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风雅宋朝 > 第19章 海疆记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永乐三年(1405)六月,苏州刘家港的晨雾被数百艘巨船的帆影撕裂。六十二岁的郑和站在宝船楼船上,望着眼前这支史无前例的舰队。桅杆如林,帆樯蔽日,这是他第七次奉诏出使西洋,却依然为这壮观的景象心潮澎湃。

一、 宝船启航

“总兵官,各船均已准备就绪。”副使王景弘呈上船队名录,“大舶六十二艘,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郑和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港岸上送行的人群。在不起眼的角落,几位白发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陈宜中、蒲崇谟等宋末海商的后人。为首的陈氏族长手持一本泛黄的航海图,郑重交给郑和:

“此乃先祖所绘《南海针路图》,标注着宋船常往来的三十六港。”

郑和躬身接过,在图的边缘发现一行小字:“倘得明主,当献此图,续我华夏海疆之志。”

卯时三刻,东北风起。郑和一声令下,船队缓缓驶出港口。岸上礼炮齐鸣,将士们的家眷含泪相送。巨大的宝船劈波斩浪,船头雕刻的螭首在朝阳下熠熠生辉。

二、 故道新航

船队沿海南下,郑和在舱中仔细研究那本《南海针路图》。令他惊讶的是,图上标注的许多航线与明军水师掌握的不谋而合,更有数条隐秘航道闻所未闻。

“总兵官请看,”通事马欢指着图上一处标记,“这里注明‘宋商避元暂泊处’,正是我们要经过的占城。”

七日后,船队抵达占城外海。当地华人闻讯驾着小舟来迎,为首的老者用带着闽南口音的官话喊道:“可是天朝使者?我们等了六十年啊!”

在占城港,郑和见到了令人震撼的景象:宋式建筑鳞次栉比,街上行人多着汉装,学堂里传出《千字文》的诵读声。更让人动容的是,这里的华人依然使用南宋纪年,祠堂里供奉着文天祥、陆秀夫的神位。

“先父临终嘱咐,”当地华商首领陈毓淳说,“见到汉家旌旗,便是归期将至。”

三、 远洋重逢

船队继续南下,在满剌加(马六甲)遇到了更大的华人聚落。这里的华人不仅完整保存着南宋习俗,还建立了完善的自洽体系。

“我们有三怕,”族长郑怀远对郑和说,“一怕忘祖宗言语,二怕失华夏衣冠,三怕后代不知来处。”

他带郑和参观了一座特殊的“思宋书院”,里面珍藏着从战火中抢救出来的典籍。最珍贵的是一套完整的《朱子语类》,书页上还留着当年阅读者的批注。

在爪哇,情景更为壮观。当地华人建造了仿临安风格的城市,连街巷命名都沿用南宋旧制。当他们看到宝船上飘扬的明字旗时,万人空巷,哭声震天。

“总兵官,”一位百岁老人握着郑和的手,“老朽生于祥兴二年,今日得见汉官威仪,死而无憾!”

四、 文明对话

船队每次停靠,都是一次文明的交流。郑和不仅带去了瓷器、丝绸,更带去了《永乐大典》的节选本和最新编纂的历法。

在古里(卡利卡特),当地国王对明朝的航海技术赞叹不已。郑和特意展示了源自宋朝的指南针、牵星板等导航仪器。

“这些技艺,”郑和对随行官员说,“很多都是宋人在航海实践中总结的。”

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是在锡兰山(斯里兰卡),郑和立下的 trilingual 石碑。石碑用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记载了这次远航,其中汉文部分特别提到了对前朝航海遗产的继承。

每当船队启航时,都有华人青年请求随行。郑和特意选拔了其中精通航海、熟悉当地情况的年轻人加入船队。

“要让这些海外游子,”他在给朱棣的奏疏中写道,“亲眼见证新朝的强盛。”

五、 归程载道

永乐五年(1407)九月,船队返航。宝船的货舱里不仅装满了异国珍宝,更载着无数海外华人的期盼。

在苏门答腊,华商托付他们带回一包故乡的泥土;在暹罗,华人寺庙请他们恭请一尊新铸的妈祖神像;在真腊,华裔学者献上几代人整理的南海物种图志。

最特别的礼物来自爪哇——一套用南洋香料保存完好的《杜工部诗集》,书页间还夹着几片枯黄的海棠花瓣。

“先母生前最爱此花,”献书的老者说,“她说,这是汴京皇宫里的品种。”

当船队回到刘家港时,已是隆冬时节。港岸上,朱棣特派太子朱高炽率文武百官相迎。郑和跪呈航海日志,其中详细记载了海外华人的状况。

“臣所见,”郑和在奏疏中写道,“虽经百年离散,海外赤子未忘华夏衣冠。其心可鉴,其志可嘉。”

翌年开春,朱棣下诏在泉州、广州设立“蕃学”,专门接纳海外华人子弟回国就读。又命翰林院整理郑和带回的海外见闻,编纂《西洋番国志》。

站在重新修葺的泉州市舶司遗址上,郑和遥望大海。他想起了陈宜中、蒲寿庚,想起了那些在海外坚守的华人。历史的轮回如此奇妙——曾经因国破而星散的海洋遗产,如今在新朝得以延续。

海浪声声,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文明的坚韧。从南宋的沉船到明朝的宝船,华夏民族的海洋之梦从未沉没,只是在等待重新启航的时机。

(第九卷 第十九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