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林渊的判断:越是完美,越是有鬼!
那座由牛皮纸箱堆砌而成的小山,静静地矗立在会议室中央。
空气里,陈旧纸张与油墨混合的气味,像一层无形的、厚重的尘埃,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林渊那句“我们有磁铁”的话,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荡,余音未散,却没能驱散年轻调查员们脸上的茫然。
磁铁?
他们面面相觑,看着林渊随手扔进纸山里的那根回形针,又看了看他那张平静无波的脸,脑子里全是问号。
一个刚从法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小声嘀咕了一句:“书记这是……要给我们表演隔空取物吗?”
他旁边的同伴用胳膊肘捅了捅他,示意他闭嘴,但眼神里的困惑如出一辙。
只有石磊,眉头紧锁,死死盯着那堆档案,似乎在咀嚼着林渊话里的深意,但一时也未能完全勘破。
林渊没有解释。
他只是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拿起一支黑色马克笔,在上面写下四个大字:
“完美工程”。
然后,他转过身,看着众人。
“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任务,不是去找这堆废纸里的错误和漏洞。”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众人死水般的心湖。
“恰恰相反,我们要找的,是那些没有任何错误和漏洞的,堪称‘完美’的工程项目。”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中央空调轻微的送风声。
“完美?”一个年轻人忍不住开口,语气里满是不可思议,“书记,这……这怎么可能找得到?温鸿图他们把账做得这么漂亮,不就是为了让我们找不到问题吗?我们看到的,恐怕全都是‘完美’的。”
“没错。”林渊点了点头,似乎很满意这个提问,“你说的很对,我们看到的,都是被精心粉饰过的‘完美’。但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完美的工程吗?”
他没有等众人回答,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我问你们,盖一栋楼,从设计到竣工,短则一年,长则数载。这期间,会遇到多少变数?天气会不会影响工期?材料价格会不会上涨?施工过程中会不会发现图纸有不合理之处需要修改?甲方会不会突然提出新的要求?”
林渊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每一个问题,都像一记小锤,轻轻敲在他们的心上。
“一个正常的项目,它的档案卷宗,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充满了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应该有延期报告,有预算追加申请,有设计变更单,有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扯皮会议纪要,甚至有民工讨薪的信访记录。”
“这些东西,才是构成一个真实项目的血肉。它或许杂乱,或许难看,但它有生命力。”
他顿了-顿,手指轻轻敲了敲白板上的“完美工程”四个字。
“可如果,我们发现一个项目,一个投资数千万甚至上亿的项目。它的竣工日期,和合同上写的,一天不差。它的最终决算,和最初的预算,一分不差。它的所有监理报告,从头到到尾,全都是‘优良’,没有一张整改通知单。施工日志上,晴雨表都像是抄天气预报抄出来的。”
“你们觉得,这正常吗?”
会议室里,针落可闻。
所有人都被林渊的这番话给镇住了。他们之前一头扎进那些数字和条款里,想的是如何“找错”,却从未想过,最大的“错”,可能就是“没错”本身。
石磊的眼睛,瞬间亮了。
他猛地一拍大腿,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整个人都兴奋了起来。
“我明白了!书记,我明白了!”他声音都有些颤抖,“这他妈的,就跟审案子一样!一个嫌疑人,如果他的口供天衣无缝,每一个细节都跟提前背好的一样,那他肯定有问题!真正无辜的人,他的记忆才会有偏差,会前后矛盾!”
“就是这个道理。”林渊赞许地看了石磊一眼。
“越是完美,就越是有鬼!”
这八个字,如同惊雷,在所有年轻调查员的脑海中炸响。
他们看着那座纸山,眼神彻底变了。
之前,他们看到的是一片望不到边的、令人绝望的稻草堆。
而现在,他们看到的,是一座座用谎言堆砌起来的、外表光鲜亮丽的“样板房”。
他们要做的,不再是去大海捞针,而是去找到那栋最华丽、最不真实的样板房,然后,一脚把它踹开!
“书记,那……那我们具体要怎么找?”那个法学院毕业的研究生,此刻脸上已经没了半点迷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
“很简单。”林渊拿起马克笔,在“完美工程”四个字下面,列出了几条清晰的标准:
“第一,找出所有‘零超支’项目。最终决算金额与中标合同金额完全一致,或者误差在千分之一以内。”
“第二,找出所有‘零延期’项目。实际竣工日期与合同约定日期完全一致。”
“第三,找出所有‘零整改’项目。翻阅全部监理日志和报告,找出那些从头到尾只有表扬,没有批评和整改意见的项目。”
“第四,找出所有‘零争议’项目。在整个项目周期内,没有发生任何有记录的合同纠纷、劳务纠纷或安全事故。”
“把符合以上任意一条,尤其是多条的,都给我挑出来。这些,就是我们的‘磁铁’要吸的‘针’。”
林渊放下笔,看着重新燃起斗志的团队,补充了最后一句。
“记住,我们不是审计人员,我们是纪委。我们查的不是账,是人性。而人性,永远不可能像机器程序一样,做到绝对的完美。”
“是!”
这一次,回答声整齐划一,响彻了整个会议室。
压抑和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猎物踪迹的亢奋。
所有人都动了起来,拆封条,搬箱子,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纸山”,此刻在他们眼中,变成了一座等待挖掘的巨大宝藏。
石磊更是身先士卒,他直接抱过一个最重的箱子,往桌上一放,对身边两个小伙子说:“来,咱们比赛,看谁先找到第一个‘完美得不像话’的王八蛋工程!”
会议室里,只剩下翻阅纸张的“哗哗”声。
林渊没有离开,他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知道,温鸿图的堡垒,从这一刻起,才算真正开始被撼动。
温鸿图以为自己建造的是一座无懈可击的玻璃宫殿,殊不知,在纪委的眼中,这世上最可疑的,就是那块干净到连一丝灰尘都没有的玻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
会议室里的气氛,从最初的亢奋,逐渐变得专注而压抑。
这是一个极其枯燥和消磨意志的过程。每个人面前都堆着小山一样的文件,眼睛要在无数个相似的表格和报告中,搜寻那些“不正常”的正常。
一个年轻的调查员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忍不住低声对旁边的同伴说:“我感觉我这辈子做的阅读理解,都没今天一天多。这些报告写得,比小学生的优秀范文还标准,一点真情实感都没有。”
他的同伴苦笑一声:“可不是嘛,我看的这份施工日志,连续一个月,每天都是‘天气晴,无风,施工进展顺利,一切正常’。我查了下当年的天气记录,那一个月里,江城下了三场大暴雨,还有一次台风过境。这帮人,是活在平行世界里盖楼吗?”
这句吐槽,让周围几个埋头苦干的人都忍不住笑出了声,紧绷的气氛为之一松。
林渊也听到了,他的嘴角,逸出一丝微不可见的笑意。
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当谎言被编织得过于完美时,它本身,就成了最滑稽的笑话。
就在这时,会议室最角落的位置,一个一直沉默不语、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年轻人,突然发出一声惊呼。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根针,瞬间刺破了整个房间的嘈杂。
“找到了!”
所有人的动作,都在这一刻停了下来,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了他。
那个年轻人叫周源,是去年刚考进来的新人,性格内向,平时不声不响,但做事极其认真细致。
此刻,他的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手指颤抖地指着面前一份厚厚的蓝色封皮卷宗。
“书记……石主任……你们来看这个!”
林渊和石磊快步走了过去。
周源将那份卷宗推到桌子中央,翻开到项目概况那一页。
“江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p3生物安全实验室改造工程。”石磊念出了项目的名字,眉头一皱,“p3实验室?这个要求极高,施工难度非常大,怎么可能‘完美’?”
周源咽了口唾沫,指着下面的几行数据,声音都在发飘。
“合同金额:一亿两千三百四十五万七千元整。”
“决算金额:一亿两三百四十五万七千元整。”
“合同工期:180天。”
“实际工期:180天。”
当看到这几行数字时,整个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一分钱的预算都没超,一天工期都没耽误。
这已经不是完美了。
这是神迹。
石磊一把抢过卷宗,快速地向后翻阅,他的手指翻得飞快,嘴里念念有词。
“监理报告……全优……全优……还是全优……”
“施工日志……晴……晴……大晴天……”
“变更记录……无!”
“安全事故……无!”
当他翻到最后一页,看到那份由校长温鸿图亲自签发的“项目优秀奖”嘉奖令时,石磊“啪”的一声,将卷宗重重地合上。
他抬起头,看着林渊,眼神里是难以遏制的震惊和狂喜。
“书记,”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我们好像……钓到了一条大鱼。”
林渊没有说话。
他只是伸出手,从那份“完美”的卷宗里,抽出了一张薄薄的、夹在中间的设备采购清单。
他的目光,落在了清单最下方,一个毫不起眼的设备型号上。
“德国h&K公司,超高压液相色谱仪,型号:ULt-7800。”
林渊看着这个型号,眼神变得幽深。
他缓缓抬起头,看向窗外,仿佛目光能够穿透时空的阻隔。
“老石,”他轻声说道,“帮我查一下,德国h&K公司,有没有生产过一款叫ULt-7800的色谱仪。”
石磊一愣:“书记,这有什么问题吗?”
林渊没有回答他,只是将那张清单递了过去,指尖在那个型号上轻轻点了点。
“我只是突然想起来,”他的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我大学的毕业论文,研究的课题,就是关于超高压液相色谱技术的应用。”
“而据我所知,”林渊的嘴角,终于勾起了一抹冰冷的、如同手术刀般锋利的弧度,“这家以严谨着称的德国公司,他们所有的产品型号,都以‘pro’开头。”
“从来,就没有过什么‘ULt’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