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1107章 春泥护花(2019年3月12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07章 春泥护花(2019年3月12日)

三月的风,终于褪尽了最后一丝凛冽,变得温润而充满生机。它拂过京郊燕山的褶皱,唤醒沉睡了一冬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解冻后特有的、混合着草根和腐殖质的清新气息。今天是植树节。

李玄策没有选择在市区象征性地栽种几棵树苗,而是驱车来到了位于燕山深处、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如今正进行大规模生态修复的“青山峪”项目区。这里远离尘嚣,层峦叠嶂的山坡上,去年栽下的第一批树苗已经顽强地挺过了严冬,点点新绿在灰褐色的山体上倔强地探出头。今年,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战役即将打响。

项目区的入口处,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有穿着统一橘红色马甲、扛着铁锹水桶的机关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有戴着草帽、皮肤黝黑、眼神里透着朴实与期待的当地村民,还有几位穿着夹克、拿着图纸和测量仪器的林业专家和环保学者。阳光正好,洒在人们身上,暖洋洋的,驱散了早春山间的最后一丝寒意。

李玄策换上了一身轻便的深色夹克和运动裤,脚蹬一双沾了些许尘土的登山鞋。他一下车,就自然地融入了人群中,没有丝毫架子。方清墨和李天枢也跟在一旁,方清墨穿着利落的户外装束,李天枢则是一身天蓝色的运动服,小脸上满是好奇和兴奋。

“李顾问,您来了!”项目负责人,一位姓赵的林业局副局长连忙迎上来,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赵局,辛苦你们了。”李玄策笑着和他握手,目光扫过眼前绵延的山峦和忙碌的人群,“今年计划种多少?”

“报告李顾问,”赵局指着山坡上已经规划好、插着标记的区域,“今年重点攻坚的是北坡这片最难啃的‘硬骨头’,土薄石头多。计划新栽侧柏、油松、山杏等耐旱树种二十万株!加上去年存活的,争取让这片‘秃头山’彻底变个样!”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干劲。

“好!”李玄策赞许地点点头,“走,我们也去添把力!”

他没有去特意安排的“示范点”,而是径直走向一片正在忙碌的坡地。那里,几位头发花白、脸上刻满岁月痕迹的老农,正带着几个年轻后生,熟练地挖坑、扶苗、培土、浇水。他们的动作或许不如志愿者那么整齐划一,却带着一种与土地血脉相连的精准和沉稳。

李玄策拿起一把崭新的铁锹,走到一位正弯腰仔细给树苗根部培土的老农身边。这位老农姓孙,是青山峪村的老支书,对这片山了如指掌。

“老哥,这坑挖多深合适?”李玄策没有立刻动手,而是蹲下身,指着旁边刚挖好的一个树坑,虚心请教。

孙老支书抬起头,看到是李玄策,有些局促地在衣服上擦了擦手:“哎哟,领导……这坑啊,得看苗大小,一般得比土球深个十公分,宽个二三十公分,底下土得松软,不能有硬石头硌着根……”他一边说,一边用粗糙的手指比划着,眼神里透着庄稼人特有的认真。

“明白了,谢谢老哥指点。”李玄策点点头,拿起铁锹,照着老农的指点,开始认真地挖坑。他的动作起初略显生疏,但很快便找到了节奏,挥锹、铲土、拍实,一丝不苟。阳光照在他微汗的额头上,映着他专注的神情。

李天枢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拿起一把小号的铁锹,在方清墨的帮助下,有模有样地在一个小坑里忙活。他小小的身体用尽全力铲起一锹土,小脸憋得通红,却乐在其中。他时不时蹲下身,用小手轻轻抚摸刚栽下的小树苗柔嫩的枝叶,清澈的眼睛里充满了新奇和喜爱。

“小娃娃,喜欢树?”孙老支书看着李天枢,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露出慈祥的笑容。

“嗯!”李天枢用力点头,仰着小脸,“爷爷,它们会长得很高很高吗?”

“会!只要根扎稳了,心向着太阳,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孙老支书的声音洪亮而充满希望。

李玄策一边培土,一边和老支书聊了起来:“孙老哥,咱们这山,以前可不是这样吧?”

“唉!”孙老支书叹了口气,眼神望向远处光秃秃的山梁,“别提了。早些年,为了口吃的,砍树开荒,放羊啃草……山是越来越秃,水是越来越浑,一下大雨就发洪水,冲得沟沟坎坎都是泥浆子。地也薄了,庄稼也长不好……那时候,是真穷,心里也慌啊。”老人的话语里充满了对往昔破坏的痛惜。

“现在好了,”他话锋一转,指着周围忙碌的人群和新栽的树苗,脸上重新焕发光彩,“国家出钱出力,带着我们种树、保水、护土!您看去年栽的那些,活得多好!山绿了,水清了,连山里的野鸡、野兔都多起来了!这心里啊,也跟着敞亮了!”

“光是山绿了水清了还不够,”李玄策将最后一锹土拍实,抹了把汗,看着孙老支书和围过来的几位村民,“咱们守着这片青山,还得让它变成‘金山’,让乡亲们的日子也跟着富起来、美起来!”

“金山?”村民们面面相觑,有些不解。

这时,赵局和几位专家也走了过来。午后的阳光温暖地洒在山坡上,新栽的树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新生。一场小型的露天座谈会,就在这片新生的绿色旁开始了。

大家席地而坐,背景是正在变绿的群山。李玄策拿起一张“青山峪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规划图”,铺在一块平整的大石头上。

“大家看,”他的手指点在规划图的不同色块上,“这片向阳缓坡,土质不错,光照也好,专家建议可以间种耐阴的药材,比如柴胡、黄芩,林下经济就起来了。这片靠近溪谷的,湿度大,可以发展食用菌种植,香菇、木耳都是好东西。还有那边,”他指向规划图上一片标注着生态旅游符号的区域,“等林子再茂密些,山泉更丰沛了,咱们可以把山路修整好,建几个观景平台、生态农庄,让城里人来呼吸新鲜空气,体验农家乐,尝尝咱们的山货、土鸡!这就是‘生态产业化’!”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每一位专注聆听的村民和专家:“反过来,咱们的产业,也必须围着‘生态’转,不能破坏好不容易恢复的青山绿水。养殖要科学,规模要控制,废弃物要处理好。旅游开发更要讲究,不能大兴土木破坏山体植被,要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片林子。这就是‘产业生态化’!”

一位年轻的林业专家兴奋地补充道:“李顾问说得对!我们正在和方院士团队合作,研究一种新型的生物固沙材料,如果能成功应用到最贫瘠的石漠化区域,可以大大加快植被恢复速度,也能为后续的林下经济提供更好的基础!”他看向方清墨,方清墨微笑着颔首示意。

孙老支书听得眼睛发亮,他拍着大腿:“好!好主意啊!种药、养菌、搞旅游……这可比以前光知道砍树放羊强多了!守着青山,真能换来金山银山了!”

李玄策看着老支书激动的脸庞,又望向周围连绵起伏、正在一点点披上绿装的山峦,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孙老哥,乡亲们,这‘绿水青山’啊,不仅仅是眼前看到的这片山、这片林。它更重要的,是咱们心里的那片‘青山’!”

他顿了顿,让山风吹拂着他的话语:“山绿了,水清了,环境好了,咱们住着舒坦,看着欢喜,这份踏实和希望,就是滋养咱们‘内心绿水青山’最好的养分!反过来,咱们心里有了这份对家园的热爱,有了这份靠勤劳双手致富的盼头,才会更用心、更长久地去守护好这外部的绿水青山!生态好了,人心安定了,这才是真正的、长长久久的‘青山’!”

他的话语像春风,吹进了每个人的心里。村民们纷纷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守护家园的决心。赵局和专家们也深受感染。

李天枢安静地坐在妈妈身边,小手无意识地抚摸着身旁一株刚栽下的小树苗的树干。他闭上眼睛,长长的睫毛在阳光下投下小小的阴影。他似乎能感受到脚下泥土中无数细小的根系正努力向下伸展、探寻水分和养分的渴望,能感受到阳光洒在嫩叶上那微弱的、却无比坚定的光合作用的力量,甚至能感受到周围人们心中那份对绿色家园的期盼汇聚成的、温暖而蓬勃的生机。一丝纯净而安宁的微笑,浮现在他的嘴角。

座谈会结束,大家又投入到火热的植树中。李玄策没有停歇,继续挥锹培土。他的动作熟练而有力,仿佛要将那份对“绿水青山”与“人心青山”的深刻理解,连同对未来的殷切期望,一同深深地、稳稳地,埋进这燕山早春温润的泥土里,护佑着每一株新生的树苗,也护佑着这片土地上人们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灯。

春泥护花,亦护心。在这片复苏的山野间,一场关于绿色与希望的宏大叙事,正伴随着铁锹的铿锵与树苗的拔节,悄然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