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 第116章 通向“工业之变”的必经之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6章 通向“工业之变”的必经之路!

至此,他们心中已明白七八分。

陛下这是要用皇明书院来对抗以东林为首的书院党争势力,看来陛下布局深远。

“回陛下,党争实乃我大明最大的弊病。臣斗胆直言,当年国本之争与党争,几乎掏空了大明的根基。自那以后,党争愈演愈烈,国势却一日不如一日。”

“如今虽国本之争早已平息,但其遗毒至今未消。”

徐光启此番言语,可谓赤胆忠心。若换作其他皇帝,怕是当场就要治罪。

在乾清宫内,直面当今天子,直言讽刺先帝,尤其还是天子的亲祖父,这等胆量,寻常臣子绝不敢为。

王象乾和王在晋便不敢如此。

见徐光启提到党争,朱由校索性直言:

“朕不瞒你们,对党争之事,朕早已深恶痛绝。这也是朕对东林文官格外痛恨的原因。虽朕未曾亲历,但朕知道,皇祖当年的大好局面,正是被这些人一步步瓦解的。”

“万历年间,我大明何其繁华?一石粮食不过三四钱银子,如今呢?粮价几乎翻了十倍。”

“那些人自诩高高在上,嘴上说着为国为民,实则个个压榨百姓。占着位置不做事,朕早已下定决心,要狠狠整治一番。”

“若朕在位之时仍视而不见,那如何是好?朕还能有脸坐这个皇位吗?百姓吃不上饭,迟早会出大乱子。”

三位大臣听得心头一震,没想到陛下今日如此坦诚,句句发自内心,可见他心中积压已久。

“陛下所言极是,我大明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可陛下是否想过,若真要动手,势必与士绅撕破脸。”

“此事必须谨慎,万不可因一时情绪而冲动行事,否则一开始便落入下风,后续恐怕难以推动。”

王象乾虽敬佩皇帝的决心,却并不看好。

当年太祖皇帝也曾以雷霆手段整顿吏治,结果呢?虽惩治无数贪官豪强,但用的是高压手段,效果也只是短暂。

太祖尚且无法根除,如今陛下真能做到?

“元辅所言有理,臣也痛恨那些尸位素餐的伪君子,可此事牵涉太广,稍有不慎,恐有倾覆之险。陛下万不可操之过急,心急反而难成大事。”

徐光启一向务实,对这些人早有鄙夷。他们自命清高,除了几个所谓的领袖,谁都不放在眼里,嘴上一套一套的,真正做事却一个顶不上。

朱由校继续说道:

“如今的官场风气和民间现状,你们也都清楚。若朕继续装聋作哑,日后只会更难收拾。”

“朕虽为大明之主,但也不想与你们遮掩。你们都是通晓史书之人,应当明白,世间没有不灭亡的王朝,强如汉唐,也逃不过这个结局。”

“为何如此?因为每个朝代,都有兴衰更替。太祖驱逐蒙元,建立大明,军力何等强盛?永乐年间,我大明又是何等鼎盛,可现在呢?”

“正是因为长久积弊,王朝不可能永远强盛。唯有不断变革,方能延缓衰败。”

“而今,大明已显疲态,所谓清流名士,便是弊端之一。必须改变,非改不可。”

“这皇明书院,必须立刻办,刻不容缓。朕要将这股风气彻底扭转。”

皇帝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众臣再想进言也难以开口。

皇帝所说句句属实,大明早已积弊深重,积重难返。

皇帝既然已经拿定主意,作为臣子,现在也无须顾虑太多,唯有竭尽所能辅佐君上,完成这一前所未有的大业。

徐光启当即出列,拱手问道:

“陛下,关于皇家书院的设立,还请明示应当如何着手?成立之后又如何运行?”

朱由校微微一笑,开口说道:

“阁老问到了重点。”

随后,他将心中构想一一讲出。即便是徐光启这样的俊才,听来也觉得前所未闻,一时难以全盘理解。

朱由校所要设立的“皇明学院”,不仅仅是一所讲授儒学的书院,更是一个综合性学府。

它将涵盖农业、商业、医学等多个领域,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各类实用人才。

尤其要重视工学、机械、纺织等技艺类学科。

这些,是即将展开的各项改革所必须依靠的基础。

这一切,都是通向“工业之变”的必经之路。

后世有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如今要推动工业变革,也必须先积累技术、振兴商业、解决百姓生计问题。

而这些,绝非朝夕之间便可达成。尤其是生产劳动方面的积累,需要长时间的发展与沉淀。

说实话,大明虽未彻底落后,但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的步伐。如今在许多方面,已不再领先西方。

朱元璋的“重农抑商”政策贻害深远。尽管初衷或许可取,但最终并未改变农民的处境,他们依旧被束缚在土地之上,沦为权贵的附庸。

大明对海洋的重视远远不足,长期实行半封闭政策。民间不得出海,虽有禁令,可官方也并未借此开拓财源,错失良机。

结果,海上的利益反倒被沿海的私商占据,像李旦、郑芝龙这类人,便趁势崛起,成为海上豪强。

如今,西方的“工业之变”尚未全面展开,大明尚有近三十年的窗口期,仍有机会领先世界。

大明的资源与底蕴,远非他国所能比拟。

但万事开头难。

朱由校对这些事务了解有限,只能尽己所能,为天下人营造一个机会与环境,指明方向,其余的只能看天下人的选择。

成败与否,就看这一搏。

这些理念,在这个时代看来,简直是旁门左道。

读书人普遍认为,只有读圣贤书、通四书五经,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