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的桃源空间 > 第247章 他山之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根脉相连”的计划稳步推进,让联盟内部焕发出新的活力。然而,张维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闭门造车无异于坐井观天。桃源村虽好,但视野和格局不能局限于这一方山水。必须主动走出去,借“他山之石”,开阔眼界,激发思考,方能不断突破自我,为“桃源印记”注入持续进化的动力。

恰在此时,一个难得的机会降临。国家农业农村部组织一期“乡村振兴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面向全国遴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产业带头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和实地考察。桃源县唯一的名额,毫无悬念地落在了张维头上。

临行前,张维召集核心成员开会,特意带上了年轻的水生和巧婶的得力助手小芳。“我这次出去,不仅是学习,更是代表‘桃源印记’去交朋友、开眼界。家里的事,就交给你们了。”他特意叮嘱水生和小芳,“你们要多听、多看、多记,把外面好的经验、新的思路带回来。”

研修班汇聚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乡村“能人”。有将一片盐碱地变成现代化农场的东北汉子,有在互联网上把土特产卖成“网红”的江南姑娘,也有深耕传统文化、打造文旅Ip的西北团队。课堂上的理论交锋,考察中的实地感受,课余的坦诚交流,都让张维深受震撼。

在参观东部沿海一个以“数字农业”闻名的村庄时,张维看到了高度智能化的温室大棚,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成分,数据自动反馈,灌溉、施肥全程精准控制。同行的学员啧啧称奇,张维却在震撼之余,陷入了更深的思考。晚饭后,他与该村的负责人,一位三十出头的海归硕士深入交流。

“王书记,你们的数字化程度让人佩服。但我有个疑问,如此高的技术投入,成本如何?普通村庄能否复制?更重要的是,在这种高度依赖技术的环境中,传统农人的经验和价值如何体现?”

那位年轻的书记笑了笑,坦诚道:“张理事长问到了关键。高投入确实是个门槛,我们也是靠前期政策和项目支持才起步。但技术最终是工具,是为人和产业服务的。我们的系统里,也融入了老农看天识地的经验数据。我认为,未来的方向不是用机器取代人,而是让人机协同,让老师傅的经验通过数据变得可传承、可优化。”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让张维对联盟正在探索的“人机协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意识到,桃源的优势在于“人”和“传统”,技术应该是赋能和放大这种优势,而不是替代。

在另一次关于“品牌建设”的小组讨论中,一位来自西南地区、主打“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女性带头人分享了她的经验:“我们不光卖产品,更是在传播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我们的每一件产品,背后都有一个民族的故事、一首山歌、一段技艺。消费者买的不是商品,是一种情感认同和文化体验。”

这让张维反思,“桃源印记”在挖掘“在地性”方面,是否还可以更深入?除了药材的功效,桃源村的山水、人情、祖辈流传下来的故事,是否也是品牌独一无二的财富?

研修期间,张维不仅如饥似渴地学习,也主动分享了“桃源印记”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特别是对品质的坚守、与社区的利益联结机制。他的坦诚和务实,赢得了许多同学的尊重,也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取名“新农人联盟”,约定以后常交流、多合作。

一个月后,张维带着满满的笔记、一沓新朋友的名片和一颗被充分“刷新”过的大脑,回到了桃源村。他没有急于召开大会宣布“宏伟蓝图”,而是先花了一周时间,沉下心来整理学习心得,结合桃源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数万字的《研修考察报告与思考》。

在随后召开的理事扩大会议上,张维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思考,分享了所见所闻所感。他重点谈了三点启示:

1. 技术是利器,但灵魂在人:桃源的数字化、标准化之路要坚持,但核心是赋能于人,让老师傅的经验数据化,让年轻人的技能传统化,实现更高层次的“人机协同”。

2. 文化是根脉,体验是价值: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和讲述桃源的故事,将山水文化、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与产品、服务深度融合,提升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和情感黏性。

3. 开放是活水,合作赢未来:要打破地域界限,主动与国内外优秀的乡村产业主体交流合作,引进新理念、新模式,也要勇于输出“桃源”的经验,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锤炼自己。

张维的分享,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他山之石”,在联盟内部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水生对数字营销有了新想法,巧婶开始琢磨如何将更多民俗元素融入体验,福伯也感叹“外面的世界真是变了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走出去,不仅让张维个人视野大开,更让整个联盟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可能性。桃源村的发展之路,在借鉴与反思中,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定。联盟意识到,唯有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不断汲取外部精华,方能确保自身活力的源源不绝,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