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记”总部顶层的露台,已成为何雨柱思考重大决策时最常驻足的地方。维多利亚港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动他两鬓日益明显的白发。那份来自北方的、语焉不详却分量千钧的“最后通牒”,并没有让他惊慌失措,反而像一剂清醒药,让他彻底看清了未来的道路。真正的传承,不是守住现有的版图,而是为“何记”这艘航船,培养出能驾驭更大风浪的接班人,并绘制出能航行更远的海图。
他回到办公室,巨大的红木办公桌上,摊开着“何记”最新的全球业务报表和一份何晓提交的、关于进军东南亚市场的激进方案。何雨柱没有立刻审批方案,而是按下内部通话键:“晓娥,晓儿,还有欧阳主编、郑总,半小时后,小会议室开会。”
半小时后,核心成员齐聚。气氛有些凝重,大家都隐约感觉到了什么。
何雨柱没有绕圈子,开门见山,目光首先落在儿子何晓身上:“晓儿,你提交的东南亚方案,我看了。魄力很大,市场分析也很细。但是,你想过没有,如果我们全力投入东南亚,北边那位‘朋友’突然给我们断粮(指高端食材供应),或者在我们的关键口岸(如广州、上海)设置障碍,我们怎么办?后院起火,前线还能安心打仗吗?”
何晓愣了一下,他显然更多考虑了市场机会,对潜在的政治风险预估不足:“爸,我们和北边的供应商有长期合同,而且……我们也可以开发替代渠道……”
“合同?”何雨柱轻轻摇头,语气带着一丝历经沧桑后的淡然,“在绝对的力量面前,合同有时只是一张纸。替代渠道?谈何容易!顶级火腿、陈年花雕、特定产区的干货,不是一朝一夕能找到替代的。我们不能把命脉,寄托在别人的善意或者市场的侥幸上。”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写下了两个词:“根基” 与 “未来”。
“各位,”他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面孔,“我们打赢了上一仗,靠的是什么?不是我们多有钱,多会资本运作,而是我们的根扎得深!是我们的菜品过硬,是我们的老师傅手艺没丢,是我们的客人认我们这块牌子!这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的‘压舱石’!”
他用力在“根基”上画了一个圈。
“而现在,我们面前摆着两条路。”他在“未来”下面画了两个箭头。
“一条,是晓儿画的,向外扩张,开疆拓土。这条路没错,是方向。但另一条,”他重重地在旁边又画了一个箭头,指向下方,“是向内深耕,把我们的根,扎得更深、更牢!深到任何人,想动我们,都要掂量掂量代价!”
他转过身,声音沉稳而有力:“我决定,调整战略重心。未来三年,‘何记’的核心任务,不是盲目追求门店数量和市场覆盖,而是‘筑牢根基,培育火种’!”
他随即宣布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1. “食材命脉”自主工程:成立由他亲自挂帅的“战略食材保障委员会”,投入巨资,在国内顶级食材原产地(如金华、宣威、云南野生菌产区等),通过参股、共建、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建立“何记”专属的、可掌控的高标准食材基地。同时,加速海外优质食材产区(如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的直采渠道建设,形成多元化的供应链安全网络。“我们要做到,即使有一天,某个渠道断了,我们‘何记’的招牌菜,味道也不能变一分!”何雨柱斩钉截铁。
2. “何记学堂”升级计划:将“何记餐饮管理学院”全面升级为“何记饮食文化研究院”,下设“传统技艺传承中心”、“现代餐饮管理研究中心”和“国际饮食文化交流中心”。不仅培养厨师,更系统研究中国饮食文化、餐饮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标准、乃至餐饮业ESG体系。何雨柱宣布,将亲自担任研究院名誉院长,并邀请李老爷子等业界泰斗出任顾问,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中华餐饮界的“黄埔军校”。“手艺,不能只留在厨房里,要变成学问,传下去!”
3. “接班人”淬炼计划:何雨柱目光转向何晓,“晓儿,东南亚的计划,暂时搁置。我给你一个新的任务——全面负责‘何记味典’子品牌的独立运营和国内市场的深度开拓。不要只盯着一线城市,要下沉到有潜力的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域市场。我给你足够的权限,也给你定下利润和市场份额的硬指标。但有一条,不能用透支品牌、打价格战的方式去做!你要学会在保持品质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找到新的增长模式。这是对你真正的考验。”
何晓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兴奋与压力的光芒,重重点头:“爸,我明白!我一定做好!”
4. “防火墙”与“桥梁”建设:何雨柱看向欧阳文山和张律师,“欧阳主编,你的任务,是组建一个高规格的‘公共关系与政策研究部’,不仅要应对舆情,更要主动研究国家政策、行业趋势,与学术界、智库、行业协会建立深度联系,为‘何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张律师,你的团队要升级为‘合规与战略风险控制部’,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业务,懂资本,为我们每一步扩张,做好法律和风险预案。”
这一系列布局,深远而宏大,远远超出了日常经营的范畴,直指企业长治久安的核心。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何雨柱的决心和深意——他是在为“何记”的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打下坚不可摧的地基。
接下来的日子,何雨柱仿佛回到了创业初期,事必躬亲。他亲自飞赴金华,深入火腿作坊,与老师傅探讨工艺改良和标准化;他蹲点在“何记餐饮管理学院”的课堂上,听取学员的意见;他甚至重新系上围裙,定期到各家门店的后厨,与墩子师傅们一起研究新菜,聆听一线员工的声音。
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历经商海沉浮、身家亿万的老人,对手艺的虔诚、对食材的敬畏、对顾客的用心,从未改变。他的身影,成了“何记”最好的品牌代言,也无声地告诉所有人——“何记”的魂,就在这灶台之间。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北方的阴影,并未因何雨柱的转向而消散,反而以更精细、更系统的方式渗透过来。
欧阳文山监测到,几家有官方背景的行业媒体和研究院所,开始持续发布一系列关于“餐饮业供给侧改革”、“防止资本过度扩张”、“引导老字号回归初心”的深度报告和评论员文章。文章不再点名,但立论严谨,数据翔实,将“某些过度依赖资本、追求快速规模化复制、可能导致传统文化内涵稀释”的餐饮模式,置于理论和道德的对立面,隐隐形成一种“政治正确”的舆论氛围。
更棘手的是,在几个重点城市的新项目审批、政策补贴申请、甚至行业协会的理事席位竞争中,“何记”开始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却真实存在的“玻璃天花板”。一些原本顺利的流程,变得拖沓;一些心照不宣的便利,悄然消失。
“柱子,他们在用‘软刀子’割肉。”欧阳文山忧心忡忡,“这种氛围一旦形成,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地方政府、合作伙伴甚至消费者对我们的看法,长期危害极大。”
何雨柱听完汇报,沉默良久。他走到窗边,望着北方,目光深邃。
“看来,光是埋头练内功,还不够。”他缓缓说道,“我们需要朋友,需要让更多人理解并支持我们走的这条路。”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启动“何记饮食文化研究院”后的第一个重大研究项目——《中国餐饮业现代化与国际化路径研究》。他邀请了一批在业内素有清望、且观点相对独立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提供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支持,旨在客观分析中国餐饮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管理、资本和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拓展。这是一个站在行业高度、具有建设性的课题,旨在争夺话语权,凝聚共识。
同时,他授意“何记味典”团队,加大与各地特色农产品、非遗技艺的合作,推出“非遗美食系列”、“地标食材系列”产品,将商业行为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回应“回归初心”的呼声。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更为漫长的战争,比拼的是内力、是格局、是智慧。
这天傍晚,何雨柱接到何晓从成都打来的电话。何晓的声音带着疲惫,更带着兴奋:“爸!我们和本地一家有百年历史的郫县豆瓣酱厂达成了深度合作!不仅定制高端产品,还帮他们改进了工艺,建立了溯源系统,他们的老师傅特别高兴,说我们这才是真尊重老手艺!当地政府也很支持,认为这是产业升级的好案例!”
何雨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儿子正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筑牢根基,培育火种,这条路很难,很慢,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他放下电话,拿起桌上那本《何记家训》的初稿——这是他口述,由娄晓娥整理,准备将来传给后人的。首页上,是他亲笔写下的八个字:“味守其正,业精于勤”。
薪火相传,不在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在于精神的延续和根基的深厚。北方的阴影或许依旧笼罩,但何雨柱心中那盏传承的灯,已越发明亮。他相信,只要火种不灭,道路正确,“何记”这艘航船,必能穿越任何风浪,驶向更广阔的天地。而真正的传承,此刻,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