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 > 第388章 这东海,从今往后,姓吴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88章 这东海,从今往后,姓吴了

洪熙四年,初夏。

新明舰队在舟山外海的主动出击与战术压制,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演变成席卷整个东海格局的狂涛。这场被新明称为“惊蛰行动”的胜利,其意义远不止于击沉几艘明舰、焚毁几处据点,更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明军不可战胜的心理优势,以及向整个东亚海域宣告——一种全新的海战模式,已然降临。

新明都城,凯旋的欢呼声尚未平息,更深层次的战略谋划已在皇宫密室中紧锣密鼓地展开。

“陛下,”韩锋的声音透过传讯法阵,带着战场归来的杀伐之气与难以抑制的兴奋,“经此一役,王通所部士气遭重挫,其舰队龟缩于舟山本岛及几个主要堡垒港口,轻易不敢出港。我军已完全掌握舟山外围海域主动权!将士们士气高昂,皆言愿随陛下,直捣黄龙!”

他的话语中,透出一股以往未曾有过的、属于进攻方的锐气。

吴峻端坐于沙盘前,目光锐利如鹰。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冷静地问道:“直捣黄龙?韩将军,你以为,我们现在有能力登陆大明本土,与其倾国之力进行陆上决战吗?”

韩锋沉默了片刻,传讯法阵中传来他沉稳下来的声音:“陛下明鉴。我军虽海上称雄,然陆师力量与大明相比,仍如萤火之于皓月。此时登陆,无异于以卵击石。臣之意,乃是扩大海上胜果,将大明水师彻底封锁、削弱,乃至……歼灭于港内!使其再无能力威胁我新明海疆!”

“不错。”吴峻赞许地点了点头,手指在沙盘上舟山群岛的位置重重一点,“我们要的,不是一时的击退,而是打断大明伸向海洋的这只手臂!令其至少在十年之内,无力组织起如此规模的跨海远征!”

他看向周安和兵部尚书:“传朕旨意,晋升韩锋为征东大将军,总领对明一切战事!命其以舟山群岛为主要目标,采取‘封锁围困,逐步蚕食’之策!以舰队主力封锁其主要港口,以‘海蛇’突击舰和装备线膛铳的陆战营精锐,逐一拔除外围岛屿明军据点!朕要这舟山,成为埋葬大明水师的坟墓!”

“臣,韩锋,领旨!”法阵另一端,传来韩锋斩钉截地的声音。

新的战略就此确立。新明的战争机器,从防御固守,正式转向了积极主动的攻势作战。

与此同时,墨衡带来的消息,更是为这攻势增添了无尽的底气。

“陛下!”墨衡几乎是冲进密室的,手中紧紧攥着一卷图纸,脸上是因极度兴奋而产生的潮红,“‘火龙’二号原型机,稳定性大幅提升!功率已达初号机三倍!我们据此设计的‘破浪船’一号试验舰,龙骨已铺设完毕!虽仍显笨重,航速不及帆船,但其不依风向,可直线航行之特性,已初步显现!假以时日,必成海上利器!”

吴峻接过图纸,看着上面那线条复杂、与传统帆船截然不同的设计,眼中光芒大盛。他知道,这笨拙的“破浪船”,代表着未来的方向。

“加速建造!同时,线膛铳量产、新式火药生产,一刻不得放松!韩将军在前线扩大战果,需要更多的利器支撑!”

“臣明白!”墨衡重重顿首。

新明的力量,如同经过一个冬天积蓄的草木,在春雷的激发下,开始疯狂地生长、蔓延。

前线,韩忠忠执行着吴峻的方略。新明舰队不再寻求与明军主力在开阔海域决战,而是如同狡猾的狼群,日夜不停地游弋在舟山各主要港口之外。任何试图出港的明军船只,无论是战舰还是运输船,都会遭到“雷震级”炮舰超远距离的精准打击或“海蛇”突击舰的群狼扑食。

王通试图组织了几次突围,均以惨败告终。明军战舰只要离开港口炮台的掩护,就会暴露在新明犀利的炮火之下,损失惨重。曾经庞大的大明水师,如今只能困守港内,眼睁睁看着制海权彻底丧失。

与此同时,新明的“拔点”作战也进行得异常顺利。装备了线膛铳的陆战营精锐,在舰炮的掩护下,对舟山外围岛屿发动突袭。明军守岛部队往往还未看清敌人,指挥官就被远处射来的精准子弹击毙,防线随之崩溃。一个个外围岛屿相继易手,新明的封锁圈越收越紧。

困守舟山本岛的王通,面临着内无粮草(补给线被切断),外无援兵的绝境。军心涣散,士气低落,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哗变。他连续向应天发出十万里加急的求援信,却如石沉大海。

而在大明应天,朱瞻基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舟山战败、水师被封锁的消息传来,朝野震动。主战派与主和派争吵不休。更让他焦头烂额的是,派往西洋与葡萄牙人结盟的使者带回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阿尔布克尔克总督虽然对通商感兴趣,但对直接派兵参与和大明的军事同盟态度冷淡,反而提出了诸多苛刻的条件,并要求大明开放更多港口。

“蛮夷!皆是蛮夷!贪婪无度!”朱瞻基在御书房内气得浑身发抖。他既无法迅速解救舟山之围,又难以从外部获得强援,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笼罩着他。

新明的崛起,已然成为他帝王生涯中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一个时刻刺痛他神经的噩梦。

东海之上,新明的烈焰金龙旗,在曾经属于大明的水域上猎猎作响。韩锋站在“镇朔号”的舰首,望着远处笼罩在愁云惨淡中的舟山本岛,心中豪情万丈。

他知道,胜利的天平,已经不可逆转地倾向了新明。这燎原之势,已非一场暴雨所能浇灭。

他望向西方,仿佛能看到那座巍峨的金陵城,以及城中那位年轻皇帝愤怒而不甘的脸庞。

“朱瞻基,”韩锋低声自语,海风吹拂着他染血的战袍,“这东海,从今往后,姓吴了。”

洪熙四年,秋。

曾经帆樯林立、号称大明水师东部门户的舟山群岛,如今已彻底换了颜色。烈焰金龙旗在各主要岛屿的制高点猎猎飘扬,宣告着这片战略要地易主的完成。持续数月的封锁与拔点作战,以新明的全面胜利告终。

困守舟山本岛的成山侯王通,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军心彻底崩溃的情况下,于一个秋雨潇潇的清晨,下令残存的明军挂起白旗,开城投降。曾经雄心勃勃、意图踏平新明的大明东路水师主力,除少数舰船在早期突围中被击沉或逃散外,近二百艘大小战舰、三万余官兵,连同大量军械物资,尽数落入新明之手。

消息传开,东海震动!

新明都城,万人空巷,欢呼震天。自先秦王吴铭立国以来,新明从未取得过如此辉煌、如此决定性的胜利!这不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更是国运的转折点!

皇宫,宣政殿。大朝会的气氛,前所未有的激昂。

征东大将军韩锋,一身崭新的元帅礼服,风尘仆仆却又意气风发地站在殿中,向吴峻和满朝文武详细禀报舟山之战的最终结果及受降过程。

“……此战,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墨司利器之助,我新明水陆并进,终克顽敌!计俘获明军完整战船一百八十七艘,其中大型福船、海苍船五十一艘;缴获各式火炮千余门,粮秣军械无算;受降明军官兵三万四千余人……”韩锋的声音洪亮,每一个数字都引得殿内一阵低低的惊叹。

“好!韩将军与前线将士,辛苦了!”吴峻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他站起身,目光扫过群臣,“此战之功,彪炳史册!所有参战将士,论功行赏,重重抚恤!阵亡将士,立碑永祀,英灵不远,佑我新明!”

“陛下万岁!新明万岁!”殿内群情激昂。

封赏之后,议题转向了如何处置庞大的战利品,尤其是那三万四千余名明军战俘。

“陛下,”首辅周安出列,神情已从胜利的喜悦转为治理国家的沉稳,“舟山已下,缴获颇丰,然如何消化此战果,尤为关键。三万四千战俘,数量庞大,若处置不当,恐生内乱。且舟山群岛远离本土,如何治理,驻守多少兵力,与本土如何联系,皆需慎重计议。”

兵部尚书亦道:“周相所言甚是。俘获明军战舰虽多,然制式与我军不同,维护、操练皆需时日与人手。如何将其整合入我海军,或作它用,亦需规划。”

韩锋朗声道:“陛下,诸位大人!末将以为,此三万四千战俘,皆是精壮,与其耗费粮草看押,不若择优汰弱,愿降者,经甄别后编入辅兵或屯垦队伍,派驻新占岛屿,开发资源,巩固防务。顽固不化者,则严加看管,充作苦役。至于俘获战舰,可挑选状态良好者,直接编入我军,弥补数量不足;其余或拆解用作材料,或改装为运输舰只。”

吴峻仔细听着臣子的建议,心中已有决断。他看向周安:“周师傅,战俘处置,就依韩将军之议,由你与兵部、刑部共同拟定细则,务求稳妥,既要防范风险,亦要人尽其用。至于舟山治理……”

他走到巨大的东海海图前,手指点在舟山群岛的位置,然后划出一条弧线,连接新明本土:“舟山非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此地乃长江门户,控扼南北洋航线,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朕决定,在此设立‘东海都督府’,由韩锋兼任首任都督,总揽舟山群岛及附近海域一切军政要务!驻守兵力,以海军为主,陆战营为辅,逐步移民实边,将其真正纳入我新明版图!”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带着开创未来的雄心:“另,命工部、海事总局,即刻着手规划,修建自本土至舟山,乃至向北连接更多岛屿的海上驿路、灯塔、补给站!朕要这东海,成为我新明畅通无阻的内湖!”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附和,都被这宏大的蓝图所激励。

朝会之后,吴峻单独留下了韩锋和墨衡。

“韩卿,坐镇舟山,责任重大。不仅要防明军反扑,更要经营此地,使其成为我新明北进的坚实堡垒。朱瞻基绝不会甘心失败,下一次的挑战,或许会来自海上,或许会来自陆上,甚至……来自更远的西方。”吴峻语重心长。

韩锋肃然道:“陛下放心!臣必鞠躬尽瘁,将舟山经营得铁桶一般!绝不让大明再越雷池一步!”

吴峻点头,又看向墨衡:“墨卿,前线捷报,有你革新司大半功劳。然,利器之威,已显于世。大明乃至西洋诸国,绝不会坐视。下一步,你待如何?”

墨衡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陛下,线膛铳、新式火药乃至‘火龙’机组,皆需持续改进。然臣以为,利器之利,在于出其不意,更在于体系配合。臣已着手研究,将线膛技术用于更大口径之岸防炮、舰炮;新式火药亦在寻求更稳定、更廉价的配方。至于‘破浪船’……仍需时间攻克动力与船体结合的难关。此外,臣以为,当成立专门学塾,系统培养匠作人才,方能使我新明之技,源源不绝!”

“准!”吴峻毫不犹豫,“成立‘格物院’,由你兼任院正,广揽天下英才,专司技艺研究与传授!所需一切,朕一律准奏!”

就在新明上下为巩固胜利、谋划未来而忙碌之时,大明应天皇宫,却笼罩在一片压抑和恐慌之中。

舟山全军覆没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彻底击碎了朱瞻基最后一丝幻想。他把自己关在寝宫内,一日未出。朝堂之上,主和派的声音第一次压过了主战派。巨额军费付诸东流,东南水师精华丧失殆尽,北方蒙古部落又开始蠢蠢欲动……庞大的帝国,显露出了疲于应付的窘态。

不久,一道由大明礼部发出的、措辞谨慎的文书,经由第三方渠道,悄然送到了新明都城。文中不再提及“剿逆”、“天朝”,而是使用了“海外吴王”的称谓,并隐晦地提出了“罢兵息民”、“勘定海疆”的建议。

这近乎是变相的求和承认!

吴峻看着这份文书,脸上无喜无悲。他知道,这不是和平的降临,而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大明绝不会真正承认新明的平等地位,这只是其喘息和准备反击的缓兵之计。

但他并不在意。经此一役,新明已真正在东海站稳了脚跟,拥有了与大明分庭抗礼的实力。

他走到殿外,眺望着北方那片广袤的大陆。秋风送爽,天高云淡。

“祖父,父亲,你们看到了吗?”他在心中默念,“新明的路,我们走出来了。”

东海之上,一个新的强权,已然崛起。时代的浪潮,因吴铭带来的异世智慧与新明军民的血汗奋斗,被彻底扭转了方向。

属于新明的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