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围魏以赵”的战略决策,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笼罩在“何记”上空的沉重阴霾。尽管前路凶险未卜,但明确了敌人和战场,反而让整个团队从之前那种无形的压抑中挣脱出来,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何雨柱那破釜沉舟的决心,如同一支强心剂,注入了“何记”的每一根毛细血管。
香港总部,成为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战时指挥部。
何雨柱坐镇中枢,运筹帷幄。他将办公室直接搬到了战略研究室,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汇率波动、大宗食材期货价格、以及“何记”在香港、上海、伦敦、新加坡四地核心店的实时运营数据。墙上挂着的巨幅世界地图,被红蓝两色的标记针密密麻麻地标注出供应链节点、目标市场、潜在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信息。
资金是远征的血液。何雨柱亲自披挂上阵,与时间赛跑,启动了代号“启明星”的融资计划。他没有再通过投行,而是直接约见了丰裕资本的郑总、华晟资本的李总,以及两家之前有过接触、以长期价值投资着称的欧洲和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亚太区负责人。会谈是高度机密且极其艰难的。何雨柱没有粉饰太平,而是坦诚了“何记”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巨大机遇,展示了详尽的海外拓展方案和风险评估报告。他兜售的不是一个财务故事,而是一个关于中华饮食文化全球化、关于构建可持续餐饮帝国的愿景。
“我们要找的不是财务投资者,是战略合伙人。”何雨柱在视频会议中,目光锐利地看着屏幕那头的潜在投资者,“我们需要的不只是钱,是你们在全球的网络、对当地市场的洞察、以及应对复杂监管环境的能力。‘何记’愿意出让部分股权,但我们必须拥有品牌和业务的主导权。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他的坦诚和远见,打动了以谨慎着称的新加坡“淡马锡”旗下的一家专注消费升级的基金。经过数轮艰苦谈判,对方最终同意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何记”一轮规模可观的私募配售,并承诺在东南亚市场提供资源支持。几乎同时,丰裕资本和华晟资本也联手追加投资。巨额资金的到位,为海外远征备足了弹药。
与此同时,两路先锋,已如离弦之箭,射向目标。
南路,由何晓挂帅,直指新加坡。 何晓深知此战关乎个人威信和公司战略,拿出了十二分的拼劲。他没有选择常规的高端商场铺位,而是出人意料地拿下了一栋位于使馆区和金融区交汇处的、具有浓厚殖民风格的历史保护建筑。他提出的概念是“何记·星洲会馆”,旨在打造一个融合顶级粤菜、南洋风味创新茶点、私密宴请、文化沙龙于一体的高端会员制俱乐部。设计与运营团队由香港顶尖人才和新加坡本地精英混编,既保证“何记”基因,又深度本地化。何晓事必躬亲,从厨房设备的进口报关,到当地员工的培训,甚至菜单上每一道菜的英文翻译是否传神,都一一过问。他要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标准,在新加坡这个亚洲桥头堡,树立起“何记”不可撼动的标杆形象。
西路,由欧阳文山领衔,目标伦敦。 欧阳的任务更为艰巨,他要在西方餐饮的心脏地带,打响“何记”的名号。他放弃了购买现成物业的快捷方式,而是在梅菲尔区选中了一处待售的维多利亚时期联排别墅,计划将其改造为“何记·伦敦公馆”。这注定是一个耗资巨大、周期漫长的工程。欧阳文山展现出其高超的资源和舆论运作能力。他聘请了曾为多个奢侈品牌和博物馆操刀的设计大师,方案几易其稿,力求在极致奢华与现代审美中,巧妙融入东方禅意。他提前大半年就开始在英国主流媒体和美食圈预热,通过精心策划的专访、品鉴会,讲述“何记”从香港街边摊到国际舞台的传奇故事,突出其“匠心”与“传承”,吊足了伦敦上流社会的胃口。他的目标,不仅是开一家成功的餐厅,更是要将其打造成一个文化地标。
而在大后方,何雨柱对国内的“钉子战略”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中华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协同中心”(原“何记饮食文化研究院”)的揭牌仪式,举办得低调而隆重。何雨柱成功邀请到了多位国宝级烹饪大师、着名文化学者和部委下属研究机构的负责人担任顾问或特约研究员。揭牌仪式上,没有炫目的宣传片,而是举办了一场名为“一汤一世界”的小型研讨会,聚焦一道看似简单的“开水白菜”,探讨其背后蕴含的刀工、火候、汤艺的极致追求,以及其中蕴含的“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研讨会内容扎实,格调高雅,受到了业内一致好评,巧妙地规避了敏感的商业宣传,却在更高层面确立了“何记”的文化地位。
“何记味典”子品牌则继续深耕国内市场,何雨柱采纳了娄晓娥的建议,推出“寻味中国”系列,与云南的松茸、浙江的火腿、福建的鱼丸等地理标志产品合作,开发高端预制菜和调味品,并通过直播带货、美食KoL探店等形式,精准触达新生代消费群体,业绩增长迅猛,成为了集团稳定的现金流来源。
然而,远征之路,绝非坦途。
何晓在新加坡遇到了第一个下马威。当地一家背景深厚、主打高端潮州菜的老牌餐饮集团“金海楼”,视“何记”为入侵者,开始了一系列狙击行动。先是“何记”的装修许可被以各种理由拖延,接着本地几家有影响力的美食评论网站突然出现大量关于“何记”“口味不正宗”、“价格虚高”的负面评论,明显是有组织的水军行为。更麻烦的是,几家原本谈好的本地高端海鲜供应商,突然以“产能不足”为由婉拒合作。
“爸,他们这是地头蛇要给我们外来户立规矩!”何晓在越洋电话中愤懑不已。
“慌什么?”何雨柱的声音异常冷静,“这说明他们怕了!地头蛇有地头蛇的打法。他拖你许可,你就去找更大的菩萨!让淡马锡那边的朋友帮忙疏通关系。他黑你口碑,你就用品质说话!搞开业前品鉴会,邀请当地真正的美食家、媒体和外交官,用菜堵住他们的嘴!供应商?新加坡没有,就去马来西亚找!去印尼找!活人还能让尿憋死?记住,你是去过江的猛龙,不是去乞食的乞丐!姿态要低,手段要硬,骨头要正!”
何雨柱的指点,让何晓茅塞顿开,立刻调整策略应对。
而在伦敦,欧阳文山面临的则是另一种挑战——文化差异和苛刻的媒体。《泰晤士报》的一位资深美食评论家在参观完尚在装修的“何记·伦敦公馆”后,发表了一篇略带嘲讽的文章,质疑“将东方饮食置于如此西化的奢华环境中,是否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背叛?”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柱子,英国佬讲究这个,他们认为美食应该更‘纯粹’。”欧阳文山汇报。
“纯粹?”何雨柱笑了,“告诉他,美食的纯粹在于味道和用心,不在于装修风格。我们展示的不是符号的堆砌,是自信的融合。不要急着辩解,等开业后,请他来吃饭。让他用舌头来评价。”
就在这海外拓展如火如荼、国内根基稳步加固之际,一个来自北方的微妙信号,再次悄然而至。
之前那位递送警告信的“顾问”,再次通过非正式渠道,向欧阳文山传递了一句话:“听闻何老板近来在国际上颇有建树,可喜可贺。然根基在内,枝叶在外,本末不可倒置。”
这句话,看似祝贺,实则警告意味更浓。提醒何雨柱,不要以为出海了就万事大吉,你的根还在我这里。
何雨柱听到转述,只是淡淡一笑,对欧阳文山说:“回复他:树大根深,方能枝繁叶茂。内外兼修,才是正道。多谢挂心。”
这是一次无声的过招。何雨柱的回应,不卑不亢,既承认了“根”的重要性,也申明了“枝叶”向外发展的必然性和正当性。
放下电话,何雨柱走到世界地图前,看着代表新加坡和伦敦的两个光点,目光深邃。扬帆出海,前路注定风雨飘摇。但他知道,“何记”已经没有退路,唯有乘风破浪,才能抵达彼岸。真正的较量,已经从香江之畔,延伸到了全球的舞台。而这场远征的成败,将最终决定“何记”的命运,是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成功品牌,还是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华人商业传奇。
黎明前的黑暗中,“何记”的航船,已然扯满风帆,驶向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深蓝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