,神仙梦里来教导。
种出嘉禾救万民,她是咱的活神农!”
这些歌谣通过走街串巷的货郎、逃荒的难民、田间地头的农夫之口,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它们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将“李春芽”和“活神农”的名字,深深植入每一个听闻者的心中。
然而,这铺天盖地的赞誉声,很快引起了西苑之内嘉靖帝的注意。
嘉靖帝看着各地称颂李春芽的民间歌谣和士子文章,眉头微微蹙起。
嘉靖帝崇尚玄修,追求长生,同时也极其看重自己“圣明之主”的声名。
如今民间只知有“神农”李春芽,却少有人提及这是他这位皇帝慧眼识珠,大力推广的结果,这让他心中隐隐不悦。
善于揣摩圣意的司礼监太监和部分官员立刻察觉到了这股风向。
很快,一道无形的指令通过非正式的渠道传达下去:
各地在宣扬“嘉禾”功绩时,务必重点强调“此乃皇上圣心独运,洞见祥瑞,大力简拔贤能、推广嘉禾所致”。
要着力突出皇上“仁德布于四海,慧眼识珠于未显”的千古明君形象。
于是,舆论的风向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
“嘉靖帝仁政识人,乃千古一帝”的说法,开始与“大明神农氏”的功绩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被放在了前面。
一场潜在的“功高盖主”的危机,在尚未掀起波澜时,便被无声地引导和化解了。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林景衡负责水利工程的第三个年头。
工程在艰难中稳步推进,但在汉水一段关键渠道的贯通处,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
他们需要让水流穿越一段地质复杂,极易渗漏和坍塌的疏松山体。
传统的开凿方法在这里完全失效,刚刚挖好的渠道,一夜之间就可能被渗水泡软坍塌,进度严重受阻,甚至一度停滞不前。
工地上弥漫着焦虑和沮丧的情绪。
林景衡心急如焚,整天整夜地带着人在那段山体周围反复探查,测量数据,苦苦思索对策。
人都瘦了一圈,眼窝深陷。
他在信中询问春芽,征求春芽的意见。
春芽在信中提及一些关于“加固”、“导流”的零散思路。
提到了熬制浆糊抿被子做鞋底,结实又耐用,可不可以把这种做法用在砖石加固上。
春芽提出一个具有创意性的想法:
是否可以用粘性大的胶泥加石灰,做成像浆糊一样粘性大的材料来固定砖石,如此隧道支护方可稳固。
(春芽巧妙的为景衡指明,可以用简单的材料做出堪比水泥一样的东西。)
景衡受到启发,又结合了当地老石匠的经验,终于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极其大胆的方案。
“分段支撑,砖石衬砌,粘性加固,暗渠导流”。
就是不再追求一次性挖通巨大的明渠,而是先开挖较小的隧洞。
然后立即用砖石从内部加固衬砌,用春芽口中的粘性材料浇灌,形成坚固的暗渠通道,以此对抗疏松的土质和渗水。
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刻遭到了工部派来的大多数技术官员的强烈反对。
“林大人,此法闻所未闻!”
“在山腹中砌砖?这得耗费多少人工和砖石?”
“万一衬砌不牢,水压冲垮,前功尽弃啊!”
“太冒险了,还是另寻他路稳妥!”
面对几乎一边倒的反对声,林景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但他回想起春芽信中那句“非常之事,需有非常之胆魄”。
以及她提到的“胶泥加石灰”,“隧道支护”的概念,心中陡然生出一股勇气和决断。
他力排众议,站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声音沙哑,坚定不移:“诸位!常规之法已然无效,若固步自封,工程将永无完成之日!
此法看似耗费巨大,实则是解决眼下困境唯一可行之路!
所有责任,由我林景衡一力承担!
我立下军令状,此法,必成!”
他的坚持和担当,最终说服了部分人。
在他的亲自督战下,新的方案开始实施。
砖石,石灰,胶泥,一起被河工们一块块的堆砌在隧道中。
几天后竟然真的纹丝不动,非常牢固。
众人大喜,其余各位技术人员也是赞叹不已。
此中过程充满艰辛,但每一次小的成功都鼓舞着人心。
隧道挖通,内部全部用砖石加固,清澈的汉水终于顺着那条坚固的暗渠,安然穿过那段令人头疼的山体,奔流向北。
此时,整个工地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
捷报和详细的奏折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京城,直抵御案。
嘉靖帝仔细阅读了奏折。
了解了整个攻坚过程,尤其是林景衡在巨大压力下力排众议,果断决策并最终成功的细节。
嘉靖帝脸上露出了难得的满意笑容。
他欣赏这种临危不乱的定力和解决问题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