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朱墙玉碎:重生为后 > 第78章 犁开新土,饼溢麦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8章 犁开新土,饼溢麦香

开春的河西沙地,新制的改良犁正在田埂上“试刀”。西洋式的铁犁头闪着寒光,配上中原的曲辕结构,老农们扶着犁把轻轻一推,犁尖就稳稳扎进沙土,比旧木犁省力一半还多。

“这铁家伙真中用!”一个老农擦着汗,看着犁出的笔直沟痕,眼里满是赞叹,“往年耕这沙地,得三个壮汉轮流来,现在一个人就能搞定!”

皇太孙站在田边,看着改良犁在沙地上穿梭,身后留下一行行整齐的垄沟,像给大地画了五线谱。“农官说,这犁还能调深浅,”他对身边的西洋工匠说,“浅耕适合海稻,深耕能种向日葵,你们的铁手艺,配上中原的巧心思,真是绝配。”

西洋工匠笑着点头,手里比划着改良犁的图纸:“我们回去后,要给它加个小轮子,让女人和孩子也能耕地。”

消息传到江南,那里的硬粒小麦正迎来第一次丰收。磨坊的石碾转得飞快,磨出的面粉白中带黄,带着一股特别的麦香。面点师傅们学着西洋的法子,用酵母发面,烤出的面包外皮酥脆,内里松软,掰开时能拉出长长的丝。

“这面包比馒头耐放,”商道上的驼队掌柜买了一大袋,笑着说,“带在路上当干粮,三天都不硬,比饼子强多了!”

皇太孙让人把面包送到碎玉轩,萧煜和沈清辞尝了尝,觉得麦香里带着股韧劲,很是新奇。“这西洋的麦子,倒适合我们的商队,”沈清辞说,“以后来往的商人,既有中原的馒头,又有西洋的面包,饿不着了。”

萧煜拿起一块面包,仔细看着里面的气孔:“能让面粉发成这样,也是门学问。该把这发面的法子,也刻到石碑上。”

很快,《天下共生大典》的石碑旁,又多了一块新石板,上面刻着“酵母发面术”和改良犁的图样。来拓印的人络绎不绝,有老农来学耕地,有厨子来学发面,连孩子们都围着看西洋面包的画法,叽叽喳喳问“这饼子怎么长得像石头”。

向日葵在北疆的草原上开成了海。金黄的花盘朝着太阳,远远望去,像给绿色的草原镶了道金边。牧民们用新榨的葵花籽油煎肉、炸果子,连奶茶里都滴几滴,香得能引来远处的羊群。

“这油比羊油清亮,”巴图的儿子捧着油壶,对皇太孙派来的农官说,“炸出来的果子不腻,老人孩子都爱吃。我们打算用它跟中原换棉布,让更多人尝尝太阳的味道。”

农官笑着点头:“等秋收了,把葵花籽送些到江南,让他们也种上,说不定能榨出更香的油。”

苜蓿草的妙用也越来越多。除了肥田、喂牛羊,农官们发现它的嫩尖能当菜吃,焯水后拌上南洋的鱼露,清爽可口;晒干后烧成灰,还能当肥皂用,洗得衣服格外干净。

“这草真是个宝,”淮南的农妇们挎着盛满苜蓿嫩尖的篮子,笑着说,“以前地里长这草,都当杂草锄了,现在倒成了金疙瘩!”

入秋时,皇太孙再次登上“共生号”,这次要去西洋回访。船上装满了中原的好东西:改良犁的图纸、海稻种子、“万国锦”布料,还有一箱子用向日葵籽油和硬粒小麦做的点心,打算送给西洋国王。

“这些不只是货物,”他对船员们说,“是告诉西洋人,我们的日子怎么过,我们愿意跟他们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

“共生号”起航那天,码头上挤满了送行的人。西洋工匠送来一架迷你“共生钟”,说“让钟声陪着殿下看西洋的太阳”;南洋的渔民塞给他一坛鱼露,说“用它做面包,比黄油还香”;中原的布商则送上一匹新织的“苜蓿锦”,上面绣着苜蓿草和向日葵,像把草原和沙地都织在了布里。

皇太孙站在甲板上,看着码头渐渐远去,手里握着那架迷你钟。钟声滴答,像在数着跨越重洋的脚步,也像在提醒他:天下的土地或许不同,阳光和雨水却是一样的;人们的语言或许不同,想过好日子的心愿却是一样的。

萧煜和沈清辞站在岸边,看着“共生号”的帆影消失在海天尽头,帆上的“万国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你说,”沈清辞轻声问,“这船能把我们的暖意,带到西洋去吗?”

萧煜望着翻涌的浪花,声音里带着笃定:“能。你看这海水,不就把中原的稻种、西洋的麦子,连在一起了吗?”

海风拂过,带着远处的钟鸣和近处的麦香,像一首无声的歌,唱着天下共生的故事。而这故事,才刚刚走到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