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朕,现代社畜穿成昏君后躺赢了 > 第189章 堂 “选址”:旧寺庙改造闹乌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9章 堂 “选址”:旧寺庙改造闹乌龙

城郊的青龙庙藏在半山腰的竹林里,红墙斑驳得露出里面的黄土,山门的匾额掉了半边,“青” 字只剩个竖钩,风一吹,挂在檐角的铜铃就 “叮铃” 响,像在跟来改造的工匠们打招呼。晨光透过竹林的缝隙洒进来,落在满是灰尘的大殿里,佛像积了半指厚的灰,却依旧端坐着,手里的念珠断了线,珠子滚得满地都是。

“大家小心点!别碰坏了佛像!” 领头的工匠王师傅擦了擦额角的汗,指挥着伙计们搬东西 —— 有的扛着木板,准备修补漏雨的屋顶;有的拿着扫帚,清理大殿里的灰尘;还有的提着石灰桶,打算把斑驳的墙壁重新刷白。“陛下说了,这庙改学堂要省钱,能用的东西都别扔,佛像挪到偏殿,还能给孩子们当个念想。”

伙计们应和着干活,小李子也跟着忙前忙后,手里拿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之前画表情包剩下的炭笔,时不时在墙上画个小火锅图案,惹得工匠们都忍不住笑。“小李子,你这画要是让李老儒看见,又得说你‘不尊礼教’了!” 王师傅打趣道。

小李子吐了吐舌头,赶紧用石灰水把图案盖住:“俺就画着玩!等学堂办起来,俺教孩子们画认假币的漫画,保证有用!”

正说着,大殿里突然传来 “咚” 的一声 —— 一个年轻伙计清理佛像背后的蛛网时,不小心撞了下石壁,竟把佛像推得挪开了半尺,露出后面一个黑漆漆的洞口,洞口里隐约能看到个陶坛的影子。

“哎哟!这是啥?” 伙计吓得赶紧往后退,手里的扫帚 “啪嗒” 掉在地上,“佛像后面咋有洞?不会是…… 是神物吧?”

其他工匠也围了过来,探头往洞口看 —— 陶坛裹着层厚厚的蛛网,坛口用红布封着,布角绣着个小小的龙纹,看着年头不短。“俺听说这庙是先帝在位时修的,会不会是先帝藏的宝贝?” 一个年长的工匠小声说,眼神里满是敬畏,“可不敢乱动,得请陛下过来看看!”

消息传到皇宫时,林风正和苏晴商量学堂教材的事 —— 春桃画的认假币漫画已经刻版,就差算学口诀的编撰,张掌柜还在琢磨怎么用 “馒头算术” 编口诀,愁得直挠头。听到工匠们的汇报,林风来了兴致:“先帝藏的宝贝?走,去看看!说不定是先帝留下的好书,正好给学堂当教材。”

赶到青龙庙时,大殿里已经围满了人 —— 工匠们都不敢靠近洞口,远远地站着,有的还在偷偷烧香;附近的百姓听说庙里有 “神物”,也都跑来看热闹,张大妈提着布兜,里面装着刚买的馒头,说要 “给神物上供”;李大爷则蹲在一旁,手里拿着个罗盘,嘴里念念有词,像是在算方位。

“陛下!您可来了!” 王师傅赶紧迎上来,指着佛像后的洞口,“这陶坛看着像是先帝的东西,俺们不敢动,怕冲撞了神物。”

林风走上前,拨开洞口的蛛网,仔细看了看陶坛上的龙纹 —— 那是先帝在位时特有的 “团龙纹”,他小时候在御书房见过类似的酒坛,先帝爱藏酒,尤其喜欢把好酒藏在隐蔽的地方。“别慌,不是神物,” 林风笑着说,“这是先帝藏的酒坛,朕小时候见过,先帝总说‘好东西要留着庆功时喝’。”

工匠们和百姓们都松了口气,张大妈笑着说:“原来是酒啊!先帝还挺会藏!正好陛下平叛成功,这酒拿出来庆功,再合适不过了!”

“说得对!” 林风让人把陶坛小心地搬出来 —— 坛身有半人高,上面的龙纹虽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红布封得严严实实,能闻到淡淡的酒香从布缝里飘出来。“今天正好是青龙庙改学堂的日子,咱们就开坛庆功,也让大家沾沾先帝的福气!”

伙计们赶紧找来酒壶和酒杯,林风亲手掀开红布 —— 一股浓郁的酒香瞬间飘满大殿,比御膳房的米酒烈,却更醇厚,引得众人都忍不住吸鼻子。“好香!这酒至少藏了十年!” 王师傅凑过来闻了闻,忍不住赞叹。

小李子早就馋得不行,赶紧递过酒杯:“陛下,俺先尝尝!帮您看看是不是好酒!”

林风笑着给他倒了一杯,小李子抿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香!比张师傅酿的米酒还香!就是有点烈,俺的舌头都麻了!”

众人笑着分酒,工匠们、百姓们都端着酒杯,有的还拿着馒头,边吃边喝,大殿里的气氛热闹得像过节。张大妈喝了口酒,笑着说:“这学堂办在庙里,还有先帝的酒庆功,肯定能办好!以后俺孙娃来上学,也能沾沾福气!”

李大爷也点头:“是啊!先帝要是知道咱们用他的酒庆平定叛乱、办学堂,肯定也高兴!”

可热闹没持续多久,远处就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 李老儒带着几个国子监的学生,正气喘吁吁地往大殿走,手里还拿着《论语》,脸上满是怒气。“陛下!您怎么能把寺庙改成学堂?还动了庙里的‘神物’!这是对神明的不敬,也是对礼教的践踏!” 李老儒一进大殿就喊,声音里满是指责。

可话刚说完,他就闻到了浓郁的酒香,看到众人手里都端着酒杯,陶坛就放在佛像旁,坛口还冒着热气。“这…… 这是什么?” 李老儒愣住了,指着陶坛,“你们在庙里喝酒?还动了这…… 这坛子里的东西?”

“这是先帝藏的酒,” 林风笑着递过一杯,“先帝在位时就爱藏酒,说要留着庆功时喝。如今咱们平定叛乱,又办新式学堂,正好用这酒庆功,难道不妥吗?”

李老儒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来 —— 先帝的东西,林风作为皇帝有权处理,而且用先帝的酒庆平定叛乱、办教育,不仅没错,反而合情合理。他身后的学生们也都看了看酒杯,又看了看满殿的百姓,眼神里满是犹豫,显然也觉得这酒庆功没什么不妥。

“李老儒,您也尝尝?” 林风把酒杯递到他面前,“这酒烈,却能暖身子。您要是觉得寺庙改学堂不妥,也可以看看 —— 这庙荒废多年,改成学堂能让孩子们有地方读书,能让百姓学知识、过好日子,难道不比让它荒着强吗?”

李老儒看着酒杯里的酒,又看了看大殿里开心的百姓和工匠,再想想之前在京城试点学堂里孩子们算题的模样,终于松了口气,接过酒杯抿了一口 —— 酒香在嘴里散开,烈得他直皱眉,却也暖得他心里一热。“陛下…… 臣之前确实太过固执,” 李老儒放下酒杯,拱手道,“这寺庙改学堂,能用先帝的酒庆功,是好事。只是…… 学堂里也不能只教算学、图画,圣贤书还是要教的,让孩子们既懂过日子,也懂礼义廉耻。”

“那是自然!” 林风点头,“朕早就说过,圣贤书要教,实用的学问也要教,两者不冲突。以后您要是有空,也可以来这学堂讲讲圣贤书,让孩子们听听您的教导。”

李老儒笑着点头,脸上的怒气早就没了踪影:“好!臣愿意来!以后臣就跟张掌柜他们一起,教孩子们读书、算账,让他们成为既懂礼义、又会过日子的人。”

大殿里的气氛又热闹起来,李老儒也跟着众人一起喝酒,还和张掌柜讨论起算学口诀的编撰,说可以用 “圣贤书中的数字” 编口诀,比如 “一曰仁,二曰义,三曰礼,加减乘除皆有礼”,引得众人都忍不住笑。

夕阳西下时,酒坛里的酒已经所剩无几,工匠们开始继续改造大殿 —— 有的给佛像刷灰,有的修补窗户,有的甚至开始在院子里开辟小操场,打算给孩子们上体育课。林风站在院子里,看着忙碌的众人,心里满是踏实 —— 青龙庙改学堂的乌龙,不仅没引来麻烦,反而让李老儒等保守派也支持了新式学堂,这比任何说服都管用。

可就在这时,王师傅突然从陶坛里掏出个东西 —— 是张叠得整齐的字条,藏在坛底的夹层里,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褪色,却依旧能看清是先帝的笔迹:“朕藏此酒,非为享乐,为庆国泰民安、教化兴邦。后世若有明君,能平叛乱、兴教育,可开此坛,与民同乐。”

林风接过字条,心里一热 —— 先帝的想法,竟和他不谋而合。他把字条递给李老儒,笑着说:“你看,先帝早就想到了,教育兴邦,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礼教。”

李老儒看着字条,眼眶也有些发红,拱手道:“陛下,臣明白了!以后臣一定全力支持新式学堂,让大炎的教化兴起来,让百姓的日子好起来!”

夜幕降临时,青龙庙的灯渐渐亮了起来 —— 工匠们还在加班加点地改造,百姓们也主动留下来帮忙,有的给工匠们送热汤,有的帮着清理操场,有的甚至开始在墙上画认假币的漫画。小李子也没闲着,正帮着春桃把先帝的字条贴在大殿的墙上,打算以后让孩子们都看看,让他们知道 “教育兴邦” 的道理。

林风站在庙门口,看着远处的炊烟和庙里的灯火,心里清楚 —— 新式学堂的推进,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可他也知道,还有很多难题等着解决:算学口诀还没编好,格物课的农具还没准备齐全,边境的外族残余还在搞小动作,还有更多的百姓需要了解学堂的好处,愿意送孩子来读书。

苏晴走到林风身边,小声说:“陛下,有了先帝的字条,以后再有人反对新式学堂,就没理由了。咱们接下来,可以在其他州府也办试点,让更多的孩子能上学。”

林风点头,看着庙里的灯火,轻声说:“对,咱们一步步来。只要咱们记得先帝的话,记得教育兴邦、与民同乐,就算有再多难题,也能靠大家的力量解决 —— 就像这次平叛、这次寺庙改学堂一样,靠民心,靠大家一起努力,总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而庙外的竹林里,一个穿青布褂子的人正悄悄看着这一切,手里拿着个小本子,记录着庙里的热闹场景和先帝字条的内容 —— 是边境密探,他要把这一切告诉边境的百姓,告诉他们京城不仅办了新式学堂,还有先帝的遗愿支持,让他们也对大炎的未来充满希望。

一场围绕 “旧庙改造学堂” 的乌龙,就这样在笑声和酒香中结束了。而新式学堂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它不仅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更是大炎兴教化、安民心的起点,是林风实现 “国泰民安、百姓安乐” 的重要一步。而那些还没解决的难题,那些还在暗处的小动作,都将在这 “教书育人” 的安稳里,慢慢被化解,被温暖的民心所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