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雨初歇,汴梁皇城的琉璃瓦上还挂着水珠,在惨淡的日头下泛着冷光。文德殿内,鎏金熏炉里吐出袅袅青烟,试图驱散这深秋的寒意,却更添几分压抑的沉闷。

我身着紫袍,垂首立于文官班列前端,眼观鼻,鼻观心。今日的常朝,空气粘稠得如同化不开的墨。御座上的父皇石敬瑭,面沉如水,指尖无意识地捻着扶手上那枚冰冷的玉珠,目光扫过丹陛下的群臣,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审视。

此刻心头压着的,是魏博军新定后的疮痍,是各地节度使看似恭顺实则叵测的表章,是国库里那总也填不满的窟窿。

一项项漕运、盐税、秋粮的例行奏报,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枯燥而冗长。几位老臣眼睑低垂,似在养神,唯有微微颤动的白须,显露出他们并非真正入睡。风暴来临前的宁静,最是熬人。

我悄然抬眸,目光掠过前排的重臣。冯道,当朝司空,稳如泰山地站在那里,仿佛殿外的风雨、殿内的暗流皆与他无关,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读不出一丝一毫的情绪,只有深不见底的浑浊。

赵莹,门下侍郎,眉头微锁,似乎在与手中的笏板较劲,又像是在权衡着什么。桑维翰与李崧并肩而立,一个面色冷峻如铁,一个呼吸略显粗重,他们都预感到,今日恐难善了。

果然,就在司礼内侍即将唱喏“无事退朝”的当口,一人猛然踏出班列,声如洪钟:

“臣!宣徽南院使刘处让,有本启奏!”

这一声,如同巨石砸入死水,惊起无数暗涌。所有人的目光,瞬间盯在了那身材魁梧的武臣身上。他紫袍玉带,却掩不住一身行伍煞气,手持笏板,如同持着一柄无形的战刀。

御座上,石敬瑭的眼皮微微撩起,声音平缓,听不出喜怒:“讲。”

“臣要劾奏!”刘处让声震屋瓦,毫不掩饰其愤慨,“劾奏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充枢密使李崧,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桑维翰!二人身兼政、军之枢要,然执政以来,刚愎自用,堵塞圣听,赏罚不明,过失昭彰!致使朝纲不振,边将寒心,天下有识之士,无不扼腕!”

话音落下,大殿内落针可闻。空气仿佛凝固了。御史中丞薛融的眉头狠狠一跳,下意识地看向御座,又迅速低下头,心中飞速盘算:这已非寻常言官风闻奏事,这是赤裸裸的攻讦,目标直指当今最具权势的两位宰相!且出自一位掌宫禁事务、与边将往来密切的宣徽使之口,其背后的意味,令人不寒而栗。

左谏议大夫罗周岳下意识地捻须,指尖冰凉。他素知刘处让与魏州杨光远交厚,杨光远对桑、李二人不满已久,此番发难,必是杨光远之意通过刘处让之口,化作了朝堂上的利箭。他偷眼觑看李崧和桑维翰。

李崧的脸色已由红转青,花白的胡须因急促的呼吸而剧烈颤抖,握着笏板的手背青筋暴起,显是怒极,但多年宦海沉浮,让他死死咬住了牙关,没有立刻嘶声反驳,只是那目光,如同淬火的刀子,死死剜着刘处让的后背。

桑维翰却异乎寻常的冷静。他那张本就严肃的脸,此刻更像是一块冰冷的铁板,唯有那双深陷的眼眸,锐利如鹰,紧紧锁定刘处让,仿佛在审视一件死物。他的沉默,比李崧的暴怒更令人心悸。

我的心猛地一沉。来了!杨光远的刀,终于借着刘处让的手,劈了出来!我下意识地去看父皇。父皇的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是那捻动玉珠的手指,停顿了一瞬。

“刘卿,”父皇的声音再次响起,依旧平稳,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硬,“劾奏重臣,非比寻常。所言过失,须有实据。细细奏来。”

“陛下!”刘处让似乎早已等着这句话,气势更盛,朗声道,“其一,二人独揽大权,视三省、枢密院如私邸!多少军国要务,往往于私室密议,便定策下行,视同僚如无物,视程序如敝履!此乃专权跋扈,非人臣之道!”

他略一停顿,目光扫过群臣,继续放大音量:“其二,任人唯亲,党同伐异!其所擢升者,非其门生,即是故旧,于真正有才学、有战功之士,却多方压制!寒门士子,报国无门!此乃堵塞贤路,非国家之福!”

“其三!”刘处让的声音陡然再拔高一度,如同战鼓擂响,“军事调度,屡屡失当!尤以对魏州杨光远节度使所部为甚!军令朝令夕改,钱粮拨付迟缓,致使戍边将士无所适从,怨声载道!杨节度使忠勇为国,镇守北疆,平定范逆有功,却屡遭掣肘,心中积郁,早已非止一日!”

他终于图穷匕见,点出了杨光远的名字。殿内响起一片抽气声。

站在武官班列中的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知远,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下撇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轻蔑。

他素来看不起杨光远那等骄奢跋扈之徒,也对桑维翰这等以文臣掌军机的做法不甚认同。此刻,他抱定隔岸观火之心,冷眼看这出文武相争的大戏。

翰林学士承旨赵莹,微微侧目看了一眼身旁的冯道。冯道依旧眼帘低垂,仿佛神游天外,似乎眼前这惊心动魄的弹劾,还不如他袖中那串念珠值得琢磨。赵莹心中暗叹:这老狐狸,怕是早就料到有今日一出了。

我听到身旁传来轻微的“咯吱”声,是度支判官张谏下意识地攥紧了笏板。魏州的钱粮调度,多经度支司之手,刘处让此言,也将度支司架在了火上。

另一侧的盐铁判官王朴,脸色已然铁青,胸膛起伏,若非在朝堂之上,恐怕早已出声驳斥。

刘处让的声音还在继续,愈发激昂:“杨节度使曾对臣言!如今抵达魏州之令,多有非出陛下圣意者,皆是李、桑二人之意!臣斗胆请问陛下,这天下军国大事,究竟是陛下宸衷独断,还是他二位宰相可代天行事了?!”

“哗——”此言一出,再也无法压抑的骚动如同涟漪般在朝臣中荡开!这已不是弹劾,这是诛心之论!是指控宰相欺君罔上!

“陛下!”李崧再也无法忍耐,猛地出列,声音因极致的愤怒而撕裂沙哑,“刘处让血口喷人!臣等蒙陛下信重,委以重任,凡事无不上秉天听,遵旨办理,岂敢有丝毫专权之举?!至于杨光远,拥兵自重,骄纵跋扈,屡违中枢调令,臣等念其戍边劳苦,一再优容,不想竟使其变本加厉,反噬中枢!其心可诛!请陛下明察!”

桑维翰也缓缓出列,他的动作不快,却带着千钧压力。他没有看刘处让,而是直接面向御座,声音冷澈如冰,一字一句,清晰地砸在大殿的金砖上:

“陛下,刘宣徽今日所言,臣有三问。”

“其一,他身为宣徽南院使,职责乃供奉官闱,承宣礼仪,何时可越俎代庖,干预起宰相政务、军事调度?此乃其一逾越。”

“其二,他所言,究竟是代表他自己,还是代表远在魏州、手握重兵的节度使杨光远?外镇节将,结交内臣,互通声气,攻讦执政,此乃其二逾越,亦是为臣者之大忌!”

“其三,他所称杨光远抱怨军令非出圣旨,此言大逆不道!中书门下、枢密院发出的敕札政令,便是朝廷法度,陛下威权的体现!杨光远欲如何?莫非只认陛下亲笔手诏,不认朝廷制度纲纪?他想做什么?刘宣徽又在此中,扮演何等角色?!”

桑维翰不愧是桑维翰,词锋如刀,瞬间将“弹劾执政”扭转为“内外勾结、质疑朝廷法度、藐视皇权”的更大罪状上。每一问,都直指要害,狠辣无比。

刘处让的脸色终于变了,他没想到桑维翰如此犀利,反将一军。他额头微微见汗,强自争辩道:“桑相何必顾左右而言他,转移视听?臣乃朝廷之臣,见有不当,自当直言!杨节度使乃国家柱石,其忠言逆耳,臣代为转奏,何错之有?反倒是二位相公,被劾之后,不思己过,反诬忠良,岂是宰相气度?!”

“忠良?我看是跋扈之臣!构陷之臣!”李崧怒发冲冠,厉声斥责。

“够了!”

御座之上,石敬瑭终于一声断喝,如同闷雷滚过大殿,压下了所有的争吵。他面沉如水,目光如电,缓缓扫过丹陛下鸦雀无声的群臣。那目光所及之处,人人低头,不敢直视。

冯道的眼皮微微动了一下,又恢复了死水般的平静。赵莹轻轻吁出一口浊气。刘知远依旧面无表情,仿佛刚才的激烈争吵与他毫无关系。

李崧和桑维翰躬身退回班列,脸色依旧难看。刘处让也悻悻然退回,但胸膛依旧起伏,显然不服。

石敬瑭沉默了。这沉默比之前的争吵更令人窒息。他看着下方这群心思各异的臣子,看着自己亲手搭建起来的、却已然开始暗流涌动的权力格局。

他知道刘处让的话背后站着谁,也知道桑维翰、李崧确有专断之处,更知道这其中的是非曲直,绝非一时能够厘清。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石敬瑭会如何决断?是安抚杨光远,敲打宰相?还是维护中枢权威,斥责刘处让?

良久,石敬瑭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种沉重的疲惫,却又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政事堂宰相,枢密使,乃朕之股肱,国之干城。权柄重,则责任重,易招物议,亦属常情。”

他先定了调子,否定了立刻追究宰相的可能,但也没说他们完全无错。

“李崧、桑维翰。” “臣在。”二人立刻躬身。 “日后处事,当更加谦冲谨慎,博采众议,票拟批红,尤需详明,不可予人口实。”这句话看似轻飘飘,实则已是告诫。 “臣等谨遵圣谕!”二人齐声应道,声音沉闷。

石敬瑭又看向刘处让:“刘卿关心国事,直言敢谏,其心可嘉。”先是一句安抚,随即语气转冷,“然,弹劾之事,自有台谏职责,风闻奏事,亦需核实。外镇节帅,若有建言,当具本上奏,循朝廷制度。私下怨望,非人臣之体,经由内臣转达,更属非制。此事,到此为止。”

风暴被强行压下。但谁都明白,裂痕已生,猜忌已种。父皇用“到此为止”四个字,暂时维系了朝堂的平衡,却也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退朝!”内侍尖细的声音响起,带着如释重负的颤抖。

百官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出宫殿。我跟在重臣之后,能清晰地感受到身后那几乎凝成实质的压抑和各方投射而来的、复杂难明的目光。

秋日的阳光照在身上,竟感觉不到一丝暖意,反而那朱红的宫墙,看起来如同凝固的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