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风雅宋朝 > 第18章 典籍归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永乐元年(1403)深秋,金陵文渊阁内烛火通明。刚刚登基的明成祖朱棣召见翰林学士解缙,下达了一道影响深远的诏令。窗外银杏金黄,仿佛为这个文明复兴的时刻铺就辉煌的背景。

一、 文渊诏对

\"朕观历代典籍,散佚甚多。\"朱棣抚摸着案头残缺的《太平御览》,\"我朝承百年乱世之弊,当修一部集大成之书,使后世有所考据。\"

解缙躬身应道:\"陛下圣明。自元人入主,典籍零落。江南藏书家虽冒死保存,然十不存一。\"

\"所以要修一部大书!\"皇帝起身,目光灼灼,\"凡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乃至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俱要搜罗无遗。\"

翌日,解缙在文渊阁召集编修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济济一堂,其中不乏江南世族的后人。七十三岁的郑沂——郑文嗣之孙,特意从苏州赶来。

\"先祖临终嘱咐,\"郑沂颤巍巍取出一份书单,\"待天下太平,当使这些典籍重见天日。\"

书单上列着三百余种珍本,都是郑氏一族在元朝时秘密保存的。

二、 四海搜书

编纂工作启动后,最艰巨的任务是搜集散佚民间的典籍。朝廷派出专门的采辑使,分赴各地寻访。

在金华山中,采辑使找到了方氏后人。这个曾经守护文明火种的家族,如今已繁衍至第七代。族长方懋打开祖传书库,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两千余卷典籍。

\"这些书,\"方懋指着最里间的几个樟木箱,\"是先祖方凤在元兵入城前藏入山洞的。每十年翻晒一次,从未间断。\"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北平。一位蒙古老人主动献出家藏的《辽史》残卷:\"先父临终说,此书当还于汉家。\"

与此同时,郑和的船队也承担起海外寻书的使命。在占城、暹罗、爪哇等地,他们找到了许多宋元时期流散海外的典籍。

\"这是陈宜中后人保存的,\"一位老华侨献出《玉海》,\"我们等了整整一百二十年。\"

三、 编纂风云

永乐三年(1405),编纂工作全面展开。二千一百六十九名学者齐聚文渊阁,日夜不停地整理、校勘、抄录。

总纂官解缙发现一个棘手的问题:许多典籍在流传过程中被篡改。特别是程朱理学的着作,被掺入了大量元朝御用学者的注释。

\"必须去伪存真。\"他对编修们说,\"凡遇可疑之处,当以宋本为据。\"

这项工作引发了激烈争论。一些北方学者坚持沿用元朝通行的版本,而江南学者则要求恢复宋本原貌。

\"诸公请看,\"郑沂拿出家藏的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先祖亲手校勘的本子。每处修改都有依据。\"

最终,在太子少师姚广孝的调解下,达成了\"存真去伪,兼收并蓄\"的原则。

四、 血火真知

编纂过程中,不断有意外的发现。这日,编修们在整理元朝档案时,发现了一本特殊的《农书》。

\"这是...王祯的《农书》原稿!\"负责农学部分的编修激动地说,\"世人皆以为此书已佚。\"

更珍贵的是一批从元朝秘阁中发现的宋代科技着作。《营造法式》、《武经总要》、《梦溪笔谈》等珍本相继现身,其中不少连江南藏书家都未曾见过。

最让人唏嘘的是,他们在北平一处旧宅中发现了一批南宋临安府学的藏书。每本书的扉页上都盖着\"德佑二年府学封存\"的印章。

\"这些书,\"老编修抚摸着印章,\"是在元兵入城前被封存的。没想到还能重见天日。\"

五、 文明重光

永乐六年(1408)冬,《永乐大典》初稿完成。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分装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汇集了自古至明的各类典籍。

呈献大典那日,南京城万人空巷。当装载着书册的马车驶向文渊阁时,道路两旁的百姓纷纷跪拜,如同迎接凯旋的军队。

朱棣抚摸着崭新的书册,对解缙说:\"此书成,我华夏文明可传万世矣。\"

在文渊阁举行的庆功宴上,几位皓首穷经的老学者相拥而泣。他们中有的祖上在崖山殉国,有的家族在元朝隐姓埋名,如今终于见证了文明的复兴。

\"先师宋濂若在,\"郑沂举杯遥祭,\"当可含笑九泉。\"

更深远的影响在民间显现。各地书院纷纷抄录大典中的重要篇章,许多失传的技艺由此得以恢复。在景德镇,工匠们根据大典中的记载,复原了失传已久的釉里红技术;在苏州,织工们重现了宋锦的织造方法。

这年除夕,朱元璋的陵前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祭典。太孙朱瞻基代表皇帝,将刚刚完成的《永乐大典》第一部供奉在享殿。

\"皇祖,\"朱瞻基朗声诵读祭文,\"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宏愿,今日终得圆满。华夏文明,薪火再传!\"

凛冽的寒风中,似乎传来跨越时空的回应。从厓山的海浪声,到金陵的钟鼓声,一个文明在经历最黑暗的漫长夜后,终于迎来了崭新的黎明。

(第九卷 第十八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