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1108章 墨韵长存(2019年3月25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08章 墨韵长存(2019年3月25日)

午后三点的阳光,斜斜地穿过四合院书房宽大的玻璃窗,在光洁的柚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温暖的光斑。空气中浮动着细微的尘埃,在光束中轻盈地舞蹈。窗外,几竿新竹在微风中沙沙作响,更添几分宁静。书房里,弥漫着一种与屋外春意不同的、沉静而隽永的气息——那是上好松烟墨特有的、带着松脂清香的味道。

李念墨坐在宽大的紫檀木书案前,身姿挺拔,神情专注得近乎虔诚。她面前铺展着一张素白的生宣,镇纸压住四角。案头,一方古朴的端砚里,墨汁乌黑发亮,如同深潭。她手中执着一支中楷狼毫,笔尖饱满地蘸满了墨,悬在纸的上方,凝神静气,仿佛在积蓄某种无形的力量。与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操作精密仪器的那个冷静严谨的科学家不同,此刻的她,眉宇间少了几分锐利的锋芒,多了几分温润的沉潜。长时间的芯片材料攻关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让她心头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烦躁和焦虑。是父亲李玄策,在她又一次深夜枯坐实验室后,温和地建议她:“墨墨,去写写字吧。”

于是,她回到了这间承载着太多童年记忆的书房。

笔尖终于落下。没有犹豫,没有停顿。她写的是一个“韧”字。起笔藏锋,逆入纸面,沉稳厚重,如同磐石扎根;中锋行笔,力透纸背,线条饱满而富有弹性,如同强弓拉满;转折处圆融内敛,蓄势待发;收笔回锋,含蓄内收,余韵悠长。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墨迹在宣纸上迅速晕染开,边缘带着细微的“墨韵”,如同呼吸般自然。一个铁画银钩、骨力遒劲的“韧”字,跃然纸上,仿佛凝聚了千钧之力,却又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柔韧。

李玄策不知何时已悄然站在女儿身后,没有打扰。他穿着家常的深灰色棉麻对襟衫,双手负后,目光温和地注视着女儿运笔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注视着那墨迹如何在宣纸上呼吸、生长。阳光透过窗棂,正好洒在那刚写就的“韧”字上,墨色在光线下显得格外深邃、温润,仿佛有了生命。

“好字。”李玄策轻声赞道,声音里带着父亲特有的骄傲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引导意味,“力透纸背,筋骨内含。尤其这转折处的圆融蓄力,和最后回锋的含蓄,处理得极妙。”

李念墨放下笔,轻轻舒了口气,看着自己写下的字,眼中的烦躁似乎被这沉静的墨色洗去了一些,但眉头依然微蹙。“爸,您说得对,写字确实能让人静下来。可……”她看着那个“韧”字,又仿佛透过它看到了实验室里那些顽固的分子结构,“这科研瓶颈,就像一堵铜墙铁壁,光有‘韧’劲儿,似乎还不够。”

李玄策走上前,手指轻轻拂过宣纸上那微微凸起的、湿润的墨迹,感受着那独特的质感和力量。“墨墨,你看这墨,”他指着砚台,“松烟为骨,胶漆为魂,千锤百炼,方成此韵。它落在纸上,看似随意,实则每一笔的起承转合、浓淡干湿,都蕴含着‘道’。”

他拿起女儿刚放下的笔,饱蘸浓墨,却并未在纸上书写,而是悬腕于空,目光深邃地看着女儿:“书法之道,与你的科研之道,何其相通。”

李念墨抬起头,清澈的眼眸里带着一丝困惑和探究。

“首先是‘守正’,”李玄策缓缓道,手腕虚悬,笔锋却仿佛蕴藏万钧,“如同你研究材料,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就是‘正’,是根基,不可动摇。偏离了‘正’,再花哨的构想也是空中楼阁。就像这运笔,中锋为骨,是根本。失了中锋,字便浮滑无力。”

他手腕微微下沉,笔锋在虚空中划过一道沉稳的轨迹:“然后是‘创新’。在守正的基础上,谋篇布局,便是创新。一幅字,何处该疏朗如晴空,何处该紧密如星聚?何处需浓墨重彩如惊雷,何处需淡雅留白如远山?这布局,如同你设计实验路线,筛选材料配方,需要全局的眼光,需要大胆的构想,更需要在看似‘空’的地方,预留出无限的可能。‘计白当黑’,空白之处,亦是气象万千。”他特意强调了“留白”,目光意有所指地看向女儿。

李念墨若有所思,实验室里那些被她认为“无用”的交叉实验数据,那些暂时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似乎在这“留白”的比喻中,有了新的意义。

“再看这运笔,”李玄策的手腕开始有了变化,时而提按,时而转折,动作舒缓而充满韵律,“讲究的是‘刚柔并济’。一味刚猛,易折;一味柔弱,则靡。如同你攻关那纳米涂层,需要材料的刚性来抵御磨损,也需要其内部的柔性结构来化解应力冲击。刚与柔,看似对立,实则相生相济,方能成就其‘韧’。”他的目光再次落回女儿写下的那个“韧”字上,眼神中充满了深意。

“你看你这‘韧’字,”李玄策指着那转折处饱满的弧度,“此处便是刚中寓柔。笔锋内敛,蓄势不发,如同引而不发的强弓。科研攻关,遇到铜墙铁壁,有时需要的不是一味硬撞,而是像这运笔一样,懂得‘蓄势’,懂得在看似停滞处‘回锋’,积蓄力量,寻找新的角度和突破口。这‘回锋’,不是退缩,而是为了更有力地‘出锋’!”他的语气斩钉截铁。

书房里一片寂静,只有窗外竹叶的沙沙声和墨香在空气中静静流淌。李念墨的目光紧紧锁定在父亲虚悬的笔锋和他点出的那个“韧”字上。实验室里困扰她多日的那个材料界面应力集中问题,那些断裂的微观图像,仿佛与眼前这饱含张力的墨迹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父亲的话语,如同墨汁渗入宣纸的纤维,一点点浸润着她的思绪。

“爸,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李念墨的声音带着一丝豁然开朗的颤抖,她重新看向那个“韧”字,眼神不再是困惑,而是闪烁着一种全新的光芒,“我之前的思路,可能太执着于‘刚’的一面,总想找到一种‘无坚不摧’的材料。或许,我应该像这书法一样,在材料的‘柔’性和结构‘留白’上做更多文章,设计一种能‘蓄力’、能‘化解’冲击的微观结构……甚至,利用应力集中点本身,将其转化为某种能量耗散或功能性的‘转折点’?”她的思维如同被墨韵晕染开,迅速向着之前未曾设想的方向扩散。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李天枢探进小脑袋,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张望着。他闻到了墨香,看到了姐姐写的字和父亲悬腕的姿态。

“姐姐写的字好厉害!”李天枢小声惊叹,蹑手蹑脚地走进来,凑到书案前,踮着脚仔细看那个“韧”字,小手指着墨迹晕染的边缘,“看!墨在跑,像小树根一样钻进纸里去了!”

孩子纯真的话语,像一道灵光,瞬间击中了李念墨!她猛地看向那墨韵自然晕染的痕迹——那不正是分子层面的浸润、扩散和自组织现象吗?一种利用材料自身在应力下的可控浸润和相变,来主动耗散能量的全新构想,如同被墨汁点染开的水纹,在她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

“天枢!你说得太对了!”李念墨激动地一把抱起弟弟,在他小脸上亲了一口,之前的疲惫和阴霾一扫而空,眼中只剩下兴奋和跃跃欲试的光芒,“这‘墨韵’就是关键!爸,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调整实验方向了!”

李玄策看着女儿瞬间被点亮的眼神和儿子天真烂漫的笑脸,脸上露出了欣慰而深邃的笑容。他放下虚悬的笔,走到书案前,再次凝视着女儿写下的那个“韧”字。阳光依旧温暖地照耀着它,墨色深沉,仿佛凝聚了千年的智慧与力量。

“墨墨,记住,”他的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如同那力透纸背的笔锋,“这方砚台,这支笔,这张纸,传承了数千年。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我们先人认识世界、应对挑战的智慧与心法。科研之路,漫漫修远。当你困顿时,不妨回来,写写字,感受这墨韵的呼吸,体会这笔锋的‘刚柔’与‘蓄发’。老祖宗留下的‘道’,往往就藏在这看似无用的‘技’中,等着你去领悟、去‘守正创新’。”

他轻轻拍了拍女儿的肩膀,目光投向窗外生机勃勃的春色:“去吧,带着这份‘韧’劲儿和这份‘墨韵’的智慧,去攻破你那道‘铜墙铁壁’。我和你爷爷,还有这小家伙,”他笑着摸了摸李天枢的头,“都等着你的好消息。”

李念墨重重点头,小心地卷起那张写着“韧”字的宣纸,如同卷起一份珍贵的启示。书房里,墨香依旧,阳光正好。那流淌了千年的墨韵,正以一种无声却磅礴的力量,滋养着新时代科技攻坚的智慧之根,在李念墨心中,也在李氏家族的血脉里,长存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