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星”计划的成功,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产生的涟漪效应开始逐渐扩散,超出了林小一和“奇点”核心层的预期。
首先做出反应的,是之前那些在GdESA压力下,被迫暂停或终止与“奇点”合作的海外公司和机构。他们中的一部分,看到了“奇点”在严密封锁下依然能独立完成从芯片、系统到航天发射的全链条技术突破,其技术实力和韧性令人惊叹。尤其是“空间蜂群”协议在恶劣环境下表现出的卓越性能,让一些专注于特种通信、物联网、偏远地区覆盖的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应用潜力。
试探性的接触开始恢复。加密邮件、经过中间人传递的口信、甚至是一些非正式的线上会议请求,逐渐多了起来。内容无非是希望重新探讨合作的可能性,或者至少,能够获取“启明星”相关技术的授权或许可。
与此同时,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同样面临某些技术垄断和数字鸿沟困扰的国家的政府和商业代表团,也主动向“奇点”伸出了橄榄枝。他们对“奇点”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和相对低廉的成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在本国的通信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引入“奇点”的解决方案。
甚至,连GdESA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少数几家并非核心、且自身发展也遇到瓶颈的成员企业,私下里开始抱怨联盟的强硬政策,认为一味地封锁和打压,反而可能催生出一个更强大、更独立的竞争对手,并且让自己错失了与未来技术接轨的机会。
形势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在一次战略分析会上,顾言兴奋地汇总着这些最新的动向:“……看来‘启明星’这颗棋子,我们算是下对了!现在主动权好像又回到我们手里一点了。是不是可以考虑,选择几个靠谱的伙伴,重启一些海外合作?或者,重点攻略那些发展中国家市场?”
苏晚晴则相对谨慎:“这些动向是积极的,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主动接触我们的,很多是出于利益考量,而非价值观认同。GdESA的根基并未动摇,其核心成员对我们的敌意只会更深。与合作需要极其谨慎,避免技术泄露和被利用。”
所有人都看向林小一,等待他的决断。
林小一沉思良久,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他看的,远比顾言的乐观和苏晚晴的谨慎要更远。
“合作,是必然的。闭门造车无法成就伟大的生态。”林小一缓缓开口,“但是,我们不能回到过去那种被动接受规则、用市场换技术的模式了。”
他调出了“启明星”在轨运行的数据图和那些寻求合作的名单,目光锐利。
“‘启明星’的成功,意味着我们手里,多了一份不一样的筹码。这份筹码,不是让我们去祈求合作,而是让我们有能力……去定义合作。”
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构想:
“我们要主动发起一个‘开放星座联盟’(open constellation Alliance, ocA)倡议。”
“这个联盟,将基于我们‘启明星’验证成功的‘空间蜂群’协议和开放接口标准,邀请全球志同道合的企业、研究机构甚至国家参与。联盟成员可以基于我们的开放标准,研发和发射兼容的卫星、地面设备,共同构建一个去中心化、抗毁性强、覆盖全球的下一代空间信息网络。”
“我们将向联盟成员开放部分底层技术接口,共享频率和轨道资源协调经验,但核心的协议演进和标准制定权,必须掌握在我们手中。”
这个构想,充满了野心。它不再是简单地卖设备或技术授权,而是要建立一个以“奇点”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性的空间网络生态体系!
“这……这能行吗?”一位高管表示怀疑,“那些大公司,会愿意加入我们主导的联盟?”
林小一自信地笑了笑:“过去可能不会。但现在,我们证明了我们有独立构建核心技术和系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提供的,是一条不同于现有巨头垄断的、更加开放和平等的路径。”
“对于那些不愿被现有体系捆绑、渴望在空间互联网领域拥有自己一席之地的中小国家和企业来说,我们的联盟,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项。”
“甚至对于GdESA内部的动摇者,这也提供了一个摆脱核心成员控制、寻求技术多元化的机会。”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语气变得无比坚定:
“这不是一次卑微的合作请求。这是我们基于自身技术实力,向世界发出的、关于未来空间信息格局的新的可能性。”
“这不是威胁,是邀请。”林小一一字一顿地说道,“邀请所有渴望打破垄断、拥抱开放、共享太空未来的力量,加入我们,共同绘制下一张星图。”
“我们不是在乞求一个座位,我们是在打造一张新的桌子,并邀请志同道合者前来入席!”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讨论。林小一的这个构想,将“奇点”的战略层级,从一家技术公司,提升到了一个潜在的国际产业生态和规则塑造者的高度!
“开放星座联盟”(ocA)的构想,迅速被提上日程。相关的白皮书、技术标准草案、联盟章程开始紧锣密鼓地起草。
“启明星”的成功,不再仅仅是一次士气的提振和技术的证明,它成为了一个支点,一个让“奇点科技”得以撬动全球空间产业格局、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进行生态布局的战略支点。
一场以星辰为舞台的、更大规模的棋局,正在林小一的运筹下,缓缓展开。而这一次,他手握的,是“开放”与“创新”这两枚最具吸引力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