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9章 “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章 “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九月的秋风吹熟了望谷村的梨子,也让纪录片《烽火里的普通人》进入了后期剪辑阶段。六人把工作室变成了临时剪辑室,电脑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拍摄素材,桌上堆满了标注着“周奶奶铃铛”“刘奶奶缝棉衣”“赵爷爷急救包”的硬盘,连空气中都飘着咖啡的香气——为了赶在国庆前完成初剪,他们常常熬夜到凌晨。

陆则负责整体叙事节奏的把控。他把近百小时的素材按“晨光里的坚守”“炊烟中的互助”“星光下的传承”三个篇章梳理,每个篇章都以一个老物件为线索展开。“你看,‘晨光篇’从赵爷爷清晨摩挲急救包开始,镜头慢慢切到当年的战场回忆,再回到现在的稻田,这样今昔对比会更自然,”陆则指着剪辑软件里的时间轴,“不用太多解说词,让画面和声音自己说话,比如急救包拉链的‘哗啦’声,稻田里的虫鸣,这些声音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倾喃则专注于细节镜头的筛选。她把拍摄时录下的“微表情”——周奶奶说起送鸡毛信时眼角的湿润、刘奶奶教缝棉衣时嘴角的笑意、孩子们听故事时亮晶晶的眼神,都剪进正片里。“这些细节比大场景更打动人,”倾喃指着一段周奶奶摸小铃铛的镜头,“你看奶奶的手指轻轻蹭过铃铛表面,这个动作比任何台词都能体现她对过去的珍视。”她还特意保留了一些“不完美”的片段,比如孩子们提问时的结巴、老兵说话时的停顿,“这些真实的小瑕疵,才是故事最珍贵的地方。”

沈亦舟和凰慕则忙着纪录片的声音后期。他们把之前收集的“环境音”——清溪村的流水声、望谷村的梨树叶声、老磨坊的“吱呀”声,都按场景精准匹配。“在‘互助篇’里,拍村民帮王大爷磨面粉时,我们要把磨盘转动的‘咕噜’声、面粉落下的‘簌簌’声放大,再配上村民的笑声,这样画面就活了,”沈亦舟戴着耳机,一边调整音量一边说,“还要注意声音的层次感,比如刘奶奶唱抗战歌谣时,背景里要有梨树叶的‘沙沙’声,既不抢戏,又能营造氛围。”

凰慕则负责纪录片的配乐。她没有选择激昂的交响乐,而是找了当地的民间艺人,用竹笛、二胡演奏简单的旋律。“比如‘传承篇’里,孩子们采访老兵时,用竹笛吹一段轻柔的调子,既符合乡村的宁静,又能传递温暖的情感,”凰慕播放着配乐小样,“等孩子们唱《我和我的祖国》时,再加入二胡,让旋律更厚重,突出家国情怀。”她还把老兵们的原声台词剪进配乐里,比如周奶奶的“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让声音和音乐融合,形成“声画共情”的效果。

温叙言和樊赟则忙着核对历史细节。他们把纪录片里提到的“儿童团员放哨”“妇女救国会缝棉衣”“担架队员转运伤员”等情节,都和档案馆里的史料一一对应,确保每个故事都真实可信。“你看这段赵爷爷说‘过冰河抬伤员’的情节,我们要在字幕里标注‘1943年冬季,清溪村周边地区曾发生类似转运事件’,这样既尊重历史,也让观众更信服,”温叙言指着史料复印件说。樊赟则联系了抗战纪念馆的专家,让他们对纪录片内容进行审核,“专家建议我们在片尾加一段‘史料来源’,列出参考的档案和口述记录,这样纪录片会更严谨。”

剪辑到深夜时,六人偶尔会停下来,一起看一段剪好的片段。当看到“孩子们围着老兵听故事”的画面,配上轻柔的竹笛音,所有人都沉默了——镜头里,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老人们的白发和孩子们的笑脸相映,时光仿佛在这一刻静止。“咱们做的这件事,真的很有意义,”樊赟轻声说,“以后这些老兵不在了,这部纪录片就能成为他们的‘声音和影子’,永远留在人间。”温叙言点头:“不仅是老兵,还有这些村庄的故事,这些普通人的坚守,都能通过这部片子传下去。”

九月末,纪录片《烽火里的普通人》初剪完成。六人决定先在清溪村和望谷村办一场“村民首映礼”,让故事的主人公们先看到成片。首映礼就设在清溪村的文化广场,村民们早早搬来小板凳,孩子们拿着小国旗,连行动不便的周奶奶、赵爷爷,都让家人扶着来参加。

当屏幕上出现“烽火里的普通人”几个字,广场瞬间安静下来。随着镜头慢慢推进,周奶奶的小铃铛、赵爷爷的急救包、刘奶奶的针线筐依次出现,老人们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看到自己当年的故事被搬上屏幕,周奶奶悄悄抹了抹眼角,赵爷爷则挺直了腰板,像回到了年轻时的岁月。

当播放到“孩子们采访老兵”的片段时,广场上响起阵阵掌声。有个孩子的家长激动地说:“没想到我家孩子能这么认真地听故事,还主动提问,这部片子真是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村民们也纷纷议论:“原来咱们村还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以后要让外地的亲戚也看看,咱们村的老人都是英雄”。

首映礼结束后,老人们围着六人,拉着他们的手不肯松开。周奶奶说:“谢谢你们把我的故事拍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当年的事。”赵爷爷则说:“要是当年一起打仗的老伙计还在,看到这部片子,肯定也高兴。”孩子们则围着屏幕,还想再看一遍,“我们还要听周奶奶讲送鸡毛信的故事”“想再学刘奶奶唱的歌谣”。

官方电视台的负责人也特意赶来参加首映礼,看完片子后,当场决定在国庆期间的“红色纪录片展播”中重点播出《烽火里的普通人》。“这部片子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用普通人的故事打动了人心,这正是我们想传递的‘家国情怀’,”负责人握着陆则的手说,“我们还要把这部片子推荐给全国的电视台,让更多人看到这些藏在乡村里的英雄故事。”

十月的阳光洒在柳岸里的竹林上,六人站在清溪村的稻田边,看着远处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从收集故事到拍成纪录片,咱们用了一年多时间,”陆则说,“现在看来,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倾喃点头,看着手里的纪录片硬盘:“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咱们还要收集更多故事,拍更多片子,让更多普通人的家国坚守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