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星座联盟”(ocA)倡议的提出,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国际科技界的深潭,激起的波澜远超“启明星”发射本身。这份由“奇点科技”主导起草,阐述了基于“空间蜂群”协议构建去中心化、开放共享的未来空间信息网络愿景的白皮书,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通过官方和非官方渠道,悄然送达了全球数百家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部分国家相关部门的案头。
反响是复杂而多元的。
正如林小一所预料,那些长期受制于现有卫星通信巨头高昂费用和严格限制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在空间领域渴望有所作为的中小科技公司,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来自东南亚、中东、拉美和非洲的咨询雪片般飞来,问题集中在技术细节、加盟成本、频谱协调和本土化落地的可能性上。对他们而言,ocA提供了一条绕过传统壁垒、以可承受成本拥抱太空时代的捷径。
然而,来自西方传统航天强国和GdESA核心成员的反应,则充满了警惕、不屑乃至公开的抨击。
某国际知名航天咨询公司发布报告,称ocA是“一个技术上不成熟、商业上不可行、并且可能加剧近地轨道频谱和空间资源冲突的鲁莽计划”,指责“奇点”试图用“开源的口号包装其技术扩张的野心”。
GdESA更是通过其影响力,向其成员及合作伙伴发出“提醒”,暗示加入或支持ocA可能被视为“对现有国际空间合作秩序的破坏”,并可能面临“相应的后果”。
一些原本对ocA表示出兴趣的欧洲企业,在压力下开始变得犹豫和沉默。
“奇点”总部,ocA专项推进组的会议室内,气氛并不轻松。负责国际事务的副总裁正在汇报最新的反馈:
“……积极的回应主要来自非核心圈层,但他们的技术实力和资金能力有限,难以支撑联盟的快速启动。而具备实力的潜在伙伴,大多持观望态度,或者在GdESA的压力下退缩了。我们发出的首批五十份深度合作邀请,目前只有七家给予了有实质内容的回复。”
顾言挠着头:“这帮家伙,既怕我们成事,又舍不得可能的好处,真是首鼠两端!”
苏晚晴看着分析报告,冷静地指出:“问题的核心在于信任和利益分配。他们担心加入ocA后,会彻底绑上我们的战车,成为GdESA打击的目标,却无法获得足够的话语权和保障。他们也怀疑,我们所谓的‘开放’,最终是否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控制。”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林小一。ocA的构想很宏大,但如何落地,如何在巨头环伺和战略猜疑中打开局面,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难题。
林小一沉默地听着,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滑动,浏览着那些充满外交辞令的回复和充满敌意的分析报告。他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仿佛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他们害怕,他们观望,这很正常。”林小一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如果ocA那么容易就能建成,反而说明它的价值有限。”
他放下平板,目光扫过与会众人: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ocA的基石是什么?是技术?是资金?不,是共同的愿景和彼此需要的利益结合。”
“我们不需要那些只想搭便车、或者随时可能因为压力而掉头的投机者。我们需要盟友,不是附庸。”
他强调了“盟友”这个词。
“盟友,意味着平等,意味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意味着对共同认可的规则和未来的坚定信念。附庸,只是利益的短暂结合,经不起风浪。”
“那如何甄别谁是潜在的盟友?”有人问道。
“用我们的行动和规则来筛选。”林小一回答道,“首先,我们要展现出更大的诚意和透明度。立刻组织一次线上技术研讨会,向所有表示过兴趣的机构,公开‘空间蜂群’协议的部分非核心接口标准和测试数据,让他们亲眼看到技术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其次,起草一份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ocA伙伴关系框架》。设定不同级别的合作伙伴关系,从技术采纳者到共同开发者,明确每一级的权利、义务和贡献方式。特别是要设计清晰的知识产权共享和收益分配机制,确保早期投入者能获得应有的回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林小一目光深邃,“我们要找到并打造第一个‘样板间’。”
“样板间?”
“是的。选择一个最有诚意、条件最合适的伙伴,集中我们的资源,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基于ocA的标准,成功部署和运营一个区域性的、可见可感的示范网络。”林小一解释道,“当第一个成功的案例出现,当合作伙伴真正从ocA中获益时,所有的怀疑和观望都会不攻自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个思路清晰而务实。与其广撒网,不如重点突破,用实实在在的成功案例来吸引真正的盟友。
会议确定了下一步的行动方针:技术开放、规则细化、重点突破。
散会后,林小一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世界地图上那些对ocA表示出兴趣的区域。他知道,寻找第一个“盟友”的过程不会容易,这需要眼光,也需要魄力。但这是他必须走出的一步。只有建立起一个由真正盟友构成的生态,ocA才能从构想变为现实,“奇点”才能在这场太空博弈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坚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