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的柳岸里,还浸在年味里,“声绎匠心”工作室的门却早早开了。六人围坐在铺满红色窗花的桌前,手里捧着热乎的饺子,讨论着新一年的计划——经过一年多的走访与记录,“烽火之声”已积累了近百个平民抗战故事,他们想在新的一年,把这些故事从“声音”延伸到“画面”,拍一部名为《烽火里的普通人》的纪录片,让更多人能“看见”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家国坚守。
“纪录片不追求宏大叙事,就聚焦每个故事里的细节,”陆则放下筷子,指着笔记本上的策划大纲,“比如周奶奶的小铃铛,我们可以拍它现在挂在体验点的样子,再穿插奶奶当年放哨的回忆;赵爷爷的急救包,就拍他摩挲包带的手,还有包里面泛黄的纱布——这些细节比台词更有力量。”
倾喃点头,翻出之前走访时拍的素材:“我还想加一段‘今昔对比’,比如拍清溪村现在的稻田,再对比当年担架队员走过的泥泞小路;拍望谷村的新民宿,再对比当年妇女们缝棉衣的土坯房,让观众直观看到家乡的变化,也更懂当年坚守的意义。”她还提议邀请孩子们参与纪录片拍摄,“让孩子们采访老兵,用童声提问,比如‘爷爷当年怕不怕’‘现在的生活您满意吗’,这种纯粹的对话,会特别打动人。”
沈亦舟和凰慕则负责纪录片的“声音设计”。“我们要保留最真实的声音,比如老兵说话时的停顿、咳嗽声,村里的鸡叫声、流水声,”沈亦舟打开电脑里的音频文件夹,“甚至可以把当年的老物件‘活化’,比如让赵爷爷演示急救包的用法,录下打开包带的‘吱呀’声,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历史。”凰慕补充道:“还可以请村里的老人唱当年的抗战歌谣,用最质朴的歌声,串联起整个纪录片的情感线。”
温叙言和樊赟则开始联系纪录片团队,还特意找了有乡村拍摄经验的导演:“我们要避免过度煽情,就用平实的镜头语言,让故事自己说话,”温叙言看着导演发来的过往作品,“比如拍刘奶奶缝棉衣,就从她穿针引线的手部特写开始,慢慢拉到整个院子,让观众跟着镜头,自然走进她的故事里。”樊赟则忙着整理故事线索,把近百个故事按“坚守”“互助”“传承”三个主题分类,“这样纪录片的结构会更清晰,观众也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故事背后的共同家国心。”
三月的春风吹绿了清溪村的稻田,也吹醒了望谷村的梨树。纪录片《烽火里的普通人》正式开机,六人分成两组,一组跟着周奶奶、赵爷爷拍摄日常,另一组跟着刘奶奶记录体验点的生活,力求捕捉最真实的瞬间。
陆则和倾喃跟着周奶奶回到村里时,老人特意换上了新做的蓝布衫,手里握着那只小铃铛,要带他们去当年放哨的山头。山路崎岖,周奶奶走得慢,却不肯让人扶:“当年我跑着送鸡毛信,这条山路闭着眼都能走。”爬到山头时,春风正好吹过,远处的稻田翻着绿浪,周奶奶指着山脚下的村庄:“你看,现在村里盖了新楼,孩子们能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当年我们放哨,就是为了今天的好日子。”
陆则赶紧架起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幕——周奶奶的白发在春风里飘动,眼神望着远方,嘴角带着满足的笑,身后是生机勃勃的村庄。倾喃则拿着录音设备,录下老人的话,还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这些声音和画面放在一起,不用多余的解说,观众就能懂奶奶的心情。”拍摄间隙,周奶奶还教孩子们摇铃铛放哨,孩子们清脆的笑声和铃铛声交织在一起,成了纪录片里最温暖的片段。
沈亦舟和凰慕则在望谷村的体验点,跟着刘奶奶拍摄“缝棉衣”的场景。刘奶奶坐在老梨树下,手里拿着针线,身边围了几个来体验的游客。“缝棉衣要先铺好棉花,针脚要密,不然棉花会跑,”刘奶奶一边演示,一边给游客讲解,“当年我们缝一件棉衣要两三天,现在你们体验,就是感受那份心意。”
沈亦舟用镜头特写刘奶奶的手——布满皱纹的手指捏着银针,熟练地穿梭在布料间,阳光透过梨树叶的缝隙,洒在老人的手上,像镀了一层金边。凰慕则录下游客们的对话:“奶奶,您的手真巧”“我也要把这件棉衣带回家,留作纪念”。这些真实的对话,成了纪录片里最鲜活的注脚。拍摄结束后,刘奶奶看着摄像机里的画面,笑着说:“没想到我这老婆子,还能上电视,要是当年一起缝棉衣的姐妹们看到,肯定也高兴。”
温叙言和樊赟则忙着拍摄“村民互助”的场景。在清溪村的磨坊里,几个村民正帮着腿脚不便的王大爷磨面粉,你推磨、我筛粉,分工明确,笑声不断。“当年我爹就是在这里,借着磨面粉的机会,给八路军送情报,”王大爷坐在一旁,看着忙碌的村民,“现在村里还是这样,谁家有困难,大家都来帮,这就是咱们村的规矩。”
温叙言用长镜头记录下这一幕,从磨坊的老木门开始,慢慢推进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最后定格在王大爷满足的笑脸上。樊赟则采访了帮忙的村民:“为什么愿意帮王大爷?”村民们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互相帮忙是应该的,而且王大爷家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能帮上忙,心里也踏实。”这些朴素的话,道出了乡村里最真挚的互助情,也成了纪录片里最动人的细节。
六月的骄阳晒得地面发烫,纪录片的拍摄却进入了关键期——六人要趁着暑假,拍摄“孩子们与老兵的对话”,让“传承”的主题更鲜明。在清溪村的文化广场上,十几个孩子围坐在周奶奶、赵爷爷身边,手里拿着笔记本,准备提问。
第一个提问的是之前参加研学活动的小男孩,他拿着笔记本,认真地问:“周奶奶,当年您送鸡毛信,跑丢了鞋子,疼不疼呀?”周奶奶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疼啊,但一想到能把情报送到,就忘了疼。现在你们不用跑着送情报,能坐在教室里读书,一定要好好学,将来用知识保护国家。”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奶奶的话认真记在笔记本上。
陆则赶紧用摄像机捕捉这个瞬间——孩子低头写字的认真模样,周奶奶温柔的眼神,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画面格外温馨。倾喃则录下两人的对话,孩子稚嫩的声音和老人温润的回答,成了纪录片里最治愈的片段。拍摄间隙,孩子们还为老兵们表演了节目,唱着《我和我的祖国》,老兵们跟着节奏拍手,眼里满是欣慰。
在望谷村,凰慕和沈亦舟则拍摄了“孩子们学唱抗战歌谣”的场景。刘奶奶坐在老梨树下,教孩子们唱当年的歌谣:“送郎去当兵,叮嘱郎安心,守好咱家国,早日传佳音。”孩子们跟着学唱,虽然有些字咬不清楚,却唱得格外认真。沈亦舟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刘奶奶的嘴型跟着歌词动,孩子们仰着头,眼神跟着老人,老梨树的叶子在一旁轻轻晃动,像在为他们伴奏。
凰慕则录下歌谣的声音,还特意采访了学唱的小女孩:“为什么喜欢这首歌?”小女孩说:“这首歌里有刘奶奶的故事,我想学会了,唱给更多人听,让大家知道当年的阿姨们有多勇敢。”这些话,让凰慕心里一暖,也更加确定,纪录片要把“传承”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温叙言和樊赟则忙着拍摄“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在赵爷爷的家里,赵爷爷拿出珍藏的急救包,里面的纱布已经泛黄,剪刀也生了锈,却依旧被老人保存得很好。“这把剪刀,当年救过一个伤员的命,”赵爷爷拿着剪刀,眼里满是回忆,“伤员的腿被炮弹炸伤,我用这把剪刀剪开他的裤子,给他包扎,后来他还来看过我,说要不是这把剪刀,他的腿就保不住了。”
温叙言用特写镜头记录下剪刀的细节——生锈的刀刃上还能看到当年的痕迹,手柄被磨得光滑。樊赟则录下赵爷爷的话,还有剪刀开合的“咔嚓”声:“这些老物件是历史的见证,我们要通过镜头,让它们‘开口说话’,告诉观众当年的故事。”拍摄结束后,赵爷爷把急救包交给樊赟:“你们好好拍,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老物件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沉甸甸的家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