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三江奔流 > 第148章 徐教授的“大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教室里的沸腾如同涨到最高点的潮水,在持续了数分钟后,开始缓缓回落。但那股炽热的能量并未消散,而是转化为一种更加密集、更加亢奋的议论声,在阶梯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嗡嗡作响。学生们脸上激动的红晕尚未褪去,眼神灼亮,互相交换着对未来的种种憧憬、猜测,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

“太好了!以后出国门方便了,机会肯定更多!”

“听说外企薪水高,福利好,这下有盼头了!”

“汽车!进口车关税要降吧?说不定我家也能考虑一下了……”

“农业怎么办?我老家就是种地的,能竞争得过美国的大农场吗?”

“金融业肯定要开放,咱们的银行、保险公司,扛得住吗?”

兴奋与忧虑交织,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个人关切碰撞,使得教室里的空气虽然不再像表决那一刻般紧绷,却更加复杂和躁动。林雪听着周围的议论,心中的激动也逐渐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那一声木槌敲开了大门,但门后的风景究竟如何?那条通往未来的路,是鲜花铺就的坦途,还是布满荆棘的险径?她所学的经济学理论,在这一刻迫切需要与现实对接,需要一把能解开迷雾的钥匙。

就在这时,教室门口出现了一个身影。

不是组织观看直播的李老师,而是那位在北大经济学院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学界都享有盛誉的徐明远教授。他年约六旬,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两鬓已染霜白,但身板挺直,穿着一件半旧的深色中山装,洗得有些发白,却熨烫得十分平整。他手里拿着一个旧的皮质公文包,步履沉稳,面容沉静,那双深邃的眼睛透过老花镜片扫过教室里一张张年轻而激动的面孔,仿佛一眼就能看穿他们沸腾情绪下的纷繁思绪。

徐教授的出现,像一块磁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嘈杂的议论声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按下了静音键,迅速平息下来。连站在讲台边的李老师也立刻迎了上去,恭敬地低声交谈了几句,脸上带着“您来了就好了”的释然表情。

显然,徐教授是特意为此而来的。他或许刚刚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家里看完了直播,便立刻赶到了这个聚集了最多关注此事的学生的地方。

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缓缓走到讲台中央,将旧公文包轻轻放在讲台一角。他双手扶着讲台边缘,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再次缓缓扫过全场。那目光里有理解,有欣慰,但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凝重。

“同学们,”徐教授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独特的穿透力,清晰地传到教室的每个角落,平和而有力,瞬间抚平了空气中最后一丝躁动。“我知道,大家此刻的心情,一定非常激动,非常复杂。”

开场白平淡无奇,却一下子抓住了所有人的心。因为他没有简单地说“高兴”或“欢呼”,而是用了“激动”和“复杂”,精准地描述了此刻许多人的真实心态。

“十五年,漫长谈判,一波三折。今天,在多哈,这一锤子,终于落下了。”徐教授的语气带着历史的沧桑感,他微微停顿,仿佛也在品味这十五年的重量。“我们欢呼,我们庆祝,这是应该的。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准备后,终于拿到了参与全球经济运行主流游戏的‘入场券’。”

他肯定了大家的激动心情,这让台下的学生们感到被理解。但紧接着,他的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但是,同学们,”他加重了语气,目光变得锐利,“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欢呼和庆祝上,如果我们只把这‘入场券’看作是通向遍地黄金新大陆的船票,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甚至可以说是危险的!”

这话如同一盆冷水,让不少还沉浸在兴奋中的学生激灵了一下。教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专注,几乎落针可闻。林雪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她知道,真正的“大课”,此刻才刚刚开始。徐教授要解剖的,是欢呼声下的残酷现实和未来路径。

“这一纸议定书,意味着什么?”徐教授自问自答,声音沉稳而清晰,“它首先意味着,我们主动拆除了很多保护国内市场的壁垒。关税要大幅度下调,非关税壁垒要逐步取消。我们的企业,从明天起,不,从这一刻起,就要正面迎接全球同行的竞争!不再是隔着篱笆观望,而是真刀真枪、刺刀见红的白刃战!”

他抬起手,开始逐一剖析,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在解剖一个复杂的病例:

“农业。”他吐出这两个字,台下许多来自农村或有农业背景的学生心头一紧。“我们的小农经济,分散经营,成本高,效率相对低下。如何应对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那些大规模、机械化、成本低廉的现代农业的冲击?这不是危言耸听,大量的、没有竞争力的农户,可能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的,这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关系到数以亿计农民的生计和农村的稳定!”

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徐教授沉稳的声音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刚才还在兴奋讨论汽车降价的城市学生,此刻也收敛了笑容,感受到了问题的沉重。

“金融。”徐教授继续,“银行、保险、证券……这些服务行业将逐步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它们资本雄厚,管理先进,产品丰富,服务成熟。我们的国有大行、新兴股份行,准备好了吗?我们的金融监管体系,跟得上吗?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这块阵地,我们能不能守住?能不能在开放中发展壮大?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安全!”

每一个字都敲打在学生们的心上。加入wto,不再仅仅是新闻里宏大的叙事,而是具体到饭碗、到行业生存的严峻课题。

“汽车、机械、化工……乃至很多我们现在看起来还不错的制造业领域,”徐教授环视全场,“过去靠着关税保护,或许还能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一旦国门大开,那些拥有百年技术积累、品牌优势和全球供应链的跨国公司涌进来,我们有多少企业能扛得住?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的、客观存在的差距!”

他毫不避讳地指出了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冲击,语气严峻,甚至有些冷酷。教室里的气氛变得凝重,许多学生皱起了眉头,开始真正思考“挑战”二字的含义。林雪想起叔叔林向洋在电话里提到“竞争更激烈”时的那一丝忧虑,此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然而,就在气氛压抑到几乎让人喘不过气的时候,徐教授的话锋再次转变。他的声音依然沉稳,但注入了一种坚定的、充满信心的力量:

“那么,加入wto,难道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吗?难道我们辛辛苦苦谈判十五年,是为了引狼入室,自毁长城吗?”

他停顿,目光扫过一张张困惑而年轻的脸。

“当然不是!”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看到了差距,感受到了压力,我们才更需要主动打开国门,融入世界!”

“同学们,请记住我今天要强调的核心观点——”徐教授提高了声调,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机遇与挑战并存! 而且,从长远来看,机遇大于挑战!但这机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需要通过艰苦卓绝的改革和奋斗,从挑战中硬生生抢夺过来的!”

他开始阐述“机遇”所在:

“这首先是倒逼改革的巨大历史机遇!”他用力敲了敲讲台,“过去的改革,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阻力,还有这样那样的缓冲带。现在,狼真的来了!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这会极大地凝聚改革共识,破除内部阻力,推动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法律法规完善、市场环境优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进行下去!这是用外部压力,催化内部变革的催化剂!”

“其次,这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绝佳舞台!”他继续说道,“我们的企业,只有在全球竞争的惊涛骇浪中搏击,才能真正成长为大鱼、强鱼!固步自封,永远是井底之蛙。通过竞争,学习先进的技术、管理、营销经验,逼着自己创新,逼着自己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最终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第三,这为我们赢得了稳定、可预期的国际贸易环境。”他分析道,“我们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我们的贸易利益,减少过去那种动不动就被‘特殊关照’、被歧视的局面。这对我们的出口,对我们吸引外资,都是长期利好。”

“更重要的是,”徐教授的目光变得深远,“这代表着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 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我们的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与全球的资本、技术、管理结合起来,极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他从严峻的挑战,自然过渡到光明的机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将“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个在后世看来近乎常识的论断,在当时那个激动与迷茫交织的时刻,清晰而深刻地烙印在了每个学生的心中。

最后,徐教授将目光重新聚焦到台下的年轻面孔上,他的语气变得语重心长,带着无限的期望:

“所以,同学们,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你们这一代人手中。”他的声音回荡在寂静的教室里,“一个更加广阔,但也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界舞台,已经向你们敞开。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能否在这场‘人世’大考中交出优秀答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

他微微前倾身体,目光如同探照灯,扫过林雪,扫过徐航,扫过每一张充满朝气的脸:

“未来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他自问自答,声音铿锵,“不再是只熟悉国内情况、闭门造车的人才!而是真正懂国际规则、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是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在国际场合为中国利益发声、辩护的人才!是能够洞察全球产业变迁趋势,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站得住、打得赢的人才!是能够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再创新的人才!”

这番话,如同惊雷,在林雪心中炸响。全球视野、国际规则、跨文化沟通……这些词语以前或许只是概念,此刻却与她未来的职业路径、个人成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徐教授最后抛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作为这场即兴“大课”的结尾:

“面对这样的时代召唤,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与严峻挑战——”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如炬,

“你们,准备好了吗?”

问完这句话,徐教授没有再停留。他深深地看了台下的学生们一眼,那目光中有期盼,有嘱托,也有信任。然后,他拿起讲台上那个旧的公文包,依旧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下了讲台,离开了教室,将巨大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这群刚刚经历了情感过山车和思想风暴的年轻人。

教室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没有人立刻欢呼,也没有人激烈讨论。徐教授的话,像一块巨大的磐石,投入了他们原本因入世成功而沸腾的心湖,激起的不是浪花,而是深沉的漩涡。兴奋被理性冷却,迷茫被方向指引,一种更加厚重、更加负责的思考,开始在空气中弥漫。

林雪久久地注视着徐教授离开的门口,仿佛还能看到他那沉稳而坚定的背影。那句“你们准备好了吗?”在她耳边反复回响。她转过头,看向徐航,发现他也正看着自己,眼神里是同样的震撼与思索。

“机遇与挑战……”林雪低声重复着这五个字,感觉它们重若千钧。

“看来,光是学好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了。”徐航推了推眼镜,语气凝重。

他们都知道,徐教授的课结束了,但关于中国入世后道路的思考与辩论,才刚刚开始。一种想要更深入探讨、更清晰把握未来的冲动,在林雪心中涌动。她渴望听到不同的声音,渴望与同龄人,甚至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碰撞,来验证和深化自己的思考。这个强烈的渴望,像一颗蓄势待发的种子,只待一个合适的环境,就要破土而出,引向未名湖边那场即将发生的、跨越文化背景的激烈辩论。