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的桃源空间 > 第246章 根脉相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静水深流”的风波平息后,“桃源印记”联盟的根基反而因淬炼而更加坚实。然而,张维和核心成员们并未沉溺于危机的化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问题:如何让这片沃土上生长起来的产业,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建立起更加牢固、更加持久的血脉联系,真正做到“根脉相连”。

这一思考,源于一次看似偶然的对话。周末的傍晚,张维在村口遇见福伯的孙子小辉,一个刚上大学、假期回村的年轻人。小辉正用手机拍摄合作社外墙上的品牌标志,准备做学校社会实践的素材。

“小辉,以后毕业了,打算回来不?”张维随口问道。

小辉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张叔,咱村现在发展的是挺好……但我在学计算机,可能还是想去大城市看看机会。”

这句坦诚的回答,让张维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尽管联盟创造了就业、提高了收入,但对于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来说,乡村的吸引力依然有限。产业的根,若不能深深扎入新一代人的心中,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隐忧。

带着这个忧虑,张维召集了理事会,提出了“根脉相连”的新构想:“我们的产业,不能只停留在提供工作岗位的层面。我们要想办法,让年轻人在这里不仅能就业,更能创业;不仅能谋生,更能实现自我价值。要让‘桃源印记’成为他们愿意回来、并且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

这一构想,迅速转化为一系列具体行动:

首先是“青年创业孵化计划”。联盟划出专项资金和场地,设立“创客空间”,鼓励内部员工和返乡青年,围绕“桃源”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创新创业尝试。方案一经提出,便激起了涟漪。水生手下一位擅长短视频运营的年轻员工小林,提出了一个“药食同源轻养生品牌”的子项目计划,主打便捷、高颜值的即饮产品和线上内容营销。经过评审,她的项目获得了种子资金和导师支持,开始组建小团队独立运作。消息传开,其他有想法的年轻人也开始摩拳擦掌。

其次是“产学研深度融合”。张维主动与省里几所高校的生命科学、食品工程、设计学院建立合作关系,设立“教授工作站”和“学生实践基地”。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产品研发注入新动能,而“桃源”则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绝佳试验田。一位农大的教授带着研究生团队驻村,研究道地药材的生态种植技术;美院的学生则为产品包装注入现代美学元素。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产品力,更让乡村成为了充满学术气息和创造力的热土。

最关键的是“收益共享机制”的深化。在原有分红的基础上,联盟推出了“项目跟投”制度。对于内部孵化的成功项目,核心团队成员可以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对于与高校合作产生的专利成果,发明人享有成果转化收益。同时,联盟开始系统梳理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福伯等人的老手艺进行保护和价值认定,让传统技艺的持有者也能分享品牌发展的长期红利。

这些举措,像春雨般悄然浸润。变化在细微处发生:合作社的会议室里,多了年轻人激烈讨论项目方案的身影;实验室里,学生和老师傅一起记录数据;茶余饭后,村民们开始谈论谁家的孩子搞的新项目得到了奖励……

一天傍晚,张维看到小辉正在创客空间里,兴奋地给小林团队演示他设计的用户数据分析模型。看到张维,小辉眼睛发亮:“张叔,我发现咱村的数据特有研究价值!我暑假想留下来做课题,说不定以后我的算法还能帮咱们优化种植呢!”

张维拍了拍他的肩膀,心中欣慰。他知道,一根看不见却坚韧的纽带,正在新一代心中悄然连接。

“根脉相连”的意义,远不止于留住人才。它让产业发展的每一步,都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成长紧密交织,让每个人都能在共同的事业中找到归属感、成就感和获得感。产业的根,只有深扎于人的心中,方能汲取不竭的动力,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夜色中,张维漫步在药田边,听着溪流潺潺,看着合作社里透出的、属于不同代际的灯火,心中充满笃定。他知道,“桃源印记”的未来,不仅在于田里的药材和仓库的产品,更在于这些被点燃的梦想和紧密相连的人心。根脉深连,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